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适度开发教材 让学习更具活力 |
范文 | 顾益谦 摘 要:数学学习是具有个性的学习,所以教师应握准教材的意图,并适度开发教材资源,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等,让他们能够充满兴趣去探索。依托现有教材资源优势,创设适宜的情境,一定能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快乐学习。善于设计启发性的问题,也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打开智慧之窗。开发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活动反思,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必定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关键词:教材资源;激趣;诱思;促思 数学学习是一个释放个性、充满情趣的探索之旅。如何能激发学习的个性,让学习洋溢着活力呢?笔者认为,利用教材既有的情境生动有趣,题材丰富多彩等优势,再适度开放数学教材资源,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时空,获得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样,他们的数学学习贴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样,我们教师也能够把教材资源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必要资源。 一、依托教材,以景激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下教材资源的变革:插图多了,色彩丰富了,答案结论消失了,留下的空白版面也越来越多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充分利用教材中鲜艳、生动的图画,并结合消失的生活实际,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童话般的数学世界中来,以此来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使数学学习充满情趣与快乐。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的“分类与比较”教学中,一方面巧妙地运用课本上的主题图——小明帮助妈妈整理衣服的生活场景,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还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画面,还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还得拓展教材,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原本静态的学习素材变得生动起来。所以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合情改编成一个动画小故事:小熊毛毛不爱整理自己的物品,喜欢把自己的玩具、零食以及书本到处扔。一天晚上,它被一阵阵哭声吵醒了,什么原因呢?原来它的玩具、饼干、苹果、书本等物品正哭着找不到自己睡觉的地方,急得团团转,它们都伤心地大哭起来。“小朋友们,你能帮助玩具、书本等找到自己的家吗?”老师的问话,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会不断地尝试着把语文书、数学书、音乐书、作业本等放在一块,准备把它们放回书包中去。“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归在一起呢?”“它们都是学习用品。”把积木、木偶娃娃等放在一起。“这又是什么原因啊?”“他们都是玩具。”等等。 教材的开发,适度的改编,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促进思考深入,合作学习的形成。学生会在思考中自觉地把零食分为一类,把书本放在一起,把球、积木等归为一类,这样不断尝试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学习比较分类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也许正是因为学生的亲力亲为,他们对分类的理解会更透彻,对比较的策略也会运用愈加自然。 二、用活教材,以问激思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当下数学教材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这些空白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填写,而是给学生一个不断追问、不断思考的天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尝试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与探索,更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审视教材中的内涵,从而指导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梳理信息,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学会甄别其他同学的思考和问题,笔者思考若能长久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更加喜爱数学,更加会动脑筋。 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看图质疑。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会看图,并尝试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确实是有较大难度的,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所以教师就得善于指导学生梳理教材中的信息,适度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进而能试着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在一年级的“信息窗”教学中,一边要紧扣课本上的主题图——来到花果山,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学会提出问题:这个图画的是什么地方?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东西?同时,老师还得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设计问题:小朋友们,你看懂了挂图了吗?你能根据自己看到的信息,提出一些问题考考大家吗?你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试试看。“山上一共有多少只猴子?”“那些桃树上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天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草地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玩”…… 学生甚至还会提出奇怪的问题,比如,山上一共有少块石头?一共栽了多少棵树?等等。尽管这些问题有的无法解答,甚至还有点幼稚,但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他们会提出问题了,而且还是比较贴近主题图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学会放手,学会退一退,給学生思考的机会,给他们尝试的机会,从而让他们有创新的可能,有合作的空间。 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质疑。倾听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在倾听中辨析,在倾听中质疑,从而让自己的数学学习更加理想,更加合理。 例如,在“10以内数的加法”的练习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近期学习的内容编成小故事或解决问题的题目,一边组织学生认真听,一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质疑,并有条理地说出自己分析的理由。“你的回答不正确,因为左边的树上有5只小鸟,右边的树上有2只小鸟,合起来是7只。但是树的上边还飞着1只小鸟,应该一共有8只小鸟……” 用活教材资源,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知识,积累基本经验,又能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提升有条理思考的水平,从而使得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质疑,不只是简单的判断,而是引领学生学会理性思考,使得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三、开发教材,以动促思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是课堂上具有生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开发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得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他们的手动起来,脑筋活起来,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一年级“厘米、米的认识”教学中,一是设计一组学生动手量一量活动,量一量自己的铅笔、数学书、数学作业本、小刀、文具盒等物品的长是多少厘米。二是设计另一组测量活动,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走廊的长,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测量比较中,使他们意识到测量这样的一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不可行了,从而使米进入到学生的视野中来,也使学生意识到米是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真切的实践体验,势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也促使学生在学习互动中学会质疑,学会比较,并在比较中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本质,理解知识的构造,使得有效学习成为可能。 同时,我们还得做到让学生放手操作,促进学生加深体验等系列工作。我们都知道:“听了你就忘了,看了你就记住了,做了你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营造诗意般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手动起来,思维活起来,激励他们在手指尖上创新。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又要进行适度创新和开放,让我们的教学灵动起来,让学生解放出来,成为学习主人,从而使他们热爱数学学习,帮助他们积累知识、发展思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