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
范文 |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机遇与挑战。培养高校学生养成健康的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思政教育属于一项关键途径。因此,相关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完善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将思想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本文首先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价值,针对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关创新措施,满足学生今后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校思政;创新实践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意义 (一)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当中,学生所掌握的教育教学信息十分有限,主要通过课本与教师的讲解获得,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凡国家召开会议或者出现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学生都能够通过相关平台获取最新的信息,掌握各项信息资源之后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弥补传统课堂不足 受传统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的影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师习惯性采取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来看,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若教师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学生则能够被教师的授课过程所吸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但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单一化的教学方式难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发挥互联网灵活多样的特点,丰富教学资源。 二、互联网背景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学生过于依赖网络 数字化、网络化均是互联网技术的基本特征,为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对互联网产生了较高的依赖程度。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网络生活所占据的比例大幅提高,但凡学生离开互联网之后,则无法安心学习,甚至在生活方面也产生一定影响。因学生长期处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面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越发冷漠,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大幅下降,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也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价值观念受到影响 网络和移动终端,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互联网内所充斥的负面新闻,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阻碍,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网络本身具有较强的自由属性,不需要受意识形态的限制,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不同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之后,导致大量良莠不齐信息的出现。当前的技术难以对无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管制,负面信息的存在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难以转变教学方式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因互联网所带来的負面影响,难以有效转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在当前的发展历程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明确转变教学方式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教育平台,但是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欠缺,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在互联网技术的衔接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一)创新思政教育理论 将创新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的关键,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时间与空间上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借助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新兴技术,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享受目前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高校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工作,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理念当中,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创新。借助新型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对所具备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行完善。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具备一些特殊能力,将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感染,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三)优化思政教学内容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不仅要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应遵循信息传播的规律,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碎片化的处理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完善,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明特征,激发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另外,发挥思政教育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时培养其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全新机遇。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价值,应对教学方式与理念进行完善,使学生明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针对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完善的网络共享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充分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应用与实施——评《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杨小东,尹春蕾. 中国教育学刊.2017(05).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王晓琳. 新闻战线.2016(04). [3]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刍议[A].杨逾涵.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 作者简介: 姓名:史晨(1987年9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山西太原,当前职务:无,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