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范文

    麻海兰 勾越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传承出现问题,如生态环境的破坏、文化遗产价值的开发力度不够造成浪费和价值倾向扭曲等。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需要加快有序完成规划开发建设;加强遗产宣传教育,提高遗产保护意识;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探索适合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新路径。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五台山

    几千年历史沉淀的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自然的与文明结合的象征,是最具价值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是中国及全世界的宝贵财富。申遗和保护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对历史资源进行过度大规模“开发与保护”,不但使备具价值的历史遗迹、建筑、自然环境被破坏,失去原价值,充满商业味,更有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那么如何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寻求平衡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和重点。

    山西历史悠久是中华名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春秋战国分三晋、尧舜禹建都立业、隋末李唐朝的飞龙之地、明清时全国金融中心的晋商等,同时还是煤炭资源大省,随着能源过度开采衰竭和提倡文明环境卫生城市,山西正逐步从能源资源型向旅游资源型城市转型,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遗产成为带动经济的先生力量。五台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景观类遗产,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其自然景观遗产主要用来衡量人类长期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从显通寺经历朝历代修建发展到现在庞大的古建筑群,建筑上的壁画、书法、造像等艺术品以及其宗教文化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景观的申遗也间接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地位[1]。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地区和名族传统文化发扬和继承,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历史文化遗产做为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因素,经济发展也会带动历史文化的维护和传承,两者相辅相成。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平衡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和研究所在。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经验丰富,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学科,以法国、美国等最为丰富,1972年公约的通过,掀起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美国的《华盛顿县宪章》、日本的《文化财产保护法》等提出保护与规划相结合,通过法律制定保护制度、政策并设立文化遗产日等;《赖特论美国建筑》一书分析了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改造中的意义;《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强调历史建筑的有效的经济价值,政府与市场合作各自履行义务和职责;也有将“社群自主治理”引入遗产的保护开发,体现公众参与原则;西米尔《创新的城市》等探讨了政府对历史建筑遗产的关注[2];曼费雷多《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更新对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展与保护进行研究。

    1.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历史遗产资源总量丰富,涉及自然、人文、民俗风情等,但遗产保护起步较晚,保护理念、机制、技术不成熟,有些政法追求短期经济回报,遗产作为一种经济发展工具被过度利用和开发,导致无法挽回的破坏事件时由发生,如敦煌莫高窟壁画脱落、孔府和孔庙被淹等,它是非再生资源,不能简单的看做旅游资源。近些年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逐渐增加,在申遗、管理、保护与开发方面有所成就,阮仪三等《城市遗产保护论》、《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等著作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论及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结合遗产保护的体制和立法进行研究,提出了遗产保护的历史性、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原则[3];付晓东等站在经济学角度结合旅游业开发等构建新产业结构体系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苗红培等强调对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彰显其文化价值;郑易生等从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方面研究,分析价值实现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正确科学的评估体系;谢朝武等在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方面研究,建立以保护为核心构建旅游体系[4]。

    2 五台山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2.1 自然资源与环境景观概况价值分析

    五台山有丰富的自然遗产资源。五台山地质古老,是太古宙五台群、元古宙滹沱群、五台运动、铁堡运动等重大地质事件的命名地;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展示了中国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地质组成,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造成的冰缘地貌奇观等这些独特、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到古元古代的地质演化历史,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5];五台山属大陆性气候,巨大的温差、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及土壤多样性等自然条件为五台山蕴藏丰富的植物资源提供支撑,其保存最为完整和丰富,是亚洲东部最代表性的山地生态植被景观区,丰富的野生草本植物、花卉、药材等,国内独有也是极为罕见的金莲花、迎红杜鹃等,也有罕见的濒危的动物如石貂、金钱豹、狐狸、红胸田鸡白项溪鸲、黑眉苇莺、棕肩尾菅等;丰富的水资源,以溪水、泉水为主,如著名的清凉泉、甘露泉、般若泉,也有汇集的黑龙池、太华池等;还有众多的峡谷、沟壑、洞窟,五个台顶还散布有众多的奇石,如清凉石、龙翻石、牛肝石等。

    2.2文化遗产概况价值分析

    五台山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佛文化信仰与传承、佛教音乐、庞大德海古寺庙建筑价值及附属的壁画、造像、书法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五台山佛文化兴衰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衰历程,“一座佛国史,百座艺术宫”概括了五台山固有的文化特色,从汉明帝开始建第一座寺庙显通寺供奉文殊菩萨到历朝历代南北朝、隋朝、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发展兴建,经历历史上4次大规模“灭佛”事件,損失惨重;世上绝无仅有的“青庙与黄庙共存”,即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共存;在佛学学习与传承、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更是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总之五台山山佛文化涵盖广泛,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建造时间最早的北魏佛光寺大殿,寺庙、佛塔、石碑等古建筑类型多样,用材广泛,与石雕、砖雕、木雕、彩绘等结合,形成富丽堂皇的古建筑体系;佛教造像艺术被称为东方艺术宝库,佛教音乐吸收了文化杂剧曲牌和民歌、民间器乐曲,更加丰富,人文内涵和宗教氛围浓厚。

    与佛文化有关的独特的民俗文化,相传腊月初八是释迦摩尼出道修行日,有食腊八粥的习俗,每年6月14相传是文殊诞辰,寺庙要举办规模盛大的法会、佛事活动等,这些习俗与当地文化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民俗文化活动。

