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激发问题导学 推动数学学习 |
范文 | 唐媛媛 摘 要:好的数学问题是直接的,是有牵引力的,是必须要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的。在问题导学模式下,我们可以借助问题的力量来推动数学学习的高效化,给学生更高的学习起点,给学生更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共同话题,推动数学学习的深入,促进学生的数学领悟。 关键词:问题导学;交流平台;数学领悟 问题是构成课堂的主要框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能”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并从几个不同侧面来描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经常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驱动,用问题来引领学生,驱动学生,促进他们的课堂投入。实践证明,问题导学模式对于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有很多的帮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问题导学,学生有更高的学习起点 不可否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显著存在的,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基础千差万别,因此在实际学习中,学优生会占据更多的展示机会,会主导课堂学习的走向,而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被淡化了,这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情感的增长。而立足于问题导学模式,通过课前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认知基础,并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做事先的准备,这样在进入课堂之前,学生的数学学习已经起步了,显然他们会有更高的学习起点。 例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课前笔者通过导学单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 你知道负数吗?2. 在生活中你接触过负数吗?与父母或者朋友交流一下这些数吧。3. 記录几个生活中的负数,尝试说说这些负数表示什么意思。4. 了解一下负数的来源,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在这样几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从课前就开始了,不管以往的学习基础如何,学生面对这样几个单刀直入的问题能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准备,在小组中展示自己找到的负数,并说说它们的含义,然后由小组推选一个最有价值的负数来向其余学生展示。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电梯中的负数、温度计上的负数等等都找了出来。笔者在学生说负数意义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想办法将负数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成功地把握住“0”这个标准,在画图中突出了负数是比0小的数。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还在交流中借助负数的意义来比较负数的大小,并总结出负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之所以学生对负数的认识会这样顺畅,课前的问题导学起到关键的作用。学生在几个问题的引领下,先到生活中去找到了一些负数,并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感知了负数的意义,在课堂交流中,他们就容易出现共同的认识。而且由于课前充分的准备,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就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进来。 二、立足问题导学,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在数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引导学生的数学交流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有交流的基础,产生一些共同的话题。问题导学就承担着这样的功能,在学生发现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问题,然后聚焦问题,将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达成深度交流。 例如在“认识公顷”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很多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比如说橡皮的大小,信封的大小等,在这之后继续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大小大约是40( )”的问题。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他们认为将我们所认识的所有面积单位填进括号中都不合适,因为学生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很大,而40平方米还不足一个教室的大小,所以学生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来。在此基础上,笔者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研究一下之前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尝试创造出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来。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从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入手,发现每一个面积单位都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小,其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和1米,如果这个面积单位更大,可以找到边长为10米、100米以及1000米的面积单位。在有了自己的发现之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如这个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可以取怎样的名字等。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创造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求,然后用问题引导学生从面积单位的源头入手,自己来寻找更大的面积单位,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引导到一个创造的环境中,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而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一些感悟,有了需要交流的话题,这些都为推动学生的课堂交流打下了基础。 三、立足问题导学,学生有更好的交流平台 数学学习不应该是蜻蜓点水,而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经历,有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知识体系的立体构建,才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刨根问底。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聚焦数学问题,展开不同角度的追问,这样就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引导: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画出一个圆,试着画一画,看看在画圆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在这个问题模块中,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他们想到了利用一些圆形物体来画圆,想到了用圆规来画圆,还想到了借助定点的旋转用绳子来画圆。在尝试的时候,学生的实践给之后的交流打下了基础。在利用一个圆形物体画圆的时候,学生发现有时候画出的圆有小的偏差,这给他们提了一个醒:需要将铅笔与圆形的周边高度吻合,要贴合得比较紧才行。在利用圆规画圆的时候,学生发现一定要拿住圆规上面的帽子部分,否则容易导致圆规两脚之间距离变动,而且在画圆的时候要一气呵成,不能移动圆心,也不能让圆规的铁针将纸划破,造成圆心的移动。 因为问题导学中关注到这些问题,学生在课前就有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学生亲自实践过,这为他们积累了必要的操作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交流如何画圆,以及画圆的时候要注意哪些细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可以说问题导学给了学生更多的准备时间,给了学生更好的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将问题看得更透彻,更深远。 四、立足问题导学,学生有更深的数学领悟 在问题导学模式下,课堂的重心最终会落脚在有价值的问题上,这样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来学习,来充分挖掘,从而获得更好的数学领悟。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例如在“和与积的奇偶性”的学习中,笔者首先给学生罗列了一些加法算式,让学生根据和的奇偶性将这些算式分类。在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之后,笔者提出了这样问题:研究两个算式的和,找到什么情况下和是奇数,什么情况下和是偶数,然后将自己的发现推广到三个加数和更多加数的情况。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总结两个加数的情况比较轻松,他们很快发现只有奇数加偶数才会得到奇数。而在自己列算式来寻找更多加数的规律时,学生的发现走向了深入:他们首先找到了“不管几个偶数相加其和还是偶数”的结论,因此在考虑和的奇偶性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偶数只看作一个。然后在聚焦奇数相加的时候,学生发现将奇数两个两个地凑成一对得到的都是偶数,如果奇数的个数是单数,那么得到的和是奇数,如果奇数的个数是偶数,得到的和就是偶数,最后再综合奇数和偶数的情况就可以判断和的奇偶性。 在这个案例中,因为有了问题导学,所以学生很快找到了最佳的探索途径,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好的认识,进而通过一步步的推理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数学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是要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够用最直接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总之,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会因为问题的推动而更加丰富,更加合理,学生的数学视野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学生的数学探究会更有指向性。因此,依托于我们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必定会再上一层楼。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