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激发问题意识发展数学思 |
范文 | 维窦奕 [摘 要]学生的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并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不断纵向深入与发展。数学学科是承载着学生思维发展重要任务的一门学科,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当问题意识被激发,学生就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自觉地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和规律,并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意识;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54-02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旦被激发,内在的学习心理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促使他们从数学的角度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等方式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此,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会不断被引向深入,进而得到提升和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需求 课程标准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因此,教师在每节课前都应深入研究教材,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出示一副三角尺,让学生算一算这副三角尺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在学生算出两个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一位学生立即举手说:“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另一位学生补充说:“我的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可是有的三角形里并没有直角,那么它们的内角和也是180度吗?”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学生。接着,教师又出示了更多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带着疑问投入探究活动中,有的学生通过测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也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还有的学生通过撕一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先撕下来,再拼在一起,也组成了一个平角,即内角和也是180度。 以上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而是用一句开放的引导语“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思考,触发了学生积极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心理需求。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折一折、撕一撕等活动,探究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完成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知识的自主建构,发展了数学思维。 二、设置问题“布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是数学思维的体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旦被激发,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发现问题,思维也就得到提升与发展。反思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师设置了碎片式的问题,整个课堂教师一问到底,学生处于一种零问题的状态,无奈而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反,如果教师善于巧妙地设置问题“布白”,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就能通过质疑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在探究与思考中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道习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两人的邮票同样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学生很快就能口算出结果。接着,教师修改了题目:“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此时,学生感到很困惑,但教师没有做任何暗示,也没有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困惑。学生一致认为修改后的题目比原题计算起来更复杂,没办法口算求解。教师笑着问:“怎样才能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呢?”这时,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了。通过质疑、讨论、交流,学生发现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比较形象直观。在学生画好线段图之后,教师也没有做过多的评价与指导,还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分析数量关系,弄清楚解题思路。根据线段图,有的学生先从总数里减去小春比小宁多的12枚邮票,再除以2,算出小宁的邮票枚数,最后算出小春的邮票枚数;有的学生先从总数里加上小春比小宁多的12枚邮票,再除以2,算出小春的邮票枚数,最后算出小宁邮票的枚数;还有的学生先把小春比小宁多的12枚邮票平均分,小宁的邮票枚数用36减6,得30枚,小春的邮票枚数用36加6,得42枚。 以上案例中,当学生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设置问题“布白”,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画线段图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再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和厘清解题思路,使学生在探究与思考中感悟和体验画图策略的价值,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思维。 三、教给提问技巧,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虽然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了,可是由于缺乏问题表达的方法和提问的技巧,學生往往不善于提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学会问题表达的方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先出示8厘米、5厘米、4厘米、3厘米和2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让学生自己选择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有问题吗?”这时,有学生说: “为什么我的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说:“我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如何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又有一位学生问道:“为什么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一位急性子的男同学边说边站起来问道:“我想知道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在他的带动下,又有一位学生问道:“我想知道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究竟与什么有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复,而是让学生把各自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填入表格,然后分小组观察和讨论表格中的数据,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学生发现,当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当其中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由此,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以上案例中,在师生积极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次次被激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思考,自主分析和解决了问题,不但深入理解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思维也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而逐步深入。 四、回顾与反思,深化学生数学思维 “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回顾与反思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必要的时候要给予学生启发与引导,激励他们去探索、去思考,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在学生学会用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探究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探究过程:“你有什么疑问?”一位男同学举手说:“我想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出示了一个四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算内角和。学生积极思考起来。不一会儿,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先量出四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结果是360度;有的学生把四边形的四个角先撕下,再拼在一起,结果也是360度。就在学生热烈地交流时,一位爱表现的男同学抢着说:“我不用撕也不用量,就能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全班学生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他站起来接着说:“这个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因此它的内角和可以通过180度乘2计算出来。”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不一会儿,又有一位急性子的男同学说:“我还能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呢!” ……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回顾和反思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活动过程,一方面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究四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产生了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的愿望……学生的思维在反思、探究与交流中又一次得到提升与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才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发展数学思维。 (责编 李琪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