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黔东南苗族扫寨民俗动画宣传片创作研究 |
范文 | 胡坤 潘齐欣 张益群 摘要:苗族扫寨民俗活动于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习惯法在防火安全方面的运用,但在时代激流的冲刷下,这项文化被逐渐淡化。本文结合苗族扫寨民俗活动及苗族文化特色,通过动画来讲述苗族扫寨民俗活动的由来、流程和其传承价值所在,对保护和传承扫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苗族扫寨;动画;After Effects;Motion Graphics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1-0226-03 Abstract:Miao people's village-sweeping activities were listed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Guizhou Province in 2007, which is the application of Miao people's customary law in fire safety. However,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times, this culture has been gradually weakened. Based on the Miao people's folk custom activities and Miao people'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narrates the origin, process and inheritance value of the Miao people's folk custom activities through anim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Miao people's village-sweeping activities. Key words:Miao Fire Protection; Animation; After Effects; Motion Graphics 1引言 苗族扫寨是苗族习惯法在防火安全方面的运用,是一种集体盟约防火保寨的活动。“扫寨”是雷山苗族祭祀燧人和炎帝火神的巫事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苗族扫寨活动被列入迷信活动而予以禁止,改革开放以后,苗族扫寨活动得以解禁。传承至今,据近期资料记载,仅有少数的几个部落和村寨举行该活动。当前国内外,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宣传的案例不在少数,多数为纪录片和地方宣传片,而动画形式的传播载体偏少。国内通过动画形式展现民族特色文化的案例有《禾楼舞》、《泼水节的传说》等[1]。墨西哥的“土著亡灵节”在200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用亡灵节这样的形式来纪念死者,在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寻梦环游记》中结合了这一民俗活动的文化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创作出的艺术文化产品,是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和保护的途径,在动画艺术风格上有了新的选择方向。 2动画设计 2.1 制作工具 动画制作完成是基于MPEG-4系统制作的視频媒体文件;制作过程中使用到After Effects、Premiere Pro、PhotoShop、Illustrator、Audition、office等软件。 2.2 制作构思 本文设计制作的动画名称为“苗族扫寨知多少”,动画结构分为“贵州雷山县地理区位介绍”、“雷山苗族举行扫寨活动的原因”、“什么是扫寨活动”、“扫寨活动的过程”、“扫寨活动的意义等五个部分”。 3动画制作 制作流程主要分为“初期策划”、“中期制作”和“后期制作”由三个部分组成[2]。本动画的制作使用软件是After Effects,依托及其众多的第三方插件支持,可以观看软件插件的说明指示快速运用,在制作中提高效率。 3.1 前期设计 在一个动画的前期设计中,需要为之后的动画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动画风格、制作难度与周期和制作成本上反复推敲,制定合适的方案,保证动画制作可以顺利进行。 3.1.1 文字脚本设定 文字分镜头脚本展示了整个动画的结构与框架。针对剧本旁白来提前设计动画画面,在制作过程中丰富画面内容,这样的制作流程并不是非常严谨,但很适合小团队制作实验性的动画,在没有严格限制的前提下各自使用统一的风格完成动画的制作。 3.1.2 角色、场景设计 动画中主要涉及到的角色形象为苗族儿童、青年与老年人。在本动画的角色设计过程中,主要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当地苗族的衣着风格,选择出有代表性的服饰特征,结合人物性格、外貌,对不同的角色进行设计。 本文例举儿童和妇女角色设计为例,如使用儿童帽来作为苗族儿童的特征,使用三角巾作为苗族老年女性的特征等。