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冰与火之歌 |
范文 | 石磊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真实地记录了唐代西北边陲(今新疆地区)的生活、战斗场景。他的《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分别被选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九年级课本中。 同学们在朗读这两首诗的时候发现:课本上岑参的诗歌情感倾向上似乎有一点纠结,它到底是悲凉的还是豪壮的呢?我的观点是:岑参这两首诗情感上的特点是热烈与凄冷的交织,是唐诗交响乐中奇绝的冰与火之歌。 比如说他的《逢入京使》,前面两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应该是诗人西出关塞,心中饱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因而才用“泪”的意象、“路漫漫”的叠韵节奏把第一句写得悲从中来、涕泪淋漓。但是,后面一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却利用“马上”“凭”这些力量感十足的字眼将笔锋一转,仿佛一扫胸中悲戚之气,情绪一下子变得振奋起来了——诗人对进京使者一抱拳说道:“与君马上相逢,未有笔墨,劳烦你回去给我的妻小捎个口信,以报平安!” 岑参诗歌悲凉夹杂豪迈乐观的特点也出现在他的另一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面。“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苦寒边境的雪花比喻成中原地区的梨花纷纷飘落,又一次使诗歌灰暗凄凉的情感基调明朗奔放起来。 通过这两首代表诗作,我们看到身处边境的岑参心中似乎有悲情、豪情两种情感在交替。不同于李白的陡起陡落,不同于孟浩然的旷远冲淡,岑参甚至能够在一句诗词中就由低沉中跳脱出来,由悲转喜,发出“壮大的歌唱”[1]。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岑参的这两首诗为何会呈现出悲怆与激昂、冷寂与生机交相辉映的特点呢? 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回到“知人论世”的认知模式中来。岑参出身官宦世家,他自己也在《感旧赋》中不无骄傲地宣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2]。唐代开科取士为士人开启了一条向上的通路,不必再拘泥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学子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入世热情投身国家的政治、军事事务中。 岑参作为这千千万万个有志青年中的一员,自然也是紧跟时代潮流,时时提醒自己要抓住机遇一展胸中宏图。于是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弱冠之年的岑参屡次出入于京、洛,希冀以此获取官位。他的《感旧赋》中有云:“强学以待,知音不无” [3],其致君尧舜、建功立业之心可见一斑。 虽然像岑参一样希望立功业的唐代诗人也很多,李白、王维、杜甫等年轻之时莫不如此,但出身名门的岑参似乎表现得更为急切。京城求官碰壁之后他曾心灰意冷,躲在终南山隐居,但始终遭受着内心“贫富常交战”[4]的煎熬(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三》),写下“还山愧尘容”[5]的句子。 终于,不甘心衰老于林泉之下的岑参找到了那条金光大道——出塞。自古以来,文人就有投笔从戎博取功名的传统,从汉代的班超到三国时期的陆逊,再到初唐名将李靖,均为读书人指明了除科举外的另一条康庄大道。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写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6](杨炯《从军行》)的诗句,标识着唐朝雄强尚武的时代精神,不惟李白,连以山水诗见长的王维都写出过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7](王维《少年行》)一类的句子。于是,汲汲于功业的岑参也走上了边塞从军之路。 天宝八年(749年),岑参这次出塞目的性很强,他想通过勤劳王事、为国安边的方式身登显位获取个人功名富贵,故而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说:“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8]。 “岂为妻子谋”的岑参还是在《逢入京使》中提到了故园,不过从诗歌题目和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岑参在同僚面前会努力表现出非常积极上进、忠于国事,乃至牺牲家庭幸福也在所不惜的面貌。这样一来,他这次出塞写《逢入京使》包含的两种感情也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诗人初次出塞,对亲人妻小的挂念一定是非常强烈的;另一方面,这并不妨碍热衷功名的诗人在“入京使”面前表现一番。所以,这句“凭君传语报平安”哪里是托对方给家人带口信呢?分明是借由同僚之口旌表自己戍边报国之志。如此说来,《逢入京使》这首诗的主旨可以使用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来表达:尽管我岑参十分牵挂家人妻小,但是为了戍边报国我宁可舍小家、为大家,请朝廷和皇上放心。很明显,前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只是后面“凭君传语报平安”的鋪垫而已,在岑参心中,壮志情怀最终战胜了儿女情长,对故土的思念只是作为报国的陪衬才拥有了存在的必要性,这是时代思潮的巨大影响。 那么再回到之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许我们就可以作出回答了。岑参的《逢入京使》有思乡和报国两种感情,其中以报国豪情为主,思乡之情为次,朗读的时候应该偏重于报国的豪情,音调应该由低沉到高昂,最后一句读出昂扬奋发的感觉为好。 说到这里,我们又可以登堂入室,进一步来分析岑参的另外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些同学对这一句也是存有疑问的:前一句尽写边地苦寒,后一句却显得生机勃勃,又该如何理解呢? 自古写雪的诗词可谓多矣,有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有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飞雪夜归人”,但将雪花比喻成梨花的写法唯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为什么将漫天飞雪比喻成梨花纷纷呢?