    2.3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2.3.1生态环境

    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游客增長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以旅游资源作为支撑,重开发不重环保,重收益忽视生态建设,在五台山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虽有整治,但景区仍然存在城镇化、公园化明显、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管理薄弱等问题。景区规划滞后,山下大量修建宾馆、饭店、商铺,使景区城镇化严重,当旅游旺季即清凉寺避暑胜地的作用,人身人海,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寺庙被山下的霓虹灯、食宿按摩等包围,充斥的是一片片的导游喇叭声,各种小商贩的叫喊声,油香和饭香味的混合,晚上灯火辉煌、炊烟弥漫更像是一个不夜城,五台山这个历朝历代佛门高僧修炼清静之地成为城市喧嚣之地,与一般公园旅游毫无差别,失去其韵味;景区周边各种商企业非法采矿和商业无规则分布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开采矿石任意堆放、污水任意排放,使景区内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天然资源减少,虽有出台文件管理但是不尽人意,屡禁屡犯,佛教圣地俨然成为旅游城市,曾在2015年因环境安全卫生管理、服务设施、秩序差等被国家旅游局点名通报批评。

    2.3.2遗产资源保护利用

    由于游客众多、管理不善和自身素质问题,随地丢弃垃圾,很多文物建筑等被存在不同程度损坏或人为破坏。自然资源利用不重视,现场调研和访问,游客几乎多是拜佛上香祈福,忽视其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的功能,地质遗迹被遗忘在角落。佛光寺、南禅寺等极具研究价值和传承观赏价值的遗产因远离台怀镇中心游客过少,反而更显佛家圣地清静的气氛,人们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概念不清晰,来此更多的是祈福还愿,烧香拜佛寄托心愿,对其真正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季节性明显,7、8月酷暑季节旺季游客暴增,人满为患,设施紧缺,管理不到位。而在冬季淡季,设施大量闲置、利用不到位,都造成遗产资源闲置,管理人员应在遗产资源利用和施舍利用等达到均衡发展。

    2.3.2佛文化传承

    五台山因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吸引全世界各地人前来祈福还愿,也因此滋生了很多问题,每年6-9月份,五台山法会最为密集,很多人斥巨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请僧人做法事,一个寺庙一场法事少则几百人,多则几万人,更有信奉人越多香火越旺,有时候为满足规模会请外面人来扮僧人,一天几场法事下来每人会有几百上千的收入,不仅本地人以此谋生,外省人也留居此地装扮僧人做法谋生,近几年假和尚、假喇嘛层出不穷,每天早上几万人涌进一个寺庙,有的为抢到好位置得到多的打赏挤得头破血流,有的为躲避入口的检查翻墙而入,更有生命危险,利益至上,不仅造成很大安全隐患,更是对真正的佛教文化的传承造成冲击。

    3 五台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3.1加快有序完成规划开发建设

    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对每个景点项目进行必要环评,新建或保护要确保不破坏环境现状;对地址、生物、自然等遗产资源认真调查,对近几年的客流量进行跟踪研究,确保合适的设施用在合适的位置,对旅游所带来的环境危害做好准备,对环境景观做实时监测;完善景区内通行线路的监控和运输能力;新建服务设施建在景区外围,对景区内部违规影响风貌的商店、旅馆等建筑进行拆除或外迁,严禁临时搭建、违规乱建,逐步将寺庙建筑和自然景观等与居民生活、经济开发分离开来,经济建设活动建设也在景区外部进行安排,对景区接待游客的环境容量进行监测,严格控制客容量,严禁对景区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在不破坏遗产资源和保证完整性前提下对自然资源价值进行挖掘开发,如探险、研究。对景观资源进行保护,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遗产宣传教育,提高遗产保护意识

    加强对当地居民和导游等文化遗产概念价值、保护的培养宣传教育,再让当地居民和导游将理念深入游客中,达到以一带十的效果,倡导公众参与,遗产保护从我做起,在重点保护文物和寺庙等前挂立标牌警示语等,增加巡逻安保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普及保护观念,言传身教,奖罚分明,必要时对毁坏者进行惩罚等,加强网络媒体的宣传教育。

    3.3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科学、全面的遗产资源信息数据库,库内信息包含遗产建筑结构图、损毁程度分析、彩绘和雕塑现状、已损坏遗产模拟、档案保存等。数据库兼备信息采集、编辑录入、检索查询、浏览审核、预警通知等功能。建设五台山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专用网站,在网站上公布系统信息,方便佛教信徒、当地居民、游客、学生等学习。重点针对遗产进行监控,及时更新数据,为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在导游遗产讲解时佩戴耳机语音讲解或微信扫描软件等自主游览学习,利用数字影像多媒体设施对遗产资源、地质公园等进行科普。当地政府建立遗产保护小组,面向全社会招募优秀人才加入保护工作中,完善管理条例,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保证遗产保护经费,深入当地村名、学校等进行体验宣传,依靠庞大的信奉佛教群体进行普法教育,建立全国性的遗产保护微博等,利用自媒体等进行遗产保护知识普及和旅游信息发布等。

    参考文献

    [1]余晓婷.五台山佛教文化及其影响[J].五台山研究,2012,(3):41-43.

    [2]魏超.铁路大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张国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

    [4]张树霞.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D].福建师范大学,2010

    [5]杜丽菲.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麻海兰,1990,女,山西忻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

    勾越,1989,女,四川绵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

    *课题项目:职业院校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MYZY20162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