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寻绎小数教育中“反思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
范文 | 潘秋英 [摘 ?要] “反思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以及活动中所涉及的与学习相关的其他因素进行持续不断地审视、探究和改进,力求调节并完善自身的学习,并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的学习活动. 基于现实问题寻绎以生为本的“反思性学习”的有效策略,是数学教育的应然追求. [关键词] 元认知;反思性学习;有效策略;以生为本 用元认知的理论来描述,“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 反思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建构数学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调控力;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思”动而“行”动——重视“显 性反思性学习”的存在 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首先必须重视教材中所呈现的“显性反思性学习”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教学落实到“行动”中,从而让学生真正进入“反思”学习,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 1. 学习内容——原味解读 五、六年级在每个单元的“整理与练习”中都会安排“回顾与整理”“评价与反思”. 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遵循教材与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读”懂内容,“读”清联系,“读”明结构. 如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应用”这一单元“整理与练习”中安排的“评价与反思”: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正确理解问题;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反思解题结果的合理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一个开放、合作、协调的环境中进行反思交流,通过语言的映射、反思的碰撞,促使学生所学的百分数知识更严谨,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灵活. 2. 学习过程——原态展开 对于教材呈现的内容,教师应充分开展其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不断反思、总结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如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表面积的变化”,最后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想想为什么,在全班交流. ” 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第一个环节:先让学生用两盒磁带摆出三种包装方法,计算出三种包装方法各所用包装纸的大小. 第二个环节:先通过操作得出四盒磁带的包装方法,通过回顾、比较得出——当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越接近,所用的材料越少.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运用刚才得到的规律,前后小组讨论10盒火柴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上述案例中,为了让学生体验规律,感悟规律,从而得出规律,笔者通过三个环节的比较、回顾、反思,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获得了自我体验、自我提升. 3. 学习方法——原质提升 受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是在反复理解和运用中形成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师只有让学生不断地总结、评价和反思,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如四~六年级每册教材最后一单元的“自我评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和还有哪些疑问?”这不仅是让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和方法?在解题中有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学生在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倾听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元认知水平. “思”动而“意”动——强化“隐 性反思性学习”的教学 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一个知识点、一节课,以及一阶段行为、经验进行回顾、提升,有意识地揭开经验面纱背后潜藏的数学实质,促使其对数学的理解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1. 反思意识——多角度感悟 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必须在学习之前、学习之中以及学习之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如对学习计划的反思与调整;对学习过程的反刍与分析;对学习结果的检验与总结. 如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练习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 班中28位学生中,有7位学生直接空在那里没有做;3位学生是这样算的:×+×=+=;另有18位学生是这样计算的:×+×=+×+=1×=. 笔者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没有直接进行分析,而是让学生反思这两种做法有没有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种算法,通分很麻烦,而且不能约分(公分母29学生没能看出来),不符合常理. 第二种算法看似运用了简便方法(凑整思想),但这样算的依据既不是乘法分配律,也不是其他运算律,而且通过估算,发现这个算式的结果应该比1小. 通过反思、检验、交流之后,有20位学生自己感悟出了这道题的正确解答过程. 上述案例,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发现并修正了自己的错误. 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调节和完善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2. 反思技能——多层次体验 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和一般地分析,而是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到现实的不足,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反思技能. (1)凭借经验反思,主要指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对自身进行相对直觉地反思. (2)通过分析反思,主要指回顾知识获得的过程,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 (3)结合评价反思,主要指对探究过程及其结果做出判断,并加以调整. (4)透过交往反思,主要指师生、生生通过广泛讨论,交流自己学习过程中所得的方法、策略、观念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办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 3. 反思习惯——多元化培养 “吾日三省吾身. ”一个人的成长速度与是否定期不定期地反刍、反省、反思有直接的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三法”梳理、总结知识,让零散的知识走向系统. 方法一:一日回顾法. 让学生每天临睡前,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把白天学的知识过一遍,使复习巩固及时、知识储存到位. 方法二:单元梳理法.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以结构图的形式整理本单元知识,让学生的知识以结构图的形式储存起来. 方法三:每周一记法. 如可指导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让学生把新知学习和规律探究的过程再现出来,让学生把课外进行的数学综合活动收获记录下来,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 “思”动而“情”动——凸显“自 觉反思性学习”的价值 数学学习的内容不只是数学知识,数学教学的目标也不应是烦琐、枯燥的代名词,而应是一种智慧的生长,是一种情感的增益,是一种心灵的需要. “自觉反思性学习”能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从学习的“外围”走向学习的“中心”,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和建立在学生意志基础之上的“坚持学”. 1. 自我效能感——在反思的深度中传递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个任务,达到某种目的,并且应该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践. 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反思、情感反思和行为反思,对学习的对象、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使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监控和调节认知活动,达到“自我意识”阶段,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成效产生由内而外的需求,帮助他们真正地“学会学习”. 2. 自我责任感——在反思的力度中凸显 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诱发痛苦的行为. 反思的责任感不仅体现在学生反思的“持续性”,战胜困难、忍受痛苦等的“韧劲”上,而且表现在“督促”自己自始至终盯住自身学习的不合理性上,并敢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 诚如哈贝马斯所说:“谁要是能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他就是一个具有主体合理性的人. ”教学中,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反思障碍,让学生多次尝试,以磨砺学生的反思意志,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感. 3. 自我成就感——在反思的广度中习得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他人指点、他人合作或他人比较,会使他们更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喜好,逐渐培养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表现、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等问题的洞察,进一步激发对学习的成就感和对学习的献身精神. 如让学生将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和他人比较;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他人交流;将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排除障碍的过程和他人分享,从中获得自我满足感、自我成就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