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现状刍议 |
范文 | 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关注他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对于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受到成长背景的影响,主要呈现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课业学习精力不足;功利主义趋向明显,缺乏时代责任感;受泛娱乐化风气影响,精神追求庸俗化;崇尚个性发展,注重自我感受等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追求;个人成长 人的精神追求自古就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话题。精神追求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动力和源泉。人们为了改善精神生活现状,通过主动参与一些活动,努力实现人们在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享有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更是多次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重视,强调了精神追求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他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他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关注他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对于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引导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校园的主力军是零零后大学生,他们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是个性鲜明,主张自我、思维活跃的一代。他们享受到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物质上的极大富足,也体会到了国际风云变幻的波诡云谲、数字化时代虚拟网络空间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影响及冲击。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受到成长背景的影响,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课业学习精力不足 移动网络的普及,给大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他们可以用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查阅资料,提交作业以及聊天沟通。这次疫情期间,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一起开启“在家上学”模式,极大地弥补了疫情期间无法到校的缺憾。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大学生学习方式相对灵活,更多的时间是自主安排。但是,返校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们在家的学习效果却令人咂舌。大学生虽已成年,但是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世界,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弱,大多数同学潦草应对老师布置的网课任务,其余时间都荒废在网页浏览、追剧、打游戏等消遣中。正常开学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状态是应付完老师的作业后,熬夜玩手机,第二天恹恹欲睡,根本无法保证听课质量,最后考试挂科甚至被退学。同时,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是碎片化的、肤浅化的,这些信息很难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难以帮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2.功利主义趋向明显,缺乏时代责任感 受当下急功近利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面的自己大学生活的时候也是秉持功利主义价值观。从专业的选择到地域的选择,大多数学生会把行业前景、工资薪酬放在首位。另外,大学生是一个喜欢追随偶像的群体,这本身无可非议,因为这本身是自我意识增强的体现。但是大学生崇拜的偶像,大多是体育和娱乐明星,关注其他领域的少之又少。这当然跟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关,很多媒体为了流量、发行量,一味迎合大众口味,奉行娱乐无止境的作风。一些真正堪称“社会脊梁”的群体和人物很少有媒体去主动报道宣传,比如医生、军人、科研人员。主客观的综合因素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乏崇高的家国情怀,缺乏为社会所需尽我所能的宽广胸襟,更多的只是关注自我的利益和自我的发展。所以,注重自身利益的实现、关注自身当下得失荣辱是青年学生的普遍精神状态,他们缺乏远大志向和宏伟目标,很容易满足现实,更多地追求现世安稳和享乐。 3.受到泛娱乐化风气影响,精神追求庸俗化 数字化虚拟网络时代,高校不再是遗世独立的象牙塔,各种社会风气、文化思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是在大学校园里汇集碰撞,伴随和考验着成长中的青年学子。零零后大学生从小在多元文化碰撞的环境中长大,进入大学阶段时自主性明显增强,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辨识批判能力。但是,刚刚成年的他们尚处于心智不够成熟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年龄阶段,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风气带偏。比如,受到喧嚣浮躁、追求享乐等风气影响,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将消遣、购物、玩乐作为校园生活的主要内容,将学业至于旁边甚至无暇顾及。在这样物质化庸俗化的精神追求中,学生们与真正的“大学”精神背道而驰,专业课程的学习、知识结构的建立、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拓展、个人长远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忽略。 4.崇尚个性发展,注重自我感受 跟前几代人相比,零零后的大學生们主体意识更张扬,更加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尊重多元和差异,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得更包容,不再受限于传统的主流思想和观点喜好,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大学阶段,他们精神生活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做事情功利性目的性强,注重自我价值和目标的迅速实现。这种精神导向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是,容易忽略能力的长远培养和个人成长的长远规划,影响个人的长远发展。 总之,高校团委要加强思想意识,通过大学校园日常生活学习的每个环节来进行渗透教育,把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正确引导践行到学生日常活动的每个角落,引导青年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培养出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伟大中国梦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马清华.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作者简介:刘雪芹(1977.11--),山东即墨人,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人文素养。 本文为2019年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重点立项课题“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团委对青年学生精神追求的引导研究”(20AJY1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