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专业群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
范文 | 刘冠群 王东江 摘要:按照专业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数字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建设原则,打造学院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特色专业群,专业群的建设体现了群中专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重视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教学设计,主动融入生产实际,从坚实基础、必要条件、重要措施、有力保障四个方面阐述基于专业群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满足领域中各类人才成长发展需要,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关键词:协同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20-02 湖南已成为互联网大省,100%乡镇和89%的行政村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初步建成;基本建成“一体两翼”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省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建设一期完成;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一期工程完成并提供服务。2015年8月投资50亿元的长沙大数据中心项目落户麓谷。长沙高新区现已聚集湖南省80%信息技术企业,2014年5月,长沙高新区被授牌“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截至2015年10月,长沙已集聚移动互联网企业1424多家,且每月100家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员近3万,2015年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300亿元。 学院经过多方调研与研讨,决定围绕“互联网+”,调整专业发展思路,突出学院在线教育资源建设优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建设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专业群,带动相关“互联网+”应用类专业的建设的思路,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互联网+”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重点专业群聚焦在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领域,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结合了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互联应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UI方向),按照专业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数字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打造,如表1所示。 专业群的建设体现了群中专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我校注重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教学,创建协同创新工作室。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让教师、学生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层次,重点从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必要条件、重要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发挥群协同效应,优化专业群技能拓展课程模块 发挥群协同效应,优化专业群技能拓展课程模块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专业群坚持“以工学结合为灵魂、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原则,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内容紧密对接行业最新技术与技能要求,打造专业群通用共享平台建设,特设技能拓展课程模块,技能拓展课程模块中的大部分课程来源于各专业特色核心模塊课程,重视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课程设计,如软件技术专业选择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核心课程《Android高级编程》课程学习,完成从PC端应用系统开发向移动端平台开发知识技能迁移;艺术设计专业选择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三维(Unity)应用技术》课程学习,完成从UI设计向三维虚拟设计知识技能迁移等,真正实现专业群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选择与保证,使专业群内各专业毕业生都对其他相近专业的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选择,形成对就业市场更强的适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2 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 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企业提供项目及设备资源,专业教师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中,并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构建真实工作情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共建的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将专业群教师团队与学生主动融入生产实际中,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满足领域中各类人才成长发展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项目,服务区域经济。打造教师研发创新、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3 “三层渐进”的技能提高 “三层渐进”的技能提高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技能素养尤为关键。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技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技能的不断提升都是重要的。按照因材施教原则,这里的学生特指有突出专业特长且创新创造能力突出的学生。我校在专业群建设中采用“三层渐进”的步骤,有效提升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操作技能。 1)针对专职教师 第一层:专职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跟随技能突出的教师或企业导师进课堂听课,学习知识技能与实践授课技巧; 第二层:专职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掌握并熟悉全媒体项目开发流程与开发技巧,逐步能独立进行全媒体项目开发; 第三层:专职教师进入协同创新工作室,拓展知识技能,参与企业导师、学生一起进行项目研发创新工作。 2)针对学生 第一层:随课堂教学开始的实训课:开展程序性、认识性、操作性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系统的常规操作技能。 第二层:相对集中的项目教学实训课:根据专业要求,开展设计、开发、调试的反复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应用行业通用技能和丰富的操作经验。 第三层:在协同创新工作室真实环境下集中的专业技能培训及技能拓展培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理念,鼓励协同研发,对职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4 协同创新工作室管理机制建设 协同创新工作室管理机制建设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经过调研,我们建立以下机制: 1)项目负责制 协同创新工作室建立以来,已着手进行多个公司门户网站、管理系统、智能手环等软件项目研发制作,在项目运行中,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运行,采用项目负责制,既指定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安排相关学生与教师参与,负责项目进度计划、设计开发、调试运行,调控企业资源,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等,企业方参与项目及人员评测,从而避免分工不明确,项目无人监管的现象发生。 2)资源展示与归档 在之前的各种工作室运行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项目的研发运行,而忽略了项目对外的展示宣传,以及部分教师人员的岗位变动和学生毕业对正在研发中的项目所带来的影响。为此,我们制定协同创新工作室项目建档制度,设计优秀案例展示厅,并將每个项目的需求文档、设计开发文档、调试文档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归档,尽可能减小项目组人员变动对项目的开发运行所带来的影响。 “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了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了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冠群. 校企循环互动的软件工作室的建设[J]. 教育界,2014(9). [2] 尹孝玲 谭庆龙. 探究服务于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2016(31). [3] 陈秀珍.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4] 杨善江. 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适应性分析——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3(5). [5] 唐春生,张海燕,梁燕群.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五融合”产教融合模式助推校企协同发展[J]. 中国电力教育,2016(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