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郭沫若论道家学术
范文

    摘要:郭沫若对道家学术的论述有其独到之处。首先,对道家历史人物真伪、特别是对老聃其人其著与对杨朱其人其派的考证,极其严密。其次,通过将《庄子·天下篇》的老聃遗说与《道德经》的文本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之处,从而对老聃遗说的分析极其缜密。最后,认真分析、总结道家各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道家学术的论述极其全面。

    关键词:郭沫若;道家学术;《庄子·天下篇》;老聃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郭沫若对道家学术研究的成果有《中国史稿》《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几部著作。他在论述道家学术问题时采用“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科学研究方法,既开拓了研究道家学术的思路,又在考证上述问题的时候,广泛地使用内证法和外证法,使得他的立论根据有说服力,并能采用推理的方法,增加考证的逻辑性。

    一、对道家历史人物真伪问题的认识

    汉初曾经有过关于老聃其人其事的真伪问题的学术讨论;有的人认为老子是虚构的历史人物,有的人则认为老聃是老莱子或者太史儋,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郭沫若认为,《老子》其书的真伪是一个问题,老聃其人的真伪又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在汉代和现代都被合并为一个问题讨论,产生了混乱的解释。他认为《道德经》晚出应该是历史事实,也就是环渊所著的《上下篇》。环渊音变而为关尹,汉代时人也有老聃即太史儋之说。老聃曾入秦,太史儋也曾入秦,入秦必然会经过关口,而关尹便被解释为了关门令尹,于是环渊著《上下篇》之事便演化成为老聃为关门令尹著《上下篇》的说法。郭沫若认为这是道听途说。在先秦时期没有对老聃本人存在与否的怀疑,因为无论《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以至儒家典籍,这些先秦的经典文献都承认有老聃其人,而且曾为孔子的老师。郭沫若认为,虽然一向被传为老聃所著的《道德经》被近人发觉充满了战国时代的色彩,但老聃其人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以“道”作为超然于万物之外的本体,这一论断是道家学派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而且必定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所提出的。据《庄子·天下篇》中记载:“田骈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1]1007据郭沫若推测,这位“彭蒙之师”应该是同墨翟和子思生活年代相近的历史人物。然而他也只是彭蒙之师,而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可知“彭蒙之师”必然是年代更为久远的人了。如此再推上一、二代,便不能不承认有老聃这位人物的存在。

    韩愈的道统观念很强,认为老聃是道家的弟子,这一说法是假造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争道统,维持孔子绝地通天的尊严。也有人认为“道”的观念不见于孔子和墨子的著作当中,在思维发生的先后顺序上不能先于孔、墨,这种说法也是一种无稽之谈,因为春秋末期是一个信仰危机的时代。子产曾说过:“天道远,人道迩。”[2]1276所以,此时产生以“道”为万物之本体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孔子时代,社会上已经有不少的隐士,《论语》里面出現了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晨门等人;《孟子》与《庄子》中有琴张和牧皮;《楚辞》中有桑雩。郭沫若分析说:“这些‘避世之士,有的可能是由上层零落下来的,有的或许是由下层升上去的,他们不能大出风头而又折回来,于是就高尚其志,以求满足其消极的自我尊大的心理需求。但他们总当是一些小有产者,在生活上没有忧虑,而又具有相当的知识以作非非之想,那是毫无问题的。传说中的老聃是周室的守藏史,这种有书可看的闲官,和这些‘避世之士生活条件正相一致,超现实的本体观和隐退生活的理论由他倡导了出来,没有什么不合理的理由。”[3]598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在孟子口中所有道家都被称为杨朱派。到了庄子后学,又把由道家出发的名辩一派如惠施、公孙龙等划为杨,所谓“骈于辩者……而杨、墨是已”[1]1007。韩非子也持同样的看法:“杨朱、墨翟天下之所谓察也,干世乱而卒不决,虽察而不可以为官职之令。”[4]754郭沫若认为就像不能抹杀墨翟一样,关于杨朱这样一位学派代表的存在也是不能断然否定的。杨朱在《孟子》中作杨子取,《庄子》中作阳子居,“居”是“琚”的省略之字“朱”是“珠”的省略之字,名珠字子琚,义正相应,取乃假借字。《庄子》里面屡次说到,杨朱是老聃的弟子。《庄子》里面确有“寓言”,但不能把这些史料统统看成不可信之史料。老聃与杨朱的存在如被抹杀,则彭蒙之师、彭蒙、宋钘、环渊、庄周等派别不同的道家便全无归属。

