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化的思考
范文 朱艳华
摘 要:着眼于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而设计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能将数学对象更加亲切地展现出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将抽象的知识还原至丰富的现实情景中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实践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中领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运用,并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运用的积极性与能力。
关键词:情境化设计;生活;实践;多样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并进行一些具体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数学常识与经验调动得更加积极,引导学生在抽象、概括、猜测、验证与反思中不断构建更加系统化的知识框架。也就是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将抽象的知识还原至丰富的现实情景中并进行适当的加工,使数学对象能够以更亲切的姿态为学生所接受。
一、情境化设计的思考
1.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生往往很难发现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运用并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例如,学生在“归一问题”的解决中往往会感觉有些困难,教师在此类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熟悉的事情设计成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应用题结构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并形成合理的解题思路。
师:本学期期末要测试每位同学一分钟踢毽子的成绩,大家能很快测算出我们班50位同学一分钟踢毽子的总个数吗?
生1:将每位同学一分钟踢毽子的个数加起来就是总个数了。
生2:这样做有点麻烦。可以先测出一位同学一分钟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用这个数字乘以50就可以了。
生3:这样是不准确的,大家踢毽子的水平有高低,要是用最大的一个数字乘以50,全班的踢毽子成绩也太好了,反过来也不对,数字太小,都不符合踢毽子的实际情况。
三位学生的发言让大家都犯难了,经过一定的思索,有个学生兴奋地站了起来:“先选出几位同学来踢毽子,然后求其平均数,再用这个平均数乘以50就是我们班踢毽子的总个数了。”大家对这一方法都表示认同。
于是,8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生被选了出来,其他学生为他们进行了计数,这8名学生在一分钟内一共踢了328下,师生讨论之后得到以下应用题:
8名学生在一分钟内一共踢毽328下,按照这种情况,该班50名学生一分钟内一共能踢毽多少下?
学生在自主讨论产生的应用题的解决上表现出了更高的兴致,不仅如此,学生在对题中的数量关系、题目结构形成更好了解的同时也很快形成了正确的解题思路。
2. 实践情境,解决问题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是较难理解的,但如果教师能够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呈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对身边的数学问题进行发现,学生必然能够对数学的广泛应用形成更好的认知,也能更加积极地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一旦在学生手中得到解决,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相互了解也会因此增加更多的平台。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生活费的管理并进行生活各项费用的数据采集;引导学生统计一周的家庭生活开支并初步计算一个月的家庭开支;引导学生计算父母亲的工资总额;引导学生计算家庭收入与各项支出之间的结余;引导学生参与家庭购置计划并根据家庭收入与开支情况做出初步的预算等。
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引导下很快便能以“数学的眼睛”对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实践活动进行观察与实践,数学思维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对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形成更多的感悟,搜集、统计、分析等多方面的数学应用技能也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大大缩短了。
3. 多样情境,灵活运用
认识往往发生在感知、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等多个领域。发生在感知与活动中的认识往往能在过程中形成直接的经验,并为建构知识提供服务;发生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中的认识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认知冲突,教师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建构。不仅如此,教师应能准确区分不同认识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应数学情境的创设。
例如,教师在“九加几”的教学时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以下生活情境:10个桃子装成一个礼盒。学生在装水果礼盒的过程中很快能够理解:礼盒中的9个桃子与礼盒外的4个桃子加起来是13个,将礼盒外的一个桃子放进礼盒中正好是10个,礼盒外有3个,因此加起来是13个。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一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型,学生在生活常识的领悟中很快便能学会“九加几”的运算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新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认知冲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情境的领会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产生自己的思想。
二、情境化设计的注意事项
1. 应将情境的原始性与抽象性统一起来
教师在设计数学情境时应避免生活现实的完全复制,应将具备主要结构、一定抽象性特征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适度抽象的情境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感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情境的加工既不能过度抽象,也不能太过精细,如果一味强求知识的呈现而过滤知识的实际背景,情境也就失去了数学的原始性。简单说来,教师所设计的情境应将数学知识的原始性与抽象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维活动。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长这一概念时可以首先展示一组实物图的简笔画,将三角形木板、松樹、钥匙、五角星等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简笔画呈现给学生,学生在简单明了的实物图中便能直观地认识较为抽象的平面几何图形,并从这些图形入手对周长这一概念进行初步的认知,实物图的复杂背景被有效避免的同时也令学生对概念的构建更加轻松。
2. 应将情境的独立性与连续性统一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运算、原理进行审视与钻研并发现其螺旋上升的排列原则,然后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连续形式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情境上,对知识形成更加透彻、深入的领悟。学生往往能够在具备一定连续性的情境中获得更加系统的知识,对于知识系统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也能形成更好的领悟。
例如,桃子图在“九加几”与“十几加九”的教学内容中得到了连续的运用;借书情况统计表在二年级学生所学习的多位数的不进位、进位、连加中也得到了连续性的运用。学生在这种连续性情境的运用中往往能够更好地构建起知识与思想的系统框架,在这种连续性情境中所建立的框架还具备更强的同化力与迁移力。
3. 应将情境的典型性与多样性统一起来
教师首先应该明白知识构建的连续性,并根据典型情境进行多样化情境的设计,在多样化情境的应用中不断调整与深化,全面展现知识的产生与形成。教师应在知识的发生阶段进行典型性情境的创设,在知识的发展与运用阶段进行多样化情境的创设,只有这样,数学知识才能在不同的阶段与背景下为学生所接受,学生也才能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好的理解并因此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同化。
4. 应将情境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统一起来
情境的封闭与开放往往是由情境中信息的不足或多余而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创设出一些开放性的数学情境以促使学生问题思考的多面性,使学生在多个层面或角度对问题展开探索并做出不同假设,学生的思维也会因为多角度的思考而获得更多的发展,创造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在多角度的思考中不断提升。
总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个性特点进行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实践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中领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运用,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知识运用的积极性与能力,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领会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