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1”式偏正结构三音节词重音模式探究 |
范文 | 谢瑶凤+薛亚敏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三音节词中数量较多的“2+1”式偏正结构三音节的重音模式,主要从语义这个大方面来考察,具体又从释义的角度来探讨这种结构的三音节词重音模式。 【关键词】三音节词;重音模式;“2+1”式偏正结构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三音节词中“2+1”式偏正结构这类三音节词的数量较多。事实上头轻脚重的“1+2”式偏正结构(嫩黄瓜、男厕所)的三音节词也是存在的,但数量较少,本文不做研究。 目前关于现代汉语三音节词重音模式的研究,基本是凤毛麟角。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提到的一点关于三音节词重音模式的分析,主要针对的是“2+1”的偏正结构。中间带有轻声的三音节词,按照“中轻重”格式读;不带轻声的,按“中中重”的格式读。例如:棉花糖、指甲油、太阳岛、夹心糖、黄蜡油、秦皇岛。 二、“2+1”式偏正结构三音节词重音模式分析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偏正式的三音节词中当属“2+1”式的最多,比如催化剂、广角镜、植物人、九头鸟、马后炮、马前卒、水蛇腰、柳叶眉、刀子嘴、豆腐心、独木桥、车轮战、夺命锁,等等。在这里我们通过“释义”的方式来分析偏正结构的三音节词的词义重点,从而找出需要重读的那个字,进而推导出这些三音节词具体的重音模式。首先我们把这些“2+1”式偏正结构三音节词分为两种:比喻义类型的三音节词、引申义类型的三音节词。 (一)比喻义类型的三音节词重音模式分析 比喻义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邢福义,2011)比喻的相似性包括外形状态相似产生比喻义,如水蛇腰、柳叶眉、杏仁眼、樱桃唇、斑马线、棉花糖,等等。另外还包括功能和性质类似,由此产生的比喻义,如刀子嘴、豆腐心、豹子胆、玻璃心、植物人,等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释义”的方式来推导这些代表词的重音模式。如: 柳叶眉:形容女子的眉毛细长尖削,像柳叶的形状。“柳叶”修饰“眉”,词义在“眉。” 斑马线:人行横道的像斑马身上条纹的白色横线。“斑马”修饰“线”,词义重点在“线”。 杏仁眼:眼型圆圆的,如杏子的形状的眼睛。“杏仁”修饰“眼”,词义重点在“眼”。 水蛇腰:指细长而腰部略弯的身材。“水蛇”修饰“腰”,词义重点在“腰”。 刀子嘴:嘴上说出来的话像把刀,形容说话刻薄。“刀子”修饰“嘴”,词义重点在“嘴”。 豹子胆:指勇猛过人,无所畏惧的胆量。“豹子”修饰“胆”,词义重点在“胆”。 通过上述偏正结构三音节词义的解析,我们会发现比喻义的类型的三音节词,它的词义重点都在后一个字,如柳叶眉(眉)、水蛇腰(腰)、植物人(人)、刀子嘴(嘴)等,所以我认为这些“2+1”式的偏正结构强调的重点应该是本体,对于这类的三音节词我们要着重突出后一个本体字,因此本体字应该重读。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中间带有轻声的三音节词,按照“中轻重”格式读;不带轻声的,按“中中重”的格式读。如: 柳叶眉(中中重) 水蛇腰(中中重) 斑马线(中中重) 植物人(中中重) 刀子嘴(中轻重) 豹子胆(中轻重) 棉花糖(中轻重) 玻璃心(中轻重) (二)引申义类型的三音节词重音模式分析 引申义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邢福义,2011)引申义一般从本义或基本义发展出来,最终成为该词的一个新意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三音节词的词义重点来具体分析它们的重音模式。 1.独木桥:本义:用一根木头搭成的桥。词义重点在“独”。引申义:艰难危险的途径或道路。强调困难艰难,词义重点还是 “独”因此“独木桥”的重音模式可以是“重中中”。 2.马前卒:本义: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卒:小兵。词义重点在“卒”。引申义:为别人奔走效力的人,多含贬义。强调地位低下,微不足道的人,词义重点在“卒”。因此可以推測“马前卒”的重音模式是“中中重”。 3.马后炮:本义:象棋术语。“炮”是象棋里的一种棋子。引申义:指不及时的举动。词义重点在“后”,强调不及时。所以“马后炮”这个词的重音模式可以是“中重中”。 三、总结与反思 “2+1”式偏正结构的三音节词重音模式属于比较难的领域,目前研究的人不多,可参考的文献很少,所以本文只是笔者的一些猜想,但我始终认为三音节重音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模式,而需要把三音节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许同一个三音节词,在不同环境下,它的读法也会不同。就如教无定法一样,三音节词重音也会无常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莉.现代汉语三音节组合多角度考察[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C].吕叔湘文集,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邢福义.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11. [4]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彦坤.现代汉语三音节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6]吴为善.汉语韵律句法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