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王建峰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那么作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如何挖掘每名学生的创造力,使每名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呢? 一、树立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创新意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每名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教师真正地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这样,学生能从心里悦纳教师,感觉身心愉快,乐于接受外来信息,方法有以下几点:1.用活动的挂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适时适当地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比多少,认识多些、少些”时,就可以把图中的小兔、小猪、木头、方砖、胡萝卜、苹果、小鱼等做成可随意摘取的,喜欢什么就比什么,想比谁就比谁。这正是符合儿童的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2.利用多媒体,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止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的表象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的作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灵活使用教材,拓展创新教学空间 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安排。而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灵活处理,既要尊重教材的编排思想,又要超越教材限制,拓展教材内容,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利用班级男女生的人数、桌椅等学生熟悉的场景设计例题,如:“五年级一班共有学生52人,女生29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由于这一场景学生非常熟悉,这样学生就信手拈来地解决了这类问题,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可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联系本班的实际情况,你能获得哪些有关分数的信息?这一问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还能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获取身边信息的能力,又如《工程问题》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妨这样设计例题:“市面上有一种服装很畅销,王经理急需做300套这样的服装,于是他联系了两个厂家。甲厂答应10天完成,乙厂答应15天完成,为了尽快把服装投放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果你是这位经理你会怎样选择呢?”如果改成600套,150套,其他条件不变,合作几天才能完成?计算后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这种《工程问题》的解答方法。 三、引导质疑问难,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小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蕴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而这些都是激活思维的诱发剂和原动力,作为教师要不怕学生提问,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是离奇的,甚至是荒谬的,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如教学“化简比”、“0.9:0.45”,常规的教法:0.9:0.45=(0.9×100):(0.45×100)=2:1.有的学生提出能否这样做:0.9:0.45=0.9÷0.45=2:1。因为比号相当于除号,此时,面对学生的“异议”,决不能一言带过,而要让学生把“异议”的原因说一说,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勇于反问,敢于向教科书和现成的结论、答案发难,向老师的权威挑战,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走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乐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我们的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设计的作业一定要贴近生活,新教材与旧教材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增加了许多让学生动手做的实践活动,而这些实践活动所要求的场所、器材等往往是课堂内所不能提供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做、去学,让学生大脑和双手大胆地动起来,用心去体验和参与数学学习,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千米”这一概念后,课本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量出自己到学校的距离,对于这一问题很显然学生必须走出课堂亲自实践,才能获得一个长度单位“千米”的体验。 学生通过走出课堂完成这一任务。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同时真正体验了探究的乐趣,由于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接触社会不够广泛,体验生活的机会较少,因而实践操作的内容也就更加缺少,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内容和材料,挖掘动手的源泉 五、改进评价方式,保持学生创新热情 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方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评价时可让学生互评,教师作为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监护人”,一是要多一些宽容,在创新过程中,从客观说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允许学生有差错,二是要多一些鼓励,在培养学生求知创新过程中,对有专长、有创见的学生,常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扬语气词,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是要多一些爱护,好问、好奇、“插嘴”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份天性,创设氛围,给予肯定,使学生乐于创新,并从中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