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
范文 | 龚娟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就如何开展课堂合作教学作出讨论. [关键词] 小组合作;误区;措施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新型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整个课堂热闹非常,各个小组都在热烈地讨论问题,一节课有时甚至会出现4、5次小组合作学习,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在小组活动中度过. 可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就真的有效果吗? 小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任务,或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时才有必要、有价值、有成效,而不应该作为一种点缀安排在课堂教学中. 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评价一节课时,会因为教者没有组织小组学习而对该节课实行全盘否定.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合作学习概念及要点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必须明白其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 (1)明确学习目标. 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 (2)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与他人合作解决. (3)碰撞激发. 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 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 (4)交流内化. 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间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的意识. 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 (5)反思回顾. 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识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 目前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误区 (一)滥用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合作探究,常常出现教室里表面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 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时间太短 当学生才讨论了30秒、1分钟,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学生其实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 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反而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用合作代替思考 课堂教学中,有时只见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 合作学习只求形式,而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 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教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 (四)向学生暗示问题结论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或者不能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于是就把问题的结论暗示给学生,有的甚至干脆把结论告诉学生. 显然,学生得到的结论并非自己思维的成果.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但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课堂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实效性不高.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 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 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行政组长、后勤组长、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 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 (二)教师适时把握合作学习契机,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 1. 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 (1+2x)(1-2x); (2)(2a+3)(2a-3); (3)(100+1)(100-1); (4)(x-6)(x+6).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然后各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 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等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进行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 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三)让学生走上课堂 对于适合自学的教学内容,笔者安排组长根据教学目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充分讨论,大胆构思,写出“教案”,然后登台表演,教师根据其语言、表演能力,知识的理解与创新,以及学生的反映作出适时的评价. 这种模式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使学生在讨论中、在“备课”中,发现了创造性思维. (四)为学生创设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包办的太多,学生参与面太窄,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的位置. 如果我们改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与交流—展示与评价—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把学生能做的事都放手让学生去做,把学生还不会做的事情让学生探索着做,这样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时,笔者课前让学生准备了若干木条. 上课时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动手,有的学生在课前就把平行四边形钉制好了. 笔者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赞赏后,提出问题:你们能说出钉制平行四边形的理由吗?学生互相交流、探究,给出了十余种理由. 然后笔者进行归纳,整理出比较常用的五种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整个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多,充分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交流多,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猜想,其间充满了观察、体验、猜想、验证和探究等活动. 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 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合作效果并不好. 原因有很多,有的教师认为是学生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对于小组学习主观上不想参与. 其实,很多时候是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不能够搭建完成任务的平台,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 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在网络上收集有关知识,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手段,把问题的发现、解决、应用的过程很好地展示,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首肯,也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 正如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在他提出的“大脑风暴法”中所指出的: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独特构思的创作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性人才是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 相信随着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小组合作教学将会更加完善,最终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不断探索研究,让我们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