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探思 |
范文 | 齐发萍 摘要:跟随初中历史教学标准一同改革的还有历史教学的方法。值得庆幸的是,教师在不断迎接更大教学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优质教学材料、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下,史料教学模式也走入了初中历史课堂,成为了帮助教师达成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就来说一说,如何运用有价值的历史史料来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初中历史;史料教学 引言: 历史史料具有内容广泛、真实、多样的特征,在历史教学的各个模块中都可以应用,与教材内容衔接,弥补教材信息有限的不足。目前,历史教师已经展开了大量的史料教学实践,但是具体如何利用史料的价值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仍是一个研究中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点笔者总结的方法。 1.穿插史料,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面对教材中大量的文字性内容,教师首先应该思考就是如何借助这样的内容成功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因为历史本身距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十分遥远,生活在安逸时代的学生很难透过这样单一性的材料产生情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而在收集真实的历史史料时,教师则可以借助当今广泛应用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一些带有触动性的图片和视频等材料,利用直观的画面深深地打动学生,让他们深入思考历史、评价历史、反思历史。如此也能够为枯燥的历史课堂增添一抹色彩,让学生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教师在教授《中日甲午战争》时,就可以为学生穿插一些图像史料,通过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著名的影视剧,如《甲午风云》《北洋水师》等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充分挖掘,并结合课本内容对史料进行批判和思考。进而了解到我国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 2.对比阅读,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学习历史不应该是按部就班的背诵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更不应该直接由教师做总结,下定论,让学生掌握现成的内容。学习历史应该是一个深入探究的过程,教师只负责呈现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在此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而历史史料在这里可以用作对比阅读,学生可以将课内外资料进行深入对比,总结感悟。 例如,教师在教授《洋务运动》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下面两段史料进行辩证分析,进而对洋务运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材料一:至恭亲王奕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材料二:自定约以来,八载于兹,中外交涉事务,万分棘手,臣等公同竭力维持,近日大致虽称驯顺,第苟且敷衍目前则可,以为即此可以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则不可…… 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和《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各国事务奕等折》。从洋务派这些自强御侮的议论中,可以看出:“自強”口号的提出,说明洋务派在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下,不得不正视并承认敌强我弱的事实,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自强的活动。洋务派还提出了诸如学习西方国家语言文字、考察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引进西方新式武备、机器设备和技术等具体的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革弊兴利的决心。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是从对其“轮船之速,洋炮之远”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他们视购买新式武器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但也提出了“始而演习,继而试造”的自行生产制造的想法。洋务运动迅速兴起的最直接的契机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威胁清朝专制集权统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清朝统治集团把农民起义看作是比外国侵略者更加危险的心腹大患,洋务派购买和仿制西方新式武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剿发逆”的需要。可见,洋务运动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而反对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制度,其根本出发点仍然是为了维护清朝政府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这些局限性都造成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结局。然而,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军事、经济侵略不断加深的危急时刻,洋务派勇于提出“自强”的口号,通过向西方学习积极谋求抵御外侮之道的种种尝试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2]。 3.穿插乡土史料,增强学生认同感 历史课堂是面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落实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中“爱国”的要求。用“乡土记忆”中的人、事、地打造的家国情怀的教育情境,最能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丰富情感体验。辅之合作、讨论和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或环节),家国情怀教育落地生根,其教育的影响力也最为持久。如在学习《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课时,将教材内容中的“课后活动”前置,并作稍许处理,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并相互讲述张謇先生在家乡西亭的故事,课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南通话剧《张謇》选节。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张謇先生爱国爱家的情怀、胸怀苍生的担当、实业救国的艰难、矢志不渝的气概。然后,再结合教材和话剧情境体验提出以下问题: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历程为什么会如此曲折?又有何特点?张謇先生留给家乡南通最重要的是什么?青少年该如何爱国?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分析、去讨论,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接受思想洗礼,形成家国理念[3]。 4.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材中内容的局限性,及时为学生收集优质的课外史料,并针对史料教学制定出核心素养培养计划。只要合理的应用史料,取得的教学成果将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接下来教师需要就收集史料的方法,筛选史料的标准以及应用史料的原则展开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龚杰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13):108. [2]谢丹.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浅议史料教学[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6(18):21. [3]包海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思考与分析[J].考试周刊,2018(65):18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