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设疑激趣”的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研究
范文 王健
[摘 要] 有效应用“设疑激趣”,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能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在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质疑. 在初中数学模式的探究中,“设疑激趣”的教学方式能发挥教师的“答疑解惑”作用,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难题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学数学难入门”的问题.
[关键词] 设疑激趣;初中数学;探究式學习
教师在课堂上有效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授课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还能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数学难题.
研究“设疑激趣”的必要性
1. 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进入初中,数学课程进度快,难度加大,深度广,不少学生表示对数学几何问题难以理解,空间想象能力差,对图形的理解能力较弱,数学公式导入和应用能力不足,导致学数学的兴趣大打折扣,这就造成部分学生进入初二后,数学成绩不如以往. 基于此,教师应从学生学数学难的客观情况出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地“设疑激趣”. 设疑激趣应站在学生感兴趣的点上结合知识点提问,并依据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吸引学生热情参与.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接受过有关图形的基础教学,基于此,学习“垂直”时,教师应该把进一步加深对垂直概念的理解作为有效“设疑”、引起学生关注的点.
2. 当前初中数学发展的主旨取向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思维活动(即数学教学活动),是目前初中数学发展的主旨. 数学教学活动这一主旨取向活动包括应用数学、交流数学. 其中,初中生在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若体验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快乐,将有助于增强初中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探讨数学难点属于数学活动的范畴,若数学活动的主旨取向停留在教学的表面而忽视本质,那严格意义上来说,便缺乏思维创新,制约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发展. 因此,探究“设疑激趣”的学习方式,有助于突破教师的主观臆断,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在科学设疑的基础上设计激趣的进程和节奏.
3. 个人经验的总结提升
?摇在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中巧妙利用“设疑激趣”方式,无疑是为枯燥的数学教学融入趣味,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数学问题. 在“设疑激趣”的各个环节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导入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否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其次,“设疑”的问题不宜占用太长的课堂时间,应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设疑时间太长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适用性较强的设疑方式,也就是注重设疑的适用性,使用的方法也要由课堂内容来确定,应结合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新课标的教材内容,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力求设疑达到“点睛”的效果. 第四,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班级全体成员的参与性,教师之所以大费周章地“设疑”,就是为了吸引全体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激趣”的效果,因此,所设计的“疑问”难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时,就不是成功的设疑.
初中数学“设疑激趣”探究式学习的好处
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应用“设疑激趣”教学方式,在科学“设疑”中,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巧妙设计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并让学生进一步提出质疑,从而在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1. 能让学生深入思考
学习的关键是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敲门砖”. 很多学生对数学不开窍,说到底,就是对数学没兴趣. 因此,在课前导入中巧妙“设疑激趣”,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各个环节继续提问,一环扣一环,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逐步深入解题的难点、要点,帮助学生学会解题技巧. 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能转化为科学探究式学习的动力,那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数学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进而深入思考,产生探究渴望.
例如,在苏教版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导入式设疑:“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那么,大家知道哪一种图形被认为是建筑中最稳固的构造吗?”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图形的稳固性”.
2. 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摇新课标中提出“四基”,其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 明确几何或代数的基本思想,在反复练习中熟能生巧,掌握解题技巧,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在整个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环节,“设疑激趣”能让学生发现教材中的问题,并学会自己演变公式,从而敢对自己难以把握的知识点提出质疑.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方面,“设疑激趣”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比如,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便会有“如鲠在喉”的感觉,会不自觉地想方设法解决,这就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完“勾股定理”之后,教师在课堂结尾设疑:“我们已经学过了勾股定理,大家回去之后通过逆向思维,分析一下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a2+b2=c2,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明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这样的疑问有助于学生课后自己探索、发现问题.
3. 提升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的“设疑”是建立在开放式的教学基础之上的,数学作为解决生活难题的一种基本技能,其有效应用能够为家庭节约开支、为学好物理和化学打好基础. 其中“设疑”的目的是“激趣”,而且初中教师的设疑环环相扣,答案不唯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通过有效设疑,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总结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从而在课外时间继续深入研究.
?摇那如何“设疑激趣”呢?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巧妙设计导入式提问,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设疑”,把设疑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抛出问题后,要给学生预留思考时间,允许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诱导的方式循序渐进,部分学生相应地也会提出自己的质疑,可邀请知晓答案的学生帮助解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遇到学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思考、作答,尽量避免快速给出答案的做法.
如教学“图形的变化”和“展开与折叠”时,初中生对图形的理解已经有了初步概念,所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前准备好相应的正方体、长方体、纸箱等图形模具,分别在课堂的四个环节“设疑激趣”,即讲解新课前的设疑,重点、难点、要点部分设疑,出错率高的地方设疑,结尾处设疑.
如“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经常见到的图形呢?”学生回答:“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教师继续提问:“在我们的教室中,有哪些图形?”这种简单易答的问题可以挑选班级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作答,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师则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有关“图形的变化”知识.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教师继续“设疑”:“正方形是如何变成正方体的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从而引出正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此时可结合模具展开,让学生自己记忆正方体的11种展开平面图,了解折叠过程. 在经常出错的地方“设疑”,其中出错率较高的是对角线问题,此处可“设疑”: “大家认为正方体有几条体对角线?请分别指出来. ”要解决此题,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的想象力,比较抽象,此时可以结合多媒体,在立体空间领域中更直观地展示正方体的体对角线. 在课堂结尾处“设疑激趣”:“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方形如何变化成正方体,同学们可以结合正方形的变化,思考长方形变化后可以形成什么图形,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变化后的图形,下堂课带到教室里我们一起探究. ”
?摇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创新之处在于,点名回答简单问题的学生都是班级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结尾处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变化后的图形,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
在“设疑激趣”探究式学习中,初中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渐被有效的“设疑”激发出来,经常被点名回答问题的成绩较差的学生,课堂注意力会有所提高. 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人数逐渐增加,班级数学整体成绩有所提高. 可见,“设疑激趣”确实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