    所以对于老聃和杨朱是否存在的问题,郭沫若的看法是:“无宁是保守的,老聃仍然有其人,他是形而上的本体观的倡导者,孔子曾经向他请过教。杨朱是他的弟子,大抵略少于孔子而略长于墨子,他主张‘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为我主义,但却不是世俗的利己主义。他说过‘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作‘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可见他倒是泯却小我的人。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事实上是‘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也就是‘不以物累形的夸张说法。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阻,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嫡系了。”[3]599孔丘和墨翟都有微言大义传于其后学,老聃、杨朱当然也有传授后学的思想。只是老聃和杨朱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来就主张消极避世的思想,这与儒、墨两派积极主张入世的思想不同,是一种出世的思想,所以老聃和杨朱的学说不为世所重。郭沫若认为,不能因只有《天下篇》提到彭蒙及其师而否定其存在,更不能因为此种原因而否认老聃和杨朱的存在。庄周、孟轲是生活在距离老聃和杨朱并未久远的时代,所以他们对于老聘、杨朱的陈述,肯定要比二千多年后现今的推测要可靠得多。特别是先秦诸子都提到且都不曾怀疑过关于老聃其人的存在问题,“其所以然者便是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并没有混淆。人在前,书在后,书之中保存有一部分老聃的微言大义,如此而已”[3]600。

    二、对老聃遗说的研究

    《道德经》是环渊根据老聃的遗说,用赞颂式的体裁把它整理出来的,“这本书的词藻多半是环渊的,其精神则是老子的”[5]374。郭沫若认为把《天下篇》的老聃遗说和《道德经》的文本对照起来研究,便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二者之异同。

    《天下篇》中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之语[1]1012,这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其全文为:“知其雄,宁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6]178《天下篇》无“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十字,郭沫若认为《道德经》可能认为“白”与“辱”不成对文,必须“白”与“黑”“荣”与“辱”方成对文,所以演化而来。像这样应该只有二十字的老子遗说,却被发展成为八十六字,除去二十字以外的六十六字,在郭沫若看来都是后人所加的。《天下篇》中有“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之语[1]1012,这在《道德经》中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6]350这里的“圣人”可知指的就是老聃。《天下篇》中引老聃遗说只摘取了一句,《道德经》则引用得更多。同样,引“圣人”话的还有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6]284《庄子·天地篇》中也有类似的话:“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1]347郭沫若认为,既冠以“故曰”,也就表明在征引古说或古书,古人引书多凭记忆,字句是时有出入的。这也表明两者同有发挥之义。“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1]1012。这在《道德经》中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6]154“古之所谓”之后有“曲则全”之谓,参之《天下篇》可知“古之所谓”指的是老聃遗说。只是《天下篇》的作者,在“曲全”之外另外征引了“苟免于咎”之说,《道德经》则略去了“苟免于咎”之说。郭沫若认为,这两项资料正可以说是互文见义。据此可见,老聃遗说在《道德经》中也没有完全被包容。“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1]1012。这相当于《道德经》的第九章,其全文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税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6]93郭沫若认为后者对前者进行了解释说明。

    由以上的论据可以得知,《道德经》最终成书于道家后学,其中虽然保存有老聃遗说,比如,有与很多《庄子·天下篇》重合之语,但多是发挥式的解释。因此,郭沫若认为,如果说《道德经》为老聃所做的书,字字句句都出于老子,那是错误的;但要说根本没有老子其人,那也是错误的。现存的《道德经》的篇章字句大体上仍然保存着先秦道家的基本面貌。不过要根据《道德经》来评价老聃的思想,那就应该在遗说的界定上付出一番考证的功夫。郭沫若曾说:“要在先秦诸子里面有旁证,足以证明确实为老聃遗说的,我们才好征引。例如《天下篇》所见的,便是很好的根据。《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在我看来,也不失为是很好的根据。近时学者有好些人怀疑《解老》与《喻老》是秦、汉人的作品,但无究极的根据。怀疑的动机只是因为把老聃看得迟,因而也想把这两篇拉迟一点而已。这依然是把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问题绞了线的原故。在我看来,《喻老》是韩非子所作可无疑问,因为所解‘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节和《内储说下·六微篇》所解一致。《内外储说》是韩非书,有《史记·韩非传》作保证,我们是可以相信得过的。《解老》则不是韩非所作,理解博易,文辞蕴厚,与《喻老》及《韩非》其它篇如《五蠹》、《显学》等之刻削凌铄者,完全异撰。又同引一辞而解释互异,且所据底本亦有文字上的出入。故《解老》不作于韩非也是毫无问题的。但当作于谁人呢?无可考证,疑当成于关尹后学之手,而略早于韩非。其简编曾为韩非所揣摩,故得并其遗著而传于世。有了《解老》和《喻老》的保证,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把握来论老聃的遗说。根据《解老》我们可以知道,“道”这个观念,确是老聃所倡导出来的东西。”[3]615-616由此可见,在郭沫若看来,能证明是老聃遗说的文献不一定囿于道家的經典文献,除《庄子·天下篇》之外,包括《韩非子》中的《解老》和《喻老》两篇文献,凡是能够说明老聃遗说这一问题的也可以拿来作参考文献之用。

