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中的几点经验 |
范文 | 张建军 摘要:本文介绍作者在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几个工作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处理情况,并提出一些类似问题处理看法。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e author in several work links of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inspection of new building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similar issues. 关键词:技术交底;电涌保护器;等电位 Key words: technical exchange;surge protector;equipotential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0-0257-020 引言 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跟踪检测,是保证建筑物防雷装置建设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气象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具体体现,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防雷减灾、预防为主、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将雷击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直是防雷检测站(公司)工作的主要目标,现就笔者在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跟踪检测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介绍给读者,供参考。1 进场检测技术交底 现场技术交底会是我们在新建项目现场检测工作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完成整个检测工作的重要一步,目的在于将检测过程中的相关防雷技术要求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方进行说明,并解答三方相关技术问题;对各方存在的一些技术分歧展开讨论,最终确定合理的跟踪检测方案。 针对技术交底报告,现场交底时应注意: ①讲明制定报告的目的、背景和依据,概述此项目应该注意的实体和程序问题。 ②概述报告纲要。提炼出重点加以强调。 ③讲解时应突出重点,将其中的重要条款加以解释说明,其间所规定之内容应加以强调。 ④对一些专业术语,作必要的解释。2 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特殊处理 贵州是一个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多数情况下土壤电阻率在1000Ω·m左右,做小于1Ω的接地电阻比较困难。近年来,由于弱电系统电子设备大量进入家庭、居民小区,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过分强调小接地电阻,设计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Ω的情况比较普遍,在给定设计方案的情况下,按图施工时常达不到设计要求,修改或补充设计不仅增加施工难度,而且将大幅度提高建设成本,实际也没有必要。通过技术交底讨论会,在施工前检测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共同研讨,充分发表意见、及时沟通,在符合技术原则、技术规范要求、实际情况要求下修改设计,既能使建设项目达到防雷技术要求,又能合理的减轻建设单位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各相关单位对防雷检测站(公司)的技术认可。 例如,某小区平均土壤电阻率约为2000Ω·m,我们在检测该小区采用联合接地方式的某别墅基础防雷接地装置时,按照标准测试方法测得其接地电阻值为8Ω,该值符合规范要求,但不符合设计小于1Ω的要求。该别墅为一栋大型多功能豪华别墅,周边是茂密的树林且其坐落位置处于小区所有建筑群相对较高的位置,近半的基础土质为土夹石,土壤电阻率约为2000Ω·m,属于易遭受雷击地方,结合这些因素同时考虑到别墅室内设备的重要性,将该别墅建筑物防雷类别定为二类。在技术交底会上,我们充分分析了可以采用的降阻措施:深井接地、添加降阻剂、和周边建筑群共网、换土等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基础上,结合实际经验,提出整改建议措施: ①依据规范要求,在土壤电阻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该别墅的重要性,把接地电阻要求界定在4Ω以下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因此请设计方变更设计要求。 ②虽然该基础有近半(均匀分布)土壤的土壤电阻率较大,但它仍然应被与整个地网连通形成闭合通路,尽量达到地电位均衡效果。 ③土壤电阻率较大的这一部分屋面防雷引下线因基础实际情况而使其泄流与分流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将原设计引下线位置在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予以适当移动。 ④在土壤电阻率较小的那部分增设人工接地体。 我方所提方案各代表均无异议,设计院也将接地电阻修改为小于4.0Ω。施工方遵循上述整改方案施工后,经实际检测接地电阻值为3.6Ω。3 (电)浪涌保护器 信息系统机房的电源电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和级数的确定在检测过程中也时常产生分歧,在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明确的是:应在入户处安装或在雷电防护分区交界处安装电涌保护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规定具有不可操作性,易造成误解。比如设置有单独配电房的建筑物,两者相距在15m以内时,是否在配电房的电涌保护器应算第一级?后续雷电防护分区交界处是在什么地方?等等问题,時常引起技术争论。为此我们专门组织多次讨论形成共识: ①独立配电房安装的电涌保护器即使其仅供一幢建筑物,该处安装的电涌保护器不能计算为建筑物的第一级电涌保护器,这一理解也符合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相关条款的规定。 ②特殊情况下,如配电线路在建筑物内部采用金属屏蔽措施后,信息系统机房入户端的电涌保护器定为第一级,安装在UPS前端或者后端的电涌保护器定为第二级。 ③各级SPD通流容量的递减是有规律的,即后级按照前级的2/3依次递减。 ④电涌保护器的寿命问题,某些场合下,由于设计人员在现场考察阶段没有认真、仔细考场,或考察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实际可能发生的雷击电流强度,造成前级电涌保护器经常处于大电流冲击状况,极大的影响电涌保护器有效寿命。 ⑤电涌保护器安装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能简单的仅仅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安装,当发现问题时,应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交流,尽量保证电涌保护器的正常工作寿命。 ⑥电涌保护器作用是拦截电源线路侵入的雷电过电压脉冲,防雷如防洪,只有按照多级分流、逐级衰减、分级保护的原则,才能保证SPD有很长的寿命,同时起到有效的防护效果。 ⑦电涌保护器检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在不能断开电源线路工作电压、没有任何好劣指示标识的情况下,确保安全时,可以用手触及电涌保护器,感觉手感温度超过人体正常体温时候,应建议使用单位及时更换。4 关于接地电阻 长期以来,接地电阻是衡量防雷装置是否合格的一个标志性技术指标,在回退30年,这一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并非错误。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电子器件越来越小型化,雷电防护的概念已从简单的直击雷防护转变为综合雷电防护,各要素综合考虑,相互补充的完整防护措施,也就是说简单过分强调接地电阻不仅不符合现代综合防雷要求,同时可能极大增加建设单位的财力投入,也与技术规范中提倡的因地制宜、优化设计、用较小的投入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基本原则相背离。 例如,在设置有监控系统、门禁系统、自动抄表系统等弱电信息系统的建筑小区,采用联合接地后,设计人员往往过于谨慎的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0Ω,在土质较好的平原地区,这一要求一般能满足;但在我省高原山区,土层薄、土夹石、风化土、砂质土的情况比较常见,接地电阻小于1.0Ω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几乎无法达到,除非建设单位投入大量资金;除设计人员谨慎原因外,技术人员错误或未正确理解技术规范也是原因之一,在采用联合接地情况下,建筑物结构设计人员、一些安装监控等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人员,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0Ω的规范依据主要是GB/T50314《智能建筑设计规范》,该规范是推荐性技术规范,应是在充分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应用的技术规范。鉴于此,我们在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前,均要认真了解建筑物结构和用途情况、其所在地地质情况,以便在技术交底会上充分协商,将技术参数归结到既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符合建设目的要求、符合节约原则的限度上,在充分展示防雷检测站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改变了防雷检测站只检测收钱、技术服务半瓶水的不良形象。5 结束语 新建筑物防雷装置跟踪检测是保证建筑物防雷装置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重要一步就是技术交底会,该会议对防雷检测站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甚至设计单位面前充分展示检测站技术人员技术才能很有必要,也是对防雷检測站技术服务能力的一次重大展现,因此,在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跟踪检测开始前,我们一直坚持了这一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防雷规范标准汇编(2005年版),中国气象学会雷电防护委员会,2005. [2]贵州省防雷减灾中心.贵州省防雷检测技术手册,2006,6. [3]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