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人民干事创业中如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
范文 | 戴思研 摘 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社会人民干事创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推动全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深刻把握人最本质的追求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把准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而推动社会发展,又必须将实现人民向往作为根本追求。 关键词:美好生活向往;干事创业;主要矛盾 美好生活就是人们能够通过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社交等多种社会活动收获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社会发展各方面人民满意度高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了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不同的美好生活衡量标准,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所要追寻的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也赋予了更加广泛的内容,由此也带来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一、向往美好生活是人最本质的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时提出了“美好生活”一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人类活动都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当前,这种美好生活不仅需要满足人民各方面社会生活需要,而且要能够促进人的更全面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生活,美好生活需要是整个社会对于生活水准的更高的需要。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美好生活 纵观人类思想发展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中国儒家文化都曾对未来理想生活进行探索,构想理想的生活境界。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共产党人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就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劳动成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美好生活”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从社会生活范围看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由此看来,人民所向往的美好是更加全面的美好,不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是一种基于物质基础上的对上层建筑的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追求。当前,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物质所带来的生活满足感不断得以实现,进而延伸出更多关于上层建筑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更加全面协调的发展,涵盖范围会更加广泛。 (三)从可持续发展看美好生活 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是更可持续的美好,习主席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向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美好生活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它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得到完善,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必然是持续发展的美好,如果离开了持续的动态性,今天的美好在未来也会由于消耗和停滞变得不再美好。要实现人民这种可持续的美好生活,就必须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二、把准社会主要矛盾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深入领会这个新的重大论断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全面协调推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升人民干事创业动力,拉动社会发展活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与时俱进把握主要矛盾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以及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953年12月在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沿用了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提法。1956年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党准确把握住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主观选择,但必须及时准确地加以判断和把握,认识超前或滞后都会影响社会发展动力,只有准确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有效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推动生产力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融会贯通理解主要矛盾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方面是人民的需要向美好生活转变,另一方面是这种美好生活需要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还不能被满足,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当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内部差距仍比较明显;生产力发展领域还不平衡,经济领域发展快,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还有差距;共享发展成果还不平衡,财富的公平分配格局还不完善。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仍不丰富,发展程度仍需提高,发展态势还不够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很多领域仍不充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迫切。 (三)全面协调推动矛盾解决 进入新时代更好地解决当前主要矛盾关键是解决好发展的协调性和充分性问题。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要深刻掌握现代经济发展特点,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方式,抓住经济增长动力,不斷优化经济结构,构建更加合理的经济体系;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要注重把握经济创新点,强化经济竞争力,不断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要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制度创新,用制度带动发展走向平衡,更好地规范人民干事创业的环境,更深入地保障人民创业的各项权利,激发创业动力,提升人民创业质效。 三、实现人民向往是干事创业的根本 “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人民的向往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干事创业的动力,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社会更高层次的发展根本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紧密联系群众,善于依靠和发动群众,了解人民群众想干什么,需要什么,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谋划事业发展,更好地促进事业发展向着人民向往的方向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不断探索更充分更彻底地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新做法,将保障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谋划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谋发展的动态性,把准人民需求的新变化,务实解决好民生新问题。 (二)坚持以实现人民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思路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一发展思路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解决了发展的根本立场和态度问题,为发展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发展标准,努力加强和改善民生,提高经济建设水平,努力推动发展成果更均衡的惠及全体人民,凸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真挚的为民情怀。 (三)坚持以人民满意度为标准的发展理念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满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就是工作的标准。坚持以人民满意度为标准的发展理念,人民满意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向往,人民群众才能更有积极性地干事创业,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活力,推动社会各行各业更稳定、更繁荣地发展。因此,必须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见物见人,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深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2017-10-27)[2020-09-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27/c_1121867529.htm. [3]习近平等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DB/OL].(2012-11-15)[2020-09-1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15/c1001-19591993.html.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