如图1和图2分别是苗族儿童帽和苗族老年妇女戴的三角头巾的实物展示。 根据图1和图2,设计动画中儿童角色及妇女角色,其效果图如下图3、图4所示。 苗族服装有便装和盛装,在本动画儿童角色和妇女角色的设计中,以便装为主,儿童角色头饰以蝶图腾帽为主,儿童的服装以开领设计,服饰以盘扣扣子体现民族特色;妇女角色头饰以苗族发髻加三角头巾佩戴为标志,服饰以便装交领设计,辅以苗族裙装体现人物特色。从儿童角色、妇女角色的发型和服装来看,符合当地苗族儿童及妇女日常的便装打扮,具有地域性特征,同时满足角色标志性的年龄特征、外部特征和性格特征。 动画场景设计为影片中的人物提供动作客观环境的艺术创作,是动画语言中的时空元素,动画角色在场景设计所提供的特定时空、特定氛围去演绎。在动画场景的服务下,加上故事情节、人物、戏剧冲突,才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场景在动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动画场景使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城内的苗族村落作为参考进行绘制设计,如下图5。动画中的村寨远景和近景以雷山县苗族村落自然景观图为制作素材。 根据雷山县苗族村落图片设计的效果图如下图6所示。效果图形象体现了苗族村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以及与外界互通的各条大小道路,突出展示了在地势陡峭的环境下所修建的独具特色的吊脚楼。 3.2 中期制作 根据初期策划所准备的文字分镜头脚本,将动画制作划分为多个版块,每个版块独立制作,最后再将画面组合到一起。 3.2.1 Motion Graphics动画制作 Motion Graphics(以下“Motion Graphics”简称“MG”)即动态图形设计,这种图形包含多种元素,MG就是将多种图形元素通过动态的设定呈现出动感,赋予信息传递以新的生命力[3]。 通过提取苗族的刺绣、蜡染上的纹案(如图7苗族刺绣图案),制作出富有民族特色气息的MG动画,是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苗族文化的一次结合。 3.2.2 动画渲染 动画渲染需要考虑到后期制作中是否对动画的速率进行调节,防止动画在后期调整中出现的大量帧卡顿的情况,故在动画输出的时候,在软件中将帧速率调整为60帧每秒。高帧速率画面可以转换为低帧速率画面,低帧速率画面却没有简单的办法提高画面的帧速率。 3.3 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主要是将渲染得到的动画画面与音乐、音效和旁白配音组合在一起,通过分段调节动画画面的播放速率来匹配。最后,将制作好的完整动画进行输出。 本文设计的黔东南苗族扫寨民俗动画宣传片,把黔东南苗族特色融入到其中,从动画中的人、景、物的不同角度,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黔东南苗族文化氛围,既是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扫寨民俗活动进行宣传,又是对苗族的文化的宣传及保护。截取部分最终播放画面效果图如下图8、图9、图10所示。 图8介绍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贵州各民族占比情况,贵州的地图板块,画面上显示贵州的各个民族,显示各个民族的人口占比,为了突出显示,将苗族放在中间展示。 动画中展示了苗族村寨建筑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在地势陡峭的环境下所修建的吊脚楼独具特色,从远景、近景展示了吊脚楼的特色,并介绍它易燃的特性。图9以近镜头的形式展示苗族吊脚的木质结构及失火的场景画面。 动画介绍扫寨活动的由来、流程和其传承价值所在,图10为动画中介绍苗族扫寨当天,用于做牺牲的牛、鸭、猪的播放画面。 4结语 动画是一种易于观赏、贴近大众生活的载体,通过动画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对于地方特色文化可以更早熟悉、接受。本文将黔东南苗族扫寨民俗活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作该民俗活动的动画宣传片,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和保护的途径。通过动画,将古老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碰撞、结合所催生出的艺术形式,终会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都可以提供持续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颖,黄洁滢,郑卫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动漫的结合[J]. 大众文艺,2016(1):195. [2] 陈慧芳. 动画制作中数字软件的功能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 陕西科技大学,2013(6):41-42. [3] 張丹妮. Motion Graphics的设计思路浅析[D]. 艺术科技,2015(12):70. 【通联编辑:唐一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