标题 | BYOD支持下的高校课堂交互研究 |
范文 | 董瑶 谢志昆 董红娟 李军妹
摘要:针对高校传统课堂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提出利用BYOD支持高校课堂教学。在概述BYOD、课堂交互概念的基础上,分析BYOD支持下课堂交互优势,通过具体案例应用解析如何运用BYOD支持课堂交互。教学实践证明,BYOD教学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最后,提出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教学设计、增强学校网络建设等策略,为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课堂;课堂交互;BYOD;移动学习 DOI:10.11907/rjdk.19124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9)012-0227-03 0引言 高校课堂多采用大班教学、齐步走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授课吸引力较低,课堂氛围沉闷、师生缺乏互动、忽略过程性评价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课堂教学效果。随着BYOD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习者进入到一个碎片化、个性化且快速更新的移动学习时代。将BYOD应用于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互动支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汪丽等首次提出BYOD教学模式,该研究表明BYOD教学在高校是可行的,并且能拓宽学生视野。利用BYOD开展教学可以丰富高校的信息化教学活动;BYOD支持下的英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但是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监控能力;基于BYOD的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果;BYOD教学更符合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有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BYOD支持下的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BYOD教学有助于师生分享、交流、讨论,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BYOD教学可以增加课堂交互、促进过程性评价;BYOD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BYOD支持下的“4s”(搜索一解决一分享一选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与合作交流能力;基于BYOD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BYOD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个性化的学习;BYOD干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学业成绩有明显积极影响;学生对BYOD教学的易用性和有效性持积极态度。 以上研究表明BYOD对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但教学应用研究还不够深人。鉴于此,本文根据课堂教学需求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分析BYOD支持下的高校课堂交互优势出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BYOD支持下的交互课堂,根据实验结果探讨BYOD支持下的课堂交互应用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1基本概念 1.1BYOD概念 在教育领域,自带设备(BYOD)被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将自带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带入课堂,并连接到学校网络,从而支持个性化教与学的一种方法。BYOD最大的优势是将移动设备与学习相连,实现了多场合的情境性碎片化、无缝化、灵活化、连续性学习。 1.2课堂交互概念 课堂交互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言语、身体或手势、教学工具而发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内容包括知识、情感、态度等。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组成因素,高水平、有质量的课堂交互,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显著,学习者只有通过互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BYoD支持下的课堂交互优势 2.1提高课堂交互参与度 传统的高校课堂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受课时等条件限制,教师只能与有限数量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如提问、对话、答疑等,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直接参与课堂交互。BYOD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堂全员参与,在课堂各互动环节支持全体学生参与互动。比如,当教师借助BYOD组织讨论时,可以支持全体学生参与问题回答。BYOD支持下的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机会,提升课堂参与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2提高课堂交互效率 提问、讨论、练习、作业或者随堂测试,都是高校课堂交互的重要方式。学生借助BYOD快捷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一对多或者一对一的互动,教师借助BYOD即时获取学生的正确答案、正确率、错误率、答题用时长短等,以便立即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分析、反馈,提高课堂交互效率。 2.3提高课堂交互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不断通过教学互动交流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和学习进度。利用BYOD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信息传递的准确、高效。首先,学习效果反馈的及时性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参与课堂交互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次,快速精确的数据反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利用BYOD教学可以提高课堂交互效果。 3案例應用与实验结果 3.1案例应用 案例设计以互动教学的设计理念和目标为指导,依赖BYOD支持下的学习环境,既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引导作用,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笔者将BYOD支持下的课堂交互教学应用于高校公选课《多媒体PPT制作》中,是一个“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1)课前。首先,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将多媒体软件Photoshop2018、Audition2018、Camtasia9的微课资源通过“云班课”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云班课”发布讨论题,增加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软件基本应用;其次,教师将多媒体软件的安装包资源通过百度网盘链接方式分享至QQ讨论群,让学生自主搭建多媒体软件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BYOD将问题私发给教师或者发在QQ讨论群,教师借助BYOD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者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增加师生、生生互动。 (2)课中。对于实践部分,教师以案例解析、操作演示等方式让学生对软件操作知识进行内化和理解,然后教师布置课堂任务,学生利用BYOD完成课堂任务,教师利用BYOD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学生利用BYOD对展示的作品进行互评,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对于完成作品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面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务必让每位学生掌握多媒体软件使用,提高学生工具应用能力。对于理论部分,教师利用BYOD支持下的“雨课堂”进行考勤、PPT资源推送、随机测试、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手机查看教师同步播放的PPT,不懂的内容可点击“不懂”,重点内容可点击“收藏”,或者对教师的PPT进行评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根据及时反馈的数据,把握教学难点并调整教学进度。为了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预先整理好的习题或者讨论话题通过“雨课堂”发布并设置答题时间,让学生参与答题,用以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线答题,提交答案后马上得到反馈信息。及时反馈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利用BYOD开展教学可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并提高课堂交互效率和效果。 (3)课后。教师将“雨课堂”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导出,结合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学习特征和学习习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把握教学重难点,以便设计出更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雨课堂”的学习数据进行复习巩固,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利用QQ与同学或者教师一起探讨解决。 3.2实验结果 BYOD支持下的课堂交互教学结束后,笔者对参与课程的58名学生进行关于BYOD教学效果满意度的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表l所示。74%的学生认为BYOD教学能增加学习兴趣;69%的学生认为BYOD教学可以提升学习效率;70%的学生认为BYOD教学能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71%的学生认为BYOD教学有助于师生的互动、合作、反馈;72%的学生认为BYOD教学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71%的学生认为BYOD教学有助于个性化学习。BYOD支持下的交互教学实验证明,BYOD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便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协作,提高课堂交互效率和效果,还有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深入调查发现,学生认为BYOD干扰信息太多、网络难以支持、自主学习能力不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4BYoD教学应用策略 4.1观念转变要先行 利用BYOD最简单的技术、最低廉的成本、最方便的方式辅助教学交互,提高师生交互参与度、效率和效果。从“禁止BYOD进课堂”到“利用BYOD辅助教学”关键在于观念转变,变“堵”为“疏”,变“禁”为“用”,树立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观念。只有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改革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生。 4.2重视教学设计 课堂交互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BYOD只是提供工具和手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方法才是教学的灵魂。因此,BYOD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内容组织、恰当的教学活动与巧妙的技术应用相结合,方能成功驾驭“BYOD进课堂”。 4.3增强学校网络建设 BYOD支持的课堂交互需要良好的网络作为基础,为了方便师生利用BYOD进行教学活动,学校应增强网络建设,确保校园内无线网全覆盖并畅通。同时,为了学生能安全使用校园网络,学校需加强网络安全知识宣传,加强防火墙校园网防护系统建设。 5结语 将BYOD应用于课堂教学,既发挥了移动设备的作用,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交互参与度、效率和效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同时构建了一个相互促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师生共同進步。后续研究将结合其它学科进行更加科学的分析,为将来引导BYOD教学提供新的指导方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