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范文

    廉宇航 刘家旭 郑坚 张樱 迟晓萌

    摘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从两个方面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进行梳理研究:其一,整理并研读产学研相关论文、书籍,在此基础上描摹我国协同现状,引出当前我国产学研活动中的问题(阻碍);其二,介绍互惠性机制的发展、概念及应用,对互惠性机制引入协同创新进行可行性分析,阐释互惠性机制对于协同融合发展的正向效用。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combs and studie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from two aspects: first, it sorts out and studies the relevant papers and books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on this basis,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ollaboration to lead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obstacles) in China's academic research activities. Secondly, 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reciprocity mechanism,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introducing synergy innovation into reciprocity mechanism, and explain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reciprocity mechanism on synergy development.

    关键词:互惠性机制;协同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

    Key words: reciprocity mechanism;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0-0241-02

    0? 引言

    產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产)、高等院校(学)和科研机构(研)等协同主体共同开展的一种新型创新类型,是将各个主体的内部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和外部条件(公共关系、信誉、知名度等)高度整合,达到创新资源共享、创新优势互补、创新热情爆发的目的,携手共进,不断地研发出“高精尖”创新型的技术与产品。

    1? 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协同机制介绍

    1.1 协同创新概况

    协同创新这一概念进入我国已经近30年,1992年教育部联合相关机构共同开展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这一项目加快了协同创新的发展和应用。胡锦涛总书记尤其关注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上,他强调[2]要创新有利于产学研协同的体制机制和加强相关政策出台落实以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提供保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即规制、促进、加强和完善产学研协同活动健康开展的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促进机制,企业(产)、高等院校(学)和科研机构(研)各方在获得利益(资金、人才等)、外部政策因素刺激下进行协同创新。各类因素之间“水乳交融”、彼此促进,齐心协力推动和加强创新,使产学研活动趋于持续、稳健的协同状态。第二是协同机制,即:目标协同、观念协同和行为协同。第三是模式选择,包含共享知识技术、各方参与研发和共建实体三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第四是评价机制,通过将产学研各方的兼容性、创新能力、技术产品转化能力等作为参考要素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进行绩效评价。

    2? 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问题

    问题之一,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方主体其积极性难以真正充分地调动起来。

    问题之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往往不尽人意。

    问题之三,协同主体创新能力结构参差不齐导致产学研各方协同的动因与目标存在差异性——企业以盈利为目标注重实际应用;高校则以提升科研实力为目标而注重基础研究;科研机构则在目标与定位上定位模糊不清。

    2.2 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因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同性和差异性,一方面协同创新各方的创新目标定位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协同创新各方对于创新绩效、成果需求、价值目标和创新文化的认识显然是不同的。

    第二,由于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效率不高而致使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往往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劳动或者资金密集型企业,在知识学习和研究技术方面落后,这就导致高校自己转化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大多企业更倾向于直接购买成果,这种倾向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需求减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需求随之降低。

    第三,协同创新能力和组织结构水平决定产学研各方参与协同的目标与行为,产学研主体组织资源具有差异和互补并存的特点,有利于各方在协同动机上达成一致;但是,产学研各参与方的结构形式、社会身份、协同创新文化等方面的显著不同导致主体合作动因与目标存在差异性。

    3? 互惠性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

    3.1 互惠性机制的概念分析

    互惠性理论产生于生物学领域,后来被引入人类学研究中,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学领域互惠理论开始发芽、生根并且生长良好。随后,互惠性偏好的研究不断发展,在经济学领域展露头角。互惠性即人们在与社会中其他人合作时,某一合作方会在必要时,损失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使另一方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最终达到互惠共利。它表明人不只是工具人或理性经济人。由于从人的本质(人性)的角度展开研究,互惠性经济理论认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互惠作为人一种重要的本质性特征,它具有的互惠互利、休戚与共的特点,将其引入经济运行中可以高效地促进经济健康运行与发展。

    通过对以上学者研究的结论学习我们可以得出互惠性机制的概念:首先,互惠性系统是指利益相关、成果共享的多个互惠主体所组成的系统。互惠性机制即互惠性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3.2 互惠性机制的应用

    首先,基于当前行为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社会经济心理之一转变为互惠性心理,即假设每个人都大公无私。互惠偏好能够显著地加速推进企业的互惠性文化建设。如果企业组织、结构、文化中带有或包含互惠性偏好时,企业的知识转化和协同能力会得到相当大的提升,自然而然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把控会随之加强。这在许多产学研活动中已经得到较好的实践。合作共赢与协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知识共享在他们之间承担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而互惠柔性在他们之间同样起到了极大的正向调节作用。在互惠性偏好中,合理把控社会所提供的资本和对社会资本投入和产出的分配能力都会起到显著推动的效果;但是,同时应当对控制权做一个程度的划分,过多过少都不可取,不然将起到负面作用。

    综上可知,互惠性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发展已经取得了许多应用,在许多行业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基于行为经济理论的指导,互惠性偏好与互惠性经济的发展将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

    3.3 互惠性机制引入的可行性分析

    产学研关系下的协同创新在本质上是参与合作的各方之间共赢互利型的创新模式。可以说,正是因为协同各主体不了解互惠的真正意义,在开展协同创新时未使用互惠的方法对产学研活动进行布局,没有产生实质上的互惠性突破,对各方的互相合作共赢没有给予正面的反馈,所以产学研关系下的协同创新在理论、做法、战略上打转,无法前进,受困于之前的传统思维,最终导致国内产学研关系主导下的合作与创新无法取得巨大飞跃而落后。产学研关系主导下的合作与创新是一个合作共赢的过程,如果把共赢先放在第一步,再斟酌自己的所求,相信最终的合作与对创新的推动会更佳。一言以蔽之,阻碍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和健康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协同创新中产学研各方的利益相关、互惠互利意识较弱,从而极大地影响协同程度。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互惠性机制,将其嵌入产学研组织的协同中,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3.4 互惠性机制引入的策略和保障

    互惠性机制引入的策略和保障就是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所谓的体制机制创新,主要包括市场配置机制、合作运行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

    第一,构建市场配置机制。要理顺企业、整个大环境的形势和大学与科研机构发展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要坚持主动性、互惠性、互补性和协同性原则。

    第二,要加强政策激励体制。要为产学研各方创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注意既要有政府的激励政策,还应当加强产学研内部激励措施。

    第三,建设协同互惠运行机制。这要求各方必须深刻理解和洞悉全球协同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趋势,顺势而变,科学严谨地探索互惠性协同创新机制。

    4? 结语

    在协同创新发展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为产学研深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应继续因势导利、长效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在合作过程中引入切实可行的互惠性合作理念和机制,以创造协同发展的新契机,解决阻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消极因素,使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加凸显其价值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徐元俊.协同创新:提高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03):30-33.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3]郑彤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7(5).

    [4]陈珂,史健勇,叶欣梁.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02):6-8.

    [5]嵇留洋,刘良灿,张渊,等.互惠性偏好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8):81-85.

    [6]刘良灿,张同健.互惠性、组织学习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

    [7]张同健,蒲勇健.互惠性企业环境下知识转化、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知识型团队的数据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

    [8]李柏洲,高硕.互惠性、知识共享与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3).

    [9]张云华,丰景春,李明,等.互惠性偏好视角下PPP项目社会资本的控制权分配模型[J].控制与决策,20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