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多学”
范文 顾祥斌
[摘 要]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教师追求的高效课堂. 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交流、多练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生脑筋开动了,自己觉得是课堂的主人,真正做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 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关键词] 思考;动手;交流;练习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思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意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 ”教学20多年来,我一直以这句话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少教”,从而达到让学生“多学”的境界. 在我的课堂中,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交流、多练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课堂中的“多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会思考,然后才能达到多思. 要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课堂中就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所以,教学时,我经常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有思维质量的问题,抛给学生,再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教学四年级的“认识三角形”一课时,给出了四根小棒:它们的长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 让学生们看着小棒先猜想一下:任意拿出的三根小棒是不是能围成三角形呢?大约过了1分钟,学生1: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因为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大部分学生点头称是. 学生2:我认为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假定一根小棒特别长,而另外两根小棒特别短,就不好围了吧. 有见解,也许是正确的. 那究竟能不能呢?这时,让他们摆一摆,学生摆的时候就有目的了,有的学生很快用3厘米、4厘米、5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摆成三角形后,又用3厘米、4厘米、8厘米;3厘米、5厘米、8厘米摆三角形. 通过操作,学生肯定了3厘米、4厘米、5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这两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而3厘米、4厘米、8厘米;3厘米、5厘米、8厘米这两组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 为什么?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8厘米又不是特别长的小棒,且3厘米、4厘米的小棒也不短啊,这里面一定有某种规律吧!这时,学生们又静静地看着小棒思考起来……1分钟、2分钟、3分钟过去了,教室内还是静悄悄的,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同学们,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看看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听,立即在纸上写出算式,试图发现某种规律. 不一会儿,学生1:我发现了能围成三角形的两边的和总比第三边大,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有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或等于第三边. 学生2:我发现两边的和,应该用较短的两边加起来和第三边比较才好呢!学生3: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4:我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3厘米、4厘米、8厘米中,8厘米-3厘米>4厘米;3厘米、5厘米、8厘米中,8厘米-3厘米=5厘米. 学生5……经过学生的思考,我们不但总结出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且还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 放手让学生去思考,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堂中,多提有挑战性的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从小学开始,有思维的良好习惯,将终身受益. 我们做教师的应创造出“多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学到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的“多动”
“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数学课堂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多动”,而且要让他们“动”得有质量、有效果. 在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要显现出教学效果,这样“动”起来的课堂才有意义.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首先拿出两量杯的水,甲杯240毫升,乙杯160毫升. 提问:如果要使两个杯中的水一样多,该怎么办呢?静静地思考半分钟. 看到学生思考时的样子,知道他们已“动”起脑子啦. 学生1:甲杯240毫升比乙杯160毫升多80毫升,把80毫升水倒入乙杯中,两杯的水就一样多啦. 这时,有不少学生点头. 学生2:我认为不对,我认为只要倒40毫升水到乙杯,两杯就一样多啦. 学生3:还可以把甲杯80毫升的水倒入第三只杯子,甲、乙两杯中的水就一样多. 那么,究竟谁对呢,学生建议动手操作,好主意!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实验是检验猜想的最好办法,果然,只要倒出40毫升到乙杯,两杯就一样多啦. 为什么呢?学生4:因为甲杯比乙杯多80毫升,甲杯中倒出80毫升,两杯中的水一样多,这时把80毫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40毫升,一份给甲杯,一份给乙杯. 这样不但两杯水的总量不变,而且两杯中的水一样多. 这种精辟的分析,让同学们折服了. 这时,我顺势导出课本中的题目:甲、乙两杯水共400毫升,现在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水就同样多,原来两杯水各有多少毫升?于是学生们很快知道,倒回去就好了……整堂课的气氛活跃,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也能像一、二年级的学生一样“动”起来,而且“动”得有质量,思考问题有深度.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手“动”促使脑“动”,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在这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的“多说”
学生说得多的课堂,一直以来都是语文课,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说,可以说是软肋.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多说呢?在数学课堂中设计“活动单”就能弥补数学课堂中的这一缺陷.
例如,我在教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单元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单:
回顾整理,理清脉络.
1. 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内交流以下问题,然后每组1名学生,全班交流发言.
(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2. 小组内说一说数量关系式,选两组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1)散步时每小时的耗氧量比游泳少30%.
(2)一列火车的速度比一辆汽车快35%.
这一活动设计,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了两次以上的发言,只要每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即使开始不想说,但在这种氛围中,也会不由自主地“说”起来. 但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人人敢说,人人要说,人人都会用精辟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除了活动单让学生有内容可说之外,还必须有让学生想“说”的氛围. 这样,合作学习的小组就诞生了: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组内成员有活跃爱表达的,有思维缜密但不爱说话的,有不会思考问题又不爱交流的,有喜欢思考又有组织能力的(组长). 根据组员的特征,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要做事. 例如上面小组内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小组长一般这样分配任务:学生1读题;学生2找准单位“1”;学生3说出(1)的数量关系式;学生4说出(2)的数量关系式;学生5进行补充,并说出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式;组长总结评价,然后学生1和学生2,每小题说出一个数量关系式. 这样,在全班展示的时候,这个小组的成员都会说出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了. 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说”活,让教师到达“无话”可说的地步.
课堂中的“多练”
“多练”,过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法宝,但新课程理念推广以来,说起“多练”,就觉得你不是一位好老师,最起码说不与时俱进.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练习量真的很少很少,由于练得少,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就比较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多练. 学生的练习时间多了,教师必然讲的话就少了,所以教师必须在精讲上多花时间. 在教学时,我每节课都会留下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集中练习,于是每堂课我都有检测反馈这一环节. 这就要求题目要精选,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1. 判断.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3)用圆规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4厘米.( )
2.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圆的大小.
(1)甲圆:半径3厘米;乙圆:半径2厘米.
甲圆( )乙圆
(2)甲圆:半径4厘米;乙圆:直径4厘米.
甲圆( )乙圆
(3)甲圆:半径6厘米;乙圆:直径10厘米.
甲圆( )乙圆
3. 先画出半径是20毫米的圆,再在这个圆内以原来的圆心为圆心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4. 思考题:画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再在这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保留作图痕迹)
这样的习题设计,形式多样,又有一定的梯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多练”“乐练”. 只要我们的课堂留下学生练习的时间,我们的教师就一定会在精讲上下工夫,我们的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小学数学一节课只有40分钟,只要我们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多说、多练,学生就会“多学”,教师的“讲”,必然就少得多.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动脑筋,让课堂上讲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