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传统医德思想融入中医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探索 |
范文 | 严谨 徐臣攀 王文利 摘要:研究传统医德思想融入中医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一件很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其方法途径应首先充分挖掘历代中医大家身上丰富的德育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并改进思政课程;其次,在中医专业课程教学中既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又要增加医德教育环节,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医德教育;第三,应该在校园营造浓厚的医德文化氛围。 关键词:传统医德;思政教育;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6-0078-03 中医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中医药卫生领域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中医院校特色,延伸传统医德的教育功能,是中医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发扬中医文化中优秀的传统医德精神,既是中医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又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借鉴。 一、传统医德思想的提炼 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中医传统医德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事业准则、服务态度、科研精神等三个方面对我国传统医德思想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仁爱济世的事业准则 医术在我国古代也被称为“仁术”。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记载,论述人命可贵,对医者提出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的要求。该书还提出中医大夫的崇高理想“仁者爱人、仁爱救人、济世活人”。古代中医大家既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同时也具备高尚的医德;众多医家都以“仁爱救人”、“悬壶济世”为事业准则。例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行医过程中要以仁心济世的态度对待患者,并批评医疗过程中敷衍了事的不良作风。“药王”孙思邈进一步发展了“仁爱观”,因为特别强调人生命之宝贵、胜过千金,故将著作命名为《千金方》。孙氏治病,诊病开方慎之又慎,并遵循“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因此,被世人称为关注苍生的大医。古代医家们以治病救人为已任,悬壶济世,以赤城之心对待医疗事业。 (二)认真谦卑的服务态度 古代医家坚持一丝不苟、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例如汉代名医淳于意,医术精湛、药到病除;并时刻督促自己努力钻研还没有治好的病例。人食五谷杂粮,疾病千变万化,大道渊深、歧黄之术深不可测,相对于医学高峰而言,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短暂的;故医者诊病开方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谦虚、集中精力,万不可高傲自负。 (三)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医学的发展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来。中医治病重在辩证,每位患者的病和证型都是千差万别,医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诊断、认真治疗。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重要观点,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他总结前人经验,确立了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方法体系。南朝陶弘景根据药物来源区分类型,不但有利于临床治疗,而且便于药学的发展和进步。张元素在借鉴张仲景的“分经论”治疗方法的前提下,提出“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革新主张。正是在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国古代医学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传统医德思想融入中医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古代传统医德思想作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宝藏,又对规范和指导医者们的思想道德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就是传统医学中的道德教化和纲常伦理,流传至今,这些优秀的医德文化思想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仍然对今天的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1.传统医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医德思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传统医德思想的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仁义”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佛家的“慈悲”观等都对传统医德思想影响很大,为历代医家所尊崇,特别是儒家“仁爱”的思想对医者影响最大。正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才孕育了传统医德思想,而传统医德思想又促进传统文化丰富与发展。 2.中医院校是传统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中医院校作为平台。优秀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医院校的责任。传统医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的基础和底蕴,中医药高等学校特别应该予以关注;中医学生应从中国传统医德中吸收文化的营养,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延续下去。 (二)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需要 1.传统医德思想在医学生做人方面的启示 大学思政教育是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么做人”。我国传统医德思想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传统医德思想包罗万象,其中不乏为人处世、立志立德方面的优秀思想,至今仍能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有益的启迪。例如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医家论》中指出:“医者能正其心术,虽学不足,犹不至于害人,况果能虚心笃学,则学日进;学日进,则每治必愈。”这里特别提到从医者的品格,连做人都成问题是不可能成为合格医生的。 2.传统医德思想在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启示 传统医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古代从医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代代医者在实践中自觉遵循的道德标准。尽管传统医德在许多方面都有其局限性和落后性,但是其中不乏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严格的职业操守,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仍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3.传统医德思想在培养医学生科研精神方面的启示 我国古代医者的钻研和创新精神是世所罕有的,远古时期流传神农为了研究各种植物的药性,曾“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这个传奇人物所代表的就是我国古代千千万万个勇于探索的从医者,他们刻苦钻研,不怕牺牲的精神,给当代医务工作者极大的启发。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反对大夫“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行为,即未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就轻率开方用药。毫无疑问,我国古代医药学家通过不断创新、探究防病治病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和科研精神,为当代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宝贵财富和精神力量。 