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在“意外”中流淌智慧
范文 陈昌萍
摘 要: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数学规律需要不断猜想、尝试、验证,如此循环反复,才能得以发现。但在具体探索过程中,往往出现“意外”;而对于教师来说,怎样让“意外”转化为收获才是关键。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的教学实录为例,重点浅析其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及相应反思。
关键词:规律;意外;收获;反思
教学中有些数学规律,学生能够自行探究得出,而有些数学规律则需要深入探索,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研究才有可能得出。而现实中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可控的情况,也就是发生“意外”。对于教师来说,最需要的不是“淡化”处理,而是怎样化被动为主动,化“意外”为资源,最终推促课堂精彩生成。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为例,浅析在课堂中转“意外”为惊喜的过程:
一、引导比较,大胆交流
多媒体出示:
先用计算器计算左边两题,再直接填写右边两题的得数。
29×101=_____ 73×101=______
54×101=_____ 96×101=______
学生先用计算器对左边两题进行计算,接着再笔算右边两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题目,尝试通过小组进行交流。
29×101=2929 73×101=7373
54×101=5454 96×101=9696
师:同学们,你们说说在这几道题中有什么发现?
生:从乘数来看,这几道题目都有一个乘数是101。
生:对,老师,除了这个乘数相同外,另一个乘数则没有固定,可以说是随机的。
生:老师,不对,另一个乘数也有相同点,即都是两位数。
生:从结果来看,都是另一个乘数的重复。
师:那么,再举几个例子试试?
生:51×101=5151。
生:27×101=2727。
……
师:试着概括一下,你所发现的规律?
生:任意一个两位数乘以101,结果都是这个数的两次重复。
思考:教师的放手,结果带来了“意外”。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继而进行比较、思考,并且进行大胆猜想,得出“任意一个两位数乘以101,结果都是这个数的两次重复”这一结论,从规律概括来说,则是从一般到特殊。
二、因势而导,鼓励猜想
生:老师,两位数乘以101有规律,那三位数乘以101,有规律吗?
师: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不过可以由你们告诉我呀!现在我就出示一道题目:123×101,你们说结果是多少?
生:123123。
师:是吗?你们用计算器算算看?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生:结果不是123123,而是12423。
师:那173×101呢?
生:是17473.
师:你们能从中发现规律吗?
生:老师,我找到规律了,很简单,积前两位是另外一个乘数的前两位,后两位则是这个乘数的后两位,中间数字则是4。
师:那562×101呢?
生:结果当然是56462。
师:算算看?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生:不对!结果是56762。
师:想想看,为什么?
生:老师,中间的7可能是562的第一个数5与最后一个数2的和。
师:验证一下。
(学生举例验证,结果发现符合规律,积中间的数是乘数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的和。)
出示:×101=?
验证:×101=7649=75649
……
生:三位数乘101,积中间的数是这个乘数两头之和,而积的前两位是这个乘数的前两位,后两位则是这个乘数的后两位。
思考:由于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探究兴趣高涨,由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以101,这里教师没有阻止,而是顺势引导,与学生一起探究,进行猜想,然后再次验证,继而得出关于749×101这类情况的结论。
三、主动拓展,延伸猜想
(多媒体出示:1442×101)
师:现在我们再来猜想一下,这个算式,结果又有什么规律?
生:我猜,其结果为×101=145642,其理由是,积中间的5是前两位之和,而6则是后面两位之和。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发现结果正确。)
(多媒体出示:1234×101)
师:这个结果又怎样?
生:我猜想结果是123734。
师: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不对。)
师:这说明刚才的猜想是错误的,现在你们继续猜想。
生:我猜想是×101=124634,其积中间的数字4是1与3之和,6则是2与4之和。
师:你们自己举例验证。
(学生自行举例,验证,发现结果正确。)
……
师:是的, 经过我们不断验证就会发现,当一个四位数乘101时,它的积的中间两个数分别是这个数的第一、三位与第二、四位数数字之和,而积的前两位则是这个数的前两位,后两位则是这个数的后两位。
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延伸,从三位数到四位数,以此类推,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猜想,并进行验证,再猜想,继而分别得出两位数、三位数以及四位数乘以101的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有效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学反思】
1. 需要正确审视课堂“意外”的行为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鼓励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行大胆探索,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意外。教师固然有预案,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以及思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自然会导致其课堂“意外”发生。面对这些“意外”,怎样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而且还能综合反映其教学素养。当然,怎样把“意外”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才是关键。
案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猜想两位乘以101的规律后,由学生直接提出三位数乘以101,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已经打破了原有的预设,但是教师没有直接忽视,而是因势引导,继而成就课堂教学精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大胆鼓励,学生主动猜想,并积极验证,而教师在适当情景下巧妙点拨,以便课堂顺利推进下一流程。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整个数学探究从两位数、三位数到四位数乘以101,出现了一个个“意外”。虽然课堂教学只解决了一个问题,但却给学生的思维训练带来了别样的精彩。
2. 需要借势彰显课堂“意外”的精彩
课堂教学中“意外”不可避免,但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充分整合“意外”资源,尽可能借“意外”之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这样虽然有点费时,但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目标,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继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案例中,教师从一个个小的问题开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猜想,自己去验证,继而自己得出结论。
比如实录中,教师研究的是两位数乘以101,但有学生思维发散,提出三位数乘以101,从这一角度讲,这正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自主表现。而教师也能抓住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猜想、验证,甚至总结规律,继而生成课堂精彩。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意外”适当留白,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并通过质疑、自主解惑的方式将思想进行延伸。
3. 需要及时总结课堂“意外”的经验
相对而言,教学“意外”不在预设之内。但课堂上的“意外”则是学生迸发创造性火花的重要根源。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意外”,尤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毕竟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面对“意外”,教师需要及时总结,并能区别对待,如果是有违教学内容的,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或者巧妙引导;如果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师应该及时引导,或者整合到下一教学环节中。本文中的案例就是整合“意外”的一个非常好的经验。
实录中,学生能够从教师提出的问题出发,举一反三,顺势延伸,从两位数到三位数,再到四位数,这样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这种课堂也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如何让“意外”成为“精彩”,这还需要教师有效提升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够在教学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从而进行巧妙整合。这才是新课标所指向的课堂,更是我们所需要的课堂。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主导。因此针对数学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行探索,发现其中规律。而在这一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现意外通道,或者别样风景。作为教师,需要的是正视这些“意外”,并且能够把这些“意外”纳入到前进路程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而且还能增添课堂教学的别样精彩。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