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数据驱动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浅析 |
范文 | 摘要:“互联网+”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大数据下的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于教育、通讯、交通和医疗等各行各业,它的广泛性、实用性、真实性和便捷性对我们的T作、生活、学习和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大数据驱动下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教学中,智慧英语教学将学校课堂变成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大数据驱动下的英语教学改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0-0150-02 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分享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继海、陆、空、天四大领域之后的世界第五大战略。“互联网+”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那么,在数字中国,“互联网+”的大数据驱动下,作为大学英语教育,承担着与世界交流,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我们要做到思考和实践,再思考再实践,这种教学改革的理念就是不断地摸索和修改,并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的。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挑战 1.1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 (1)多年以来积累的优良教学传统和深厚的教学经验仍需保持并且发扬光大。 众所周知,语言教学的课堂老师比较辛苦,几乎不停地说,示范,纠正,以至于原本性格比较内向的教师,从教几年后都变得喋喋不休。在这个重复率比较高的过程中,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摸索出学生的学习难点、特点、兴趣爱好,逐步形成一系列应对方法。对学生的谆谆教导、孜孜不倦也是有目共睹。 与此同时,对于多年来的应试研究,大学英语教师也总结积累了大量的应试经验和技巧,对于学生备考,准确把握考试流程,考试注意事项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受到学生的好评。多年下来,一身粉笔灰,两袖清风的教师形象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 (2)没有哪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传统教学模式也是一样有弊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堂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对于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耐心去听取,形式单一的板书也再无奋笔疾书的追逐,取而代之的是拿出手机拍照一瞬,胜过万语千言的尴尬局面。老师口语与日俱增,学生还是哑巴英语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 英语测试模式的全方位,多样化也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口语测试,听力测试的比重逐步加大,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班被迫从老师主讲改成学生主练,否则学生的听说能力无法满足当前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1.2教学改革模式的利弊 (1)教学改革理念的冲击 新兴教学模式异军突起,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项目式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主流,基于线上线下的个性化、分散化、网络化运作方式等混合式教学和形成性评价和反馈已经被广泛应用。典型的案例有英国开放大学实行开放式的教学,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在全球流行。 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直接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铺天盖地的充斥而来,欲以淹没之势把传统教学扫荡与无形。一时间,各种改革模式应运而生,各种改革明星奔走讲座,各种现代化手段一股脑搬上课堂,学生也被直接从座位上拉到讲台上,从听课者变成了讲课者。这一系列转变不可不说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到底效果如何?还需要数据化的检验。 (2)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化互联網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高效,特别体现在教学环节中的测试部分。传统的测试模式,一场考试要出题、印刷试卷、安排考场、监考、阅卷、登分等冗长烦琐的过程后才能把学习效果反馈到学生手中,学生不注意保存的情况下,到了期末总复习时还得从头开始,手里没有任何原始数据参考,更谈不上纵向比较出自己的进步与否。 大数据时代给我们的测试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从出题到最后反馈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减少了中间环节,更加公平,公正,快捷,高效地完成测试,一个学期(年)下来,学生可以横向比较自己在班级(年级)中的排名,也能看到自己与之前相比有哪些进步或者退步。 1.3大数据驱动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1)高校的办学定位,招生定位 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各种数据,使我们清楚明了地知道学校,学科的定位,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有所把握。对于招生工作而言,我们的大数据不但能给出分数线等传统指标,还能通过线上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到学生对于报考学校的目标性认知,对于自己要报考专业的期望值,甚至到未来就业的目标等等,对于学校的招生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对于精准招生也有数据依据。 (2)教师角色转变 在这场教学变革中,作为变化主体之一的教师,要从课堂一这个自己主场舞台一走下来,是需要各种适应的。首先,从内心上要走下来:从心底里把主角让给学生,认识到学生自己会比老师会更重要;其次,从形式上走下来: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要逐步减少,甚至要把讲台彻底让给学生,教师只需要没计、掌控、指导、点评和检验。 (3)培养目标要应对人才输出要求 对于教学单位,一定要根据大数据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两方面的结合数据,精准制定只属于本届学生的培养方案。互联网时代变化日新月异,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要根据需要实时改变,一成不变的培养方案是不科学的,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 2大数据驱动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对策 2.1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置 (1)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教学,优化课程设置。