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幼儿园3-6岁儿童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分析 |
范文 | 邹慧霞 曹健英 摘 要:探讨我园3~6岁儿童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关系,更好指导保健医生做好营养膳食管理。方法:对2013年~2016年全园3~6岁儿童的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跟踪调查,包括对儿童的身高体重、血常规等评价分析。结果:儿童身高、体重生长发育合格率逐年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性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以消瘦、体重低下和发育迟缓为主(P<0.05)。结论:加强对幼儿园儿童体格发育的检查,及时掌握儿童身高体重、营养等身体状况,从而提高生长发育水平;同时加强卫生保健工作管理,提高保教人员卫生保健水平,加强家园沟通工作,共同纠正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保证儿童膳食营养的均衡;加强儿童的体格锻炼,保证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本研究通过连续测查2013-2016年全园3~6岁儿童的身高体重、血常规等结果,分析目前我园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为进一步改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2013-2016年我园1267人次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349人次,2014年332人次,2015年307人次,2016年279人次,年龄3-6岁。保健医生采用复合式的电子身高体重称测查,测查时儿童脱去外衣、帽子、鞋子,数据精确到0.01。同时抽血测血红蛋白量。 2、评价标准: 依据“中国九市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为参考。分上等(>中位数M+2SD),中上等(>M+SD,≤M+2SD),中等(≥M-SD,≤M+SD),中下等(≥M-2SD, 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相关数据资料应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儿童身高、体重基本情况 从2013-2016间,我园3-6岁儿童的H/A的中等及以上水平达标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6年最低,为71.68%;而W/A中上等指标率也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5年低至76%。 2、儿童营养性疾病检验情况 2013-2016年间,我园儿童营养性疾病结果如下:贫血率有下降,2016年最低占2%,差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年间肥胖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呈逐年下降;而消瘦率总体上升,2015年高达22%,有显著性差异(P<0.001);儿童体重低下和发育迟缓发生率亦逐年上升,四个年份之间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 三、分析 通过测查结果示:我园膳食营养不是逐年改善。对儿童的身高体重分类评价:我园的指标逐年下降,营养性疾病却逐年升高,我园通过以下各方面进行了分析。 1、当前幼儿饮食习惯现状 保健医生是专业的营养师,根据膳食宝塔,每周制定带量食谱,食谱多样化、营养均衡;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能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两教一保的教师模式,让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幼儿。同时教师对待爱哭闹的新生缺乏耐心,就餐时间结束把饭菜回收。 2、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部分家长对健康知识匮乏,对于儿童平衡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部分家长缺乏培养经验,难以坚持,孩子进入幼儿园会出现挑食现象。这成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一大难题。 3、儿童对食物缺乏正确认识 儿童对食物认知不足,容易受到成年人影响。幼儿园里他们抵触尝试新食物。根据自己对事物初步认识来决定对事物的喜好,但是缺乏对于食物作用的正确认知。家长缺乏有效的引导,家园沟通不到位,强化了偏食的意识。 4、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不重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过于单一;自身掌握健康知识贫乏,开展健康教育照本宣科。面对幼儿偏食,教师无从下手,只能批评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简单地向幼儿灌输某种蔬菜含有营养物质,对于成长有益,这种程式化教育方式,根本无法让幼儿理解为何要吃,吃了有什么好处。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教师对不听话的儿童缺乏耐心引导,任务式完成,教育持续不下去,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5、其他原因 幼儿运动量不足,没有饥饿感,因此孩子对食物不感兴趣;园领导对幼儿园就餐管理不重视,没有意识到幼儿的营养重要性。 四、展望 1、提高幼儿的认知 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要考虑到幼儿的思维和认知,利用蔬菜和瓜果的卡通形象先引起幼儿兴趣,开展相应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各种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使抽象的营养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幼儿认识到,这些宝贝都能帮助小朋友长身体,离开了他们就会生病。 2、加强户外活动运动量与强度 2小时户外活动中,要加强幼儿锻炼的运动量与强度,有效到达运动效果,提高幼儿运动量,由于大量的运动消耗能量,会让幼儿产生饥饿感,从而增加食欲。 3、增强家园合作 家、园是幼儿生长的两大环境。单纯在一处环境中开展健康教育缺乏连贯性。家长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较为被动,甚至采取错误的方式。幼儿在幼儿园内获得的知识无法在家中得到巩固和强化,使得幼儿园健康教育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的同时,幼儿园也应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指导工作。要定期给家长宣传健康知识,进行健康教育讲座,让他们了解幼儿园的健康教育阶段目标,指导他们配合幼儿园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家园良性互动沟通,家园及时沟通幼儿在两处环境中的日常表现,双方共同制定适合儿童的健康教育方案,针对性的应对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 4、加强一日生活管理制度,培养教师专业性、提高师徳水平 保健医生要多到班上巡视,通过有效管理,提高教师保育工作,多鼓励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对孩子要有耐心,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在孩子就餐时干与工作不相干的事,鼓励孩子在规定时间用餐,专心就餐。 五、结语 幼儿饮食习惯是家、园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园双方开展有效合作,双管齐下,用灵活方式和正确引导使幼儿自主形成良好饮食习惯,幼儿健康发展才有保障。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反思自身健康教育不足之处。实现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