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道德教育与学生道德需要脱节之原因探析 |
范文 | 周钰玲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对于塑造学校道德风尚、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然而当前,除了多元价值观碰撞、意识形态斗争和负面信息等外在因素对高校道德教育的侵蚀,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与受教育者主体需要脱节等诸多内在因素的困扰,因此,对此现象进行探究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道德教育;道德需要;学生 道德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和价值追求。然而当前,除了多元价值观碰撞、不良思想和负面信息等外在因素对高校道德教育的侵蚀,推进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与受教育者主体需要脱节等诸多内在因素的困扰。 一、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生理所处阶段认知不足 高校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而研究显示,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有作为的时期,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人一生的黄金时代。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能独立地处理个人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精力充沛,思想敏锐,最富有激情和创造性。总之会产生自尊、自信、自负、自卑等丰富而复杂的情绪体验。 大学生正走在人生的转折阶段,面临角色转换、独立生活等新挑战。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自尊心也特别强烈。但由于沉重的学习压力,不乐观的就业前景,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和要求,他们内心又充满着对外部世界的无力感,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父母的极度“关爱”下成长,一路走来的学校应试教育基本上没有关于如何面对挫折或灾难的教育,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或者暂时的困境,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悲观、急躁等负面情绪。情绪的两极性明显,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他们易出现高度的兴奋、激动、热情或是极端的发怒、泄气和绝望。因此这就要求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牢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特征,结合他们的道德需要,进行道德的引导与教育,这样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而非做无用功。然而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却忽视这一点,一味的重智育,而忽视德育,不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波动,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也只是浮在表面,不能深入的去了解学生发展的内需,不能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原则和要求。 二、对新社会、新趋势、新动态的把控不足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很多重要场合多次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强调,在前进道路上要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i]。对于道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ii]“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并多次强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立德具体要求和最终落脚点之于新时代育人、化人的根本意义。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也应该立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面,引导身为新时代奋斗者的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并在持续不断重复行为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然而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却不能积极响应国家的整体要求,依然固守陈旧的教育方式、原则和理念,不能及时的根据国家对于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要求来适时的改革或者调整施教的方式方法、革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 三、对学生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清 传统的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教育,将道德行为片面归因于道德认识。而现代德育哲学的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都表明,道德认识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这就是说,高水平的道德认识并不一定能产生高水平的道德行为,试图仅仅通过提高道德认识来提升道德行为水准,只能导致受教育者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在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更是人行为的直接动力。道德行为应主要归因于道德需要,学生没有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的内化,就不会有自主、自觉的真正的道德行为。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德性修养的选择权,尤其是尊重德育对象,依据社会需要、身心发展需要,对于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自由选择权,这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这种需要。因为道德不是外部设定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各自的内在需要进行选择的产物。德育只有紧扣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了他们的实际需要,才能契入学生的认识,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的兴趣和更对道德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达到引导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①]随着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环境的变化,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就会有所不同。历史和实践也表明了,人类历史是一条长河,它的发展永不停歇,时时刻刻都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有新的矛盾需要解决。故而道德教育并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6. [i]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ii]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