难道仅是杜甫所云:“岑参兄弟皆好奇”[9]吗?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南京师范大学孙植老师的论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物新考》,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又加深了一点。 原来,“中军置酒饮归客”中的“归客”并非常人,他就是中唐名相武元衡的父亲,后来贵为沛国公的武就[10]。诗歌记载了唐代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宴请将要归京的武就,而后送其上路的经过。封疆大吏封常清凭什么要在中军帐宴请小小的判官武就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唐朝的官吏升迁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老师在喜马拉雅《一生不能错过的唯美诗词·君不见古来边塞风雪寒,至今尤记岑嘉州》节目中说道:“唐代举子中第之后会先下基层任低级官吏,而后‘援疆援藏到边地从军,然后再回到中央官府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就是说,武就结束了自己“下放基层”的岁月,准备回到中央任职了。如此一来,大将封常清才给足面子,亲自为未来的中央官吏武就送行。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二次出塞的岑参正碰上了这次践行酒宴。天宝13年(754年),岑参第二次远赴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僚属。封常清之前是诗人岑参在安西幕府任职期间的同僚,而后成功逆袭,得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赏识成为一方大员。与自己之前的同事及偶像一起工作,岑参自觉如鱼得水,他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说:“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11]。 在这次“中军置酒饮归客”的酒宴,岑参初来乍到、官卑身微,并且与即将离开的武就谈不上有很深的交情,因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整首诗的送别之情十分淡薄,文笔主要描写胡地天地间的奇景。不过,这次宴饮中有两个实现人生理想的偶像在场,使得岑参内心激动万分。 这两个偶像,一个是封常清,一个是武就。 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封常清传》中记载了封常清刚刚投奔高仙芝幕府下的不得志,史载曰“仙芝陋其貌,不纳”[12],以貌取人的高仙芝刚开始并没有将丑陋的封常清放在眼里。然而,坚忍不拔的封常清抓住机遇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成功由幕僚“逆袭”成安西、北庭两镇节度使,实现人生理想。 武就也是幕僚出身,这次离开边境回京也是踏上了锦绣前程,后来官至殿中侍御史,又因自己的儿子武元衡而追赠为沛国公、礼部尚书[13],可以说武就的回朝开启了武氏家族的辉煌。 两位属官幕僚的逆袭对在席的诗人岑参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两位长官都是出身判官,那么现在同样身为幕僚的我大概也能一展宏图之志罢?因此,诗人眼中的纷纷白雪非但没有让诗人产生诸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凄凉感,反而激起了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因此,在这扑扑簌簌的雪花里,诗人岑参看到了理想和希望,自己盘桓边塞的时光究竟是有价值的,自己辛勤浇灌的“功名之花”终究会迎来绽放的那天。继而,诗歌前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写边地苦寒表现出的凄冷感迅速与诗人心中的希望之火交会,再一次唱响奇绝的“冰与火之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以昂扬激荡的声调来朗读岑参的诗歌,在边境的冰天雪地中感受诗人心中那熊熊燃烧的理想之火,感受盛唐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1]闻一多著,《闻一多论唐诗》: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7月,第23页. [2]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参》,376页. [3]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参》,376页. [4]王叔岷撰《陶渊明诗笺證稿》: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一版,73页. [5]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参》,377頁. [6]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五章第五节《杨炯的文学作品》,113页. [7]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四章第二节《王维的诗文》,305页. [8]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参》,377页. [9]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参》,390页. [10]孙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物新考》,《文艺评论·国学论衡》2014年2月,117页. [11]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参》,377页——378页. [12]欧阳修、宋祁.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2月1日,《封常清传》,757页. [13]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二》:中华书局,2013年10月,权德舆著 《唐中散大夫沛国公武公神道碑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