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研究 |
范文 | 党晖 钱虹 杨忠勇 摘要:本文利用火炬统计数据对2016-2018年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情况进行描述,分析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结合本地区域特点,建立生产中心联盟,发展符合本地资源优势的个性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并且注重人员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改变生产力促进中心日渐萎靡的现状,发挥科技中介的作用,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支撑。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orch statistics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anxi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from 2016 to 2018,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and proposes to combine local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 a production center alliance, develop the personalized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which is in line with local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pay attention to personnel training.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the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s declining status quo is changed, and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mediary is played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vin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关键词:生产力促进中心;定量化分析;区域特点;科技中介 Key words: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quantitative analysis;regional characterist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mediary 中图分类号:F121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7-0101-03 0 ?引言 1995年4月经国家民政部门批準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旨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面的服务。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一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知识、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为科技成果的提供者和市场建立连接桥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 ?研究现状 自2013年起,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数量开始逐年降低,2018年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企业的数量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51%[1],可见在国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大环境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在逐渐降低,但在2019年机构改革后,生产力促进中心并未撤并,需要继续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传统统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需要根据地方特点探索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王晓凤等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河北省各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2];李小燕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的机遇和优势,从运营保障、资源保障和服务保障体系提出了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规划[3];陈金德等分析了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波特钻石模型搭建了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的框架[4]。 综上所述,各位学者研究了各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在原有的普遍的发展模式上寻找突破点,探索符合地方特点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路径。本文通过数据了解陕西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现状,分析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的建设。 2 ?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现状 截止2018年年底,陕西省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5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14家。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就业人数829人,累计资产达到了13.41亿元。5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分布在各市、区、县,形成了三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 2.1 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绩效评价 为详细了解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情况及优劣势,我们将通过火炬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化的分析。薛强[5]等研究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绩效评价,采用职工人均资产、政府投入、中级以上职称比例等作为评价指标,本文对此指标体系进一步改进,通过机构基本概况和机构服务绩效两部分分析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情况。 2016~2018年,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数量逐年减少,从业人员数及其中中级以上职称占比也逐年减少,人员代表了一个机构的服务能力,因此从数据可见机构的服务实力是逐年降低的,政府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财政支持也逐年降低。生产力促进中心具有公益性和市场性的特点,虽然政府投入减少,但户均收入和户均资产呈现上升的状态。可见单纯的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基本情况数据,并不能表明促进中心的发展状态。接下来,将从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绩效进一步分析机构的发展情况。 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多元化,业务范围包括咨询、项目申报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产品检测、导入技术、引进项目等多项业务。因各项业务的数据量级的差距,为通过图展现各类服务随年份的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从图1中可见,2016~2018年8项服务内容中,除了产品检测数略微增长,管理咨询和技术开发服务是先减少再增加,但整体是呈现下降趋势;其他5项服务量是逐年降低的,年均下降速度超过了25%,特别是外包服务与引进项目服务,与2016年相比,服务数量下降幅度超过了85%。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机构数、从业人员、各项业务的服务量呈现萎缩的状态,但中心资产和收入逐年增长,说明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仍有需求,并且需求方认同了服务的价值,才使得单项服务的收费增加了。结合调研收集到的资料可知,社会上很多人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还不了解,随着政府投入的减少,专业服务人员的流失,进而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走向低迷。 2.2 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陕西省的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飞速增加。中小企业由于资源的限制,不具备建立自己的科技服务部门的实力,需要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大量的科技中介服务,发挥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联结作用。为了抓住发展机遇,改变业务萎缩的现状,需要认真总结存在的问题,制定发展策略,建设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为陕西省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 2.2.1 各地区中心发展未与当地情况相结合 由于陕西省各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各地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情况也不均衡。陕西省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相应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在关中地区。但分布情况与企业分布情况不同,根据2018年陕西省火炬数据可知,陕西省的高新技术企业80%集聚在西安,超过了2000户,但是西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仅有9家,与企业数量极不匹配。而榆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只有32户,其中大部分为大型的企业,却集聚了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由此可见,各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设置并未与本地企业发展情况相联系,资源未能科学应用。 2.2.2 对政府依赖性强、服务能力不足 陕西省共有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53个,均隶属于各地区的科技局或高新区管委会,全部都是由政府创办。生产力促进中心自建立以来,投入主要依靠政府,几乎没有其他资金投入渠道。这就导致了投入资源不足,竞争意识缺乏,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多年未进行更新,限制了中心的长期发展。员工不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服务过程多为被动接受来访,对中心的业务的发展不具有强烈的需求,在行业内缺少权威性,社会认同度低。因此才会出现服务绩效逐年降低的情况。在政府机构改革、财政投入逐年降低的大环境下,不仅无法提升服务的软硬件,中心的高水平专业服务人员反而逐年减少。工作人员的能力决定了机构的能力,若不及时改变此种现状,机构的服务质量及服务绩效会进入恶性循环。 2.2.3 全省各中心的发展模式单一,缺少个性化 全省53个生产力促进中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只有10个,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和农业。根据科技统计数据可知,陕西省各地区的行业发展各有所长,但所有生产力促进中心采用统一的发展模式,未针对行业特点建设资源。在人员、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大部分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源建设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导致需要的方面能力不够,不需要的方面则资源浪费。 3 ?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议 3.1 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 以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领头羊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为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进行统筹布局,有效整合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资源,建立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实现数据、信息等科技资源的整合、聚集、共享,遴选会员单位的优质服务项目,在联盟统一协调下搭建服务平台进行全省调配。扩大服务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多赢[6],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网络,为全省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 3.2 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个性化的生产力促進中心 根据数据①分析可知,陕西省各地区的行业发展优势不同,如宝鸡的优势产业是装备制造业,咸阳的优势产业是高分子材料,安康的优势产业是生物农业,商洛的优势产业是中药,榆林地、延安地区的优势产业是能源化工相关的机械制造与清洁生产。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针对各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建立符合地区发展优势的行业服务平台,开展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服务,引进相应的专业服务人员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开展与优势行业相关的有影响力、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服务,更好的为本地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3.3 加强机构的合作,增强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中介机构,需要将成果产生方与成果转化方联结。陕西作为科教大省,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生产力中心需要发挥地域优势和机构优势,集聚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以项目的方式打造项目组,根据服务内容的需求,建立以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咨询服务队伍共同完成项目,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特殊化、符合个体需求的创新服务。 创新服务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技术推广、转化等,可与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相结合,从前期的立项咨询到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再到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检验检测、大型设备提供等各个创新阶段的服务均可提供。充分发挥协作的优势,与可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合作,共同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的科技创新服务,提高创新效率的同时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3.4 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机构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能力决定了机构的服务实力。培养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技能,丰富人员结构,建立鼓励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定期对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启发业务创新思维。对于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还需注重既懂服务知识又懂行业知识的复合人才,联合研究院所的专家作为咨询团队,共同建立一支专业知识丰富、服务态度良好、综合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服务团队。 4 ?结语 推进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的建设是发展陕西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需要,也是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实践。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了解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根据区域特点建立个性化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并结合本省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强机构合作,共同建立具有陕西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做好顶层设计,边实践边改进,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采用不同发展模式,为陕西省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贡献力量。 注释: ①2018年火炬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18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经济指标[EB/OL].http://www.chinatorch.gov.cn. [2]王晓凤,祁伟,张明秋.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河北省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商业时代,2013(12):128-130. [3]李小燕.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4):11-13. [4]陈金德,姜慧,沈强.广东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思路与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4):44-46,52. [5]薛强.事业类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 [6]温艳娟.河北省省会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策略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大学,20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