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范文

    丁娇 张天飞 龙海燕 张磊

    摘要:为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传统《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多元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授课、独立学习、项目实践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课程改革形式。通过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减轻了学生在有限时间承受繁多教学内容的压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课堂授课;独立学习;项目实践;小组讨论;多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2-0128-02

    1 课程现状与背景分析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它直接面向应用,在各学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8086CPU内部结构、8086汇编指令介绍,使学生能掌握微型机的基本组成、CPU的工作过程及常见问题的汇编程序的编写技能;通过对存储器结构、存储芯片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存储器的组成及与CPU的连接方法;通过对输入输出技术、中断技术、接口芯片的使用等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能利用微型机进行简单的开发应用;通过对微型机新发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微型机的发展动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后继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使同学们具备了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强烈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同时该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了8086CPU内部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8086完整的汇编指令系统、存储器组成结构、存储芯片容量扩展、数据输入输出技术、中断技术、常用接口芯片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等方面内容,所以在单位时间内要传授给学生的内容非常多,逐渐造成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最终失去对本课程的兴趣。同时,本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均是在现成的实验箱上完成,仅仅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地验证,不能从根本上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3]。此外,该课程的教学环节也较多。所以,如何把握和组织该课程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显得十分重要。

    2 课程改革内容、目标、拟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2.1 改革内容

    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传统《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课堂授课+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实践”多元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方法。

    1) 课堂授课:适当减少课程课堂授课学时,仅将课程中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至关重要的内容放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例如8086CPU寻址方式、常用汇编指令、8253及8259A工作原理等;

    2) 独立学习:对于在先修课程中已经介绍过的以及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例如:计算机系统组成、8086CPU内部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等,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这些内容,并按时提交教师发放的相关训练习题,通过查阅习题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以便教师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

    3) 小组讨论:对于课程中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例如:8086CPU寻址方式判断、常用汇编指令的使用方法、中断等,要求学生组队进行讨论。在知识点不断讨论的过程中,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掌握程度较好的同学也可帮助其他同学梳理知识点内容,做到团队协作,共同进步。教师也可参与到各组学生的讨论当中,对讨论内容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纠正[4];

    4) 项目实践[5]:从传统的实验中选出部分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增加若干个设计性实验。由教师给出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确定实施方案,并亲自动手完成硬件系统的搭建及软件驱动程序的编写。

    通过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减轻了学生在有限时间承受繁多教学内容的压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改革目标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注重保持基础性、系统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理論教学做到“三新”,即“内容新”“方法新”“手段新”;实践教学突出“三化”,即注重实践教学的“模块化”“实用化”和“技能化”;授课方式采用“三结合”,即“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

    2.3 拟解决的问题

    目前,传统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6-8]:

    1) 教学质量和效果差。本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繁多,仅以教师在课堂上口述和书写板书方式教学,对刚开始涉及硬件及汇编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接受的,逐渐造成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最终失去对本课程的兴趣。

    2) 传统的实验项目只不过就是在现成的硬件芯片上进行连线,让学生观看相应的实验现象,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传统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当前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造成教师只能按照教学进度表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最终造成学生完全听不懂的境况。

    4) 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相应的实践环节并没有同步进行,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相结合,不能够达到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理论内容的目的。

    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单调,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学内容抽象,晦涩难懂,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差,各个教学环节明显脱节,严重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阻碍了本科院校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实现。

    2.4 主要特色

    1) 在课堂授课模式,教师主要进行课程重要知识点的讲授,减轻了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承受繁杂知识点的压力,使得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课程中关键内容。

    2) 在独立学习模式,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所指定的课程内容,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信息化系统中提供的相应习题。教师可借助信息化系统实时管理和跟踪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同时也可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每个知识点的消化情况。

    3) 在项目实践模式,通过查阅资料,组建项目实现方案,并亲自动手完成硬件系统的搭建及软件驱动程序的编写,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在小组讨论模式,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课程中晦涩难懂知识点内容的讨论,在不断地讨论过程中,使得每位同学都能够逐渐明白相应知识点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在今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团队合作能力。

    5) 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学生对课程各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同时减轻了教师在课改过程中承担的工作量。

    3 结束语

    本文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后,结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标,提出一种基于多元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通过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得学生在独立学习、团队协作和实际动手等方面能力大大提高,提升了学生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邹国平,彭梅香.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软件导刊,2012(9):190-191.

    [2] 姜庆标.《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15(5):70+277.

    [3] 艾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研究与课程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014(15):99-100.

    [4] 韦耿,严锡君,陈静.启发式教學方法在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学研究,2014(2):82-85.

    [5] 田萍果,毕雪芹.项目驱动式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方法[J].电子制作,2017(7):68-69.

    [6] 贝翠琳,张宁宁,杨金鹏.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改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6(1):82-83.

    [7] 胡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 黄山学院学报,2013(5):118-120.

    [8] 张洁.高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科教文汇,2009(4):149-149.

    【通联编辑:王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