通过综合性平台统计和分析大数据,从而进一步把教学目标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有的放矢的培养人才;数据化的教学效果统计对科研项目成果也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从而更好地用科研辅助教学,用科研驱动教学。 (2)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分级化,多元化,个性化教学。通过综合平台的统计指数进一步了解学生入学初始水平和能力,进行分级教学;分级过程中再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多元化教学,从其擅长和感兴趣的角度出发,逐步引入学习正轨,为今后的个性化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2.2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 (1)利用大数据环境下的各种现代化多媒体工具,实现随身听说、随时学、随地检测,及时反馈的教学新模式,对传统课堂加以补充和夯实。大学英语课堂从“上课一黑板”“下课没人管”的传统模式发展到“智能随身学”“成绩随时查”“进步随心看”的今后,这期间要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变换教学模式。从基础类的通识英语到ESP,从应试学习到能力提高式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一系列的变化都需要大数据的驱动。 (2)大数据时代不拘泥于某种(些)教学理念和模式。任务型教学OBE,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理念的纷至沓来,U校园,外语随身学,雨课堂,iSmart等各种教学平台层出不穷,我们如何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以及平台也是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适合最重要,还是要根据大数据来确定的办学定位来选择,而且不一定单一化,多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整合资源,加强管理和统一,以确保教学秩序和成效。 2.3利用数据分析,创新英语测评 (1)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开发综合性测评系统平台。教学改革中的突出部分就是测评阶段的颠覆性改革,从传统测试模式到无纸化测试模式的转变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实际上改变的是测评理念,从过去的“一卷定乾坤”到如今的过程性评价,从过去的“分数决定一切”到如今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测评体系正在发生着质的飞跃。大数据就提供了这种转变的基础条件,有了方便快捷的测试平台,公平公正的测试流程,为测试体系良性发展提供可能。 (2)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让师生掌握教学动态。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与工具,发布任务,作业,测试等,并且由系统自动在规定时间收回,机器辅助人工批阅,及时分析与反馈,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学生可以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实时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作业反馈,成绩横向排名,成绩纵向分析等,以评促学,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2.4利用大数据,加强英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1)大数据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提高信息化素养。开拓眼界,加强交流,具备一定的现代化多媒体工具的使用能力,这是对我们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掌握,未来还有可能开发出适合我们自己的个性化教学专利,这才是未来大学教师要奋斗的目标。 (2)大数据时代要求我们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不可能是每个教师都去制作,录制,老师也有各自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这样就需要分工合理详细的团队合作,并且把团队合作的成果与其他团队专家分享和交流,从而互相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使优质的教学资源得以最大化的利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2.5大数据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律地进行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和形式,应该以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实际需求为前提,进行多样化的培训。 (2)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有建设性的职业培养。大数据时代不是学生手里有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了,是用你手里的手机去了解世界,充实自己的头脑,提升自身价值。大数据时代要求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建设性职业素养教育和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性规划,面对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养都需要数据化统计和分析。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互联网虽然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研究行动起来,心存高远,与时俱进,激流勇进,才能方得始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乌镇,2015-12-16. [2]黄甫全.课程与教學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张永林,肖凤翔.SPOC: MOOC与校同课程的深度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14-18. [5]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 98-100. [6]徐敬青,范志锋,崔平,等.“师生共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39(1):106-110. 【通联编辑:梁书】 收稿日期:2020-03-21 基金项目: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外语研究专项”课题(编号:WYZX2019-11);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外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WYZX2019-09) 作者简介:汪晓琳(1981-),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