三、传统医德思想融入中医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传统医德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医务人员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医药高校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充分发挥传统医德的价值去做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将医德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主渠道中,培养出德术兼备的中医药人才。 (一)深度挖掘中医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1.深度挖掘中医药经典论著中的德育资源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经典论著更是丰富异常。举例如下:一、《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论著之一,其中的医德思想是祖国传统医德学的基础,书中提出以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医者的人格和医德修养。《素问·天元纪大论》记载“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认为医者要以仁爱救人为己任,才能“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还强调医者要博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诊断时需“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侯,诊必副矣”,认真负责。二《千金要方》中包含着丰富的医德思想,为中医医德内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孙氏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这些中医典籍中既有方药记载,亦包含了高尚医德的内容,只有充分发掘和整理典籍中的德育资源,才能更好为中医院校思政教育服务。 2.深度挖掘历代名医身上蕴含的德育资源 我国古代名医辈出,如何继承和弘扬名医的高尚医德,是当前中医院校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如春秋时期的名医扁鹊,不辞辛劳,只为解除患者的病痛,足迹遍布全国多地,并能针对当地具体情况随俗而变,“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东汉名医皇甫谧,家境贫寒、条件艰苦,即便如此,依然坚持学医,苦读医书,一次因服寒食散中毒,但他仍“习览经方,手不释卷”,终成一代名医。清代名医叶天士,推陈出新,常能打破常规治病救人,他将“立德、立功、立言”做为行医者最高境界,深受后人的敬仰。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家身上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中医药高校应充分挖掘传统中医学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利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专业课教学环节中加强中国传统医德教育 1.专业课教学环节中渗透医德教育内容 研究者发现,我国古代医学史就是一部巨大的医德史,古人的医学、医术与医德、医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医学专业课教学环节中加入医德教育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一方面,在專业课讲授之前首先播放一小段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医家生平事迹或行医趣闻,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让其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医家的德行。另一方面,在本次专业课程结束之前,预留15分钟医德案例讨论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医德情感,在医德案例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运用正面、积极的案例,也可以运用反面、消极的案例,让学生们通过讨论,自己得出正反两方面的医德经验总结,以便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例如,在专业课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医德教育渗透相结合,尽量使医德教育“入耳、人心、人脑”。学生在丰富专业知识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医身上高尚的医德,进而规范自己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的思想和行为。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医德教育 对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医德教育应该不仅包括理论教育、还应该涵盖实践教育;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坚决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努力树立好的形象。同时,医学院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出击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这里以“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为例,大学生初入大学、一切环境都是新的,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学校和身边环境的影响,“三下乡”实践活动既是一种课外体验,也是难得的德育教育的机会。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义诊”、“志愿者”“健康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同时,增强自身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同情、抚慰、关爱、助人等社会行为,激发他们的仁爱、高尚道德情感,提高对医德的认识水平。另外,强化临床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临床实习时期是医学生学习、提高的十分重要的内容,临床实践比理论教学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为了增强医德教育的效果,医德教育必须坚持学生的临床实践全过程,利用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激发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与患者的沟通、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医疗实践自评活动,督促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自己、自发提升医德修养,逐步形成优良的医德医风,即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如此以来,临床实践过程不仅使学生所学投入到临床应用中,同时医德水平得以提升,便于医学生形成良好医疗职业道德。 (三)积极营造以医德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 1.营造良好的医德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创造一种优良的文化氛围,以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和良好素质。让医学生置身于充满传统医德文化的特色环境中,必然能够更好地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方法将医德文化融入学生生活,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让学生们从中学习到积极向上的东西。如在教室内大量张贴名医的画像及经典医德名言,另外,在学校的空闲地带建立百草园,其间摆放名医大家的肖像、雕塑。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传统医学的文化熏陶,对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开展以优秀传统医学文化为主题内容的校园活动 结合医学中医院校医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实际,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具体还可以在校园内经常开展“医德讲坛”活动,积极组织学校名医、专家为学生讲授自己从医经验的同时,如何提高自身医德医风,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医德文化教育。 总之,发挥中医院校自身特色,将传统中医医德思想融入于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仁爱治病”等医德品质根植于医学生的意识形态之中,才能增强中医院校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才能培养具备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合格医学生。 作者简介:严谨(1990-),女,汉族,陕西户县人,博士,陕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生医德思想的教育路径研究。 徐臣攀(1981-),男,汉族,陕西安康人,博士,陕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王文利(1981-),女,汉族,博士,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医精诚”思想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路径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