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有效性教学的策略探究 |
范文 | 邓国春 【摘要】德育教学不仅培育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修养。小学是学生踏入校门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变革,德育教学已经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教师和学校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能够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从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入手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应当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的步伐,认真做好教育工作。”学校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积极加强全校师生的思想教育,自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为先战略。小学生刚进入校园,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德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从而解决所遇到的困难。设置科学的德育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教学有效性概念 小学是德育的大门,通过德育的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正确树立学生的人生觀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德育是比较专业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周密的课程设计,在合理的部署和有效实施方法中,促使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受到启发,自觉地接受和遵守课程中设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德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师生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的修养,形成良好的社会品德。同时,学校和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活动时,应当确保德育教学的时效性,协调其设计效果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不灵活 目前,我国德育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大都采用讲解的方式,只注重教学速度和形式,未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感受,忽略了教学的意义。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还影响德育的顺利进行。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加之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也未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部分学校和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导致德育教学形式化,阻碍了德育教学的发展道路。 2.德育缺乏实践性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学校也在贯彻和落实党的德育策略,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仍然有些学校把德育放在嘴边,不付出实际行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认识不到德育的重要性。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此类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生动形象的开展德育教学活动,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让德育教学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德育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1.明确德育教学目标 首先学校要加大对德育教学的关注度,根据其内容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其次,加强教师对德育的重视,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德育教学知识,将其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责任感。最后,德育教学不能只体现在课堂上,要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2.德育教学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属于被动者,长期处于被动环境中,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和叛逆的心理。因此,为改善这种教学弊端,德育教学应当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玩中学、学中玩,不再像以前枯燥的学习。学生在游戏中可以认识自我、增强团队意识,开拓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教学的内容深化到游戏和生活中。虽然这种教学的方式很好,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很难达到理想的目的,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完美的配合。首先老师得经验丰富,能够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其次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才能理论结合实际,让德育教学更好地发展下去。 德育教学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它是结合其它知识共同展开的教学内容。例如,语文课程,教师将德育内容融入到语文教学课程中,将其编织成绘本,让小学生在绘本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地体会其中的含义。另外,教师应该把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以德育为题材的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竞赛中设置奖项,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竞赛活动中。 学校也可以主动参与到公益项目中,为全体师生起模范带头作用。定期组织师生参与植树造林,体会植树工人为我们创造绿色家园的不易。让学生走入敬老院陪伴老人,学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公安消防部门定期组织安全教育讲座和消防演练,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校内外的结合,对德育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重视学生的情感 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也比较亲密,经常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习上严加管教,督促学生学习,去得好的成绩。在生活上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注重其心理思想,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到家的温暖。德育教学模式能够鼓励学生发扬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增强其在遇到挫折时永不言败的斗志。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和责任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体师生的相互配合。在新课标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德育的改革也就成了当代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不成熟,为保证德育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将课程内容向生活化和游戏化转变,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快乐,切实将德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修龙.新时期小学德育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教育,2017(30). [2]骆国权.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 [3]李方艳.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6) [4]左桂荣.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