    三、对道家派别的研究

    “庄子在道家学派中是地位仅次于老子的重要思想家”[7]276。庄子的地位实际上相当于孟子在儒家中的“亚圣”地位,所以《庄子》作为经典成为了评价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郭沫若根据《庄子·天下篇》的叙述顺序和道家学派的发展顺序将道家分为三派,即宋钘、尹文派,田骈、慎到派,环渊、老聃派。“《天下篇》序当时天下的道术,先儒,次墨,次道,而终之以惠施、桓团、公孙龙,明明是按照发展的先后来说的。故尔道家诸派的述说先后也必然是发展的先后”[3]601。

    郭沫若认为,关于宋钘、尹文派的主要观点,首先是承认宇宙的本体是“道”,这是“虚而无形”的东西,“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它“无根无茎,无叶无荣”,然而却使“万物以生,万物以成”。这是超越时间、空间和一切感官的本体论认识,由“道”而推演万物。人心在身体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应该使人心成为灵气或精神所寄寓的地方,如果这样做,你便会成为“圣人”。想要成为“圣人”,需要做的是:“第一步要不使‘嗜欲充溢,嗜欲充溢,则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心失其正;所以要使欲虚情寡,除去‘忧乐喜怒欲利。欲是被认为不干净的东西,你把欲扫除干净,神便到你心中来了。……‘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其次,一些俗智世故也是障碍,应该‘投之海外。要使得心就像明镜止水一样,物来则生出反映,不增加一分,不减少一分,就像‘影之像形,响之应声,完全泯却主观,采取纯客观的态度——这被称为‘静因之道、‘舍己而以物为法。这是根本义。从这儿派生的枝条,是吃饭不要过饱,要少用心思,要‘善气迎人,‘兵不义不可。有‘灵气在心的人,是‘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恕而仁,独乐其身的”[3]602。

    可以说,宋钘、尹文这一派在学术史上所起到的衔接各派的作用是成功的。因为它的学术诉求,包括“灵气”、“圣人”说,都明显是以调和儒、墨二家的态度而出现的。他们反对战争的态度与墨子的“非攻”主张相似;他们清心寡欲的观点与墨子“节用”的诉求接近。所以荀子的批判性文章《非十二子篇》把宋钘与墨翟作为一类并举而加以诘难,甚至有人误认为宋钘是墨家学派的。《心术》《内业》诸篇不仅不非毁仁义,不蔑弃礼乐,甚且注重仁义礼乐,这是和儒家通声息的地方。“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系疏之体谓之礼。……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8]258。“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8]266。“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8]320。可以说,这些言论如果被说成是儒家学派的言论,我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这也可以解释孟子尊称宋钘为“先生”,荀子更尊宋钘为“子宋子”的原因。孟、荀二人虽然写文章在批判宋钘,但无疑都受到其影响。因此,郭沫若认为《天下篇》的“聏合欢,以调海内”正是指主要在调和儒、墨的这一段精神了。

    慎到、田骈这一派的学说把道家理论向法理方面发展了。郭沫若认为,只有这一学派或慎到一人才真正是法家。慎到的著作,有《十二论》发明黄老道德之意,現存有《慎子》一书但这部书只是原本之辑本。据现存版本来看,《慎子》七篇都是在讲法理,黄老道德的意味并不浓厚。这本书讲法理的部分无疑是慎到对道家思想发展的贡献。慎到讲到“尚法”的主张,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当以“法”为准:国君在“法”面前不能行私,官吏要“守法”,人民要“役法”。“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便是不容许有私情;“任法弗躬,事断于法”,便是不容许有私智。郭沫若认为:“从这去私智这一点说来,他是不尚贤的。但这只是限于人君的说法。一人的知识有限,谁也不能以‘一人之识识天下。他是在替当时的君主世袭制开设一个安全瓣。”[3]606“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被天下,则不赡矣。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反于不赡之道也”[9]33。君主贤与不贤都于国政不利,因此慎到认为君主不宜于专政,应该在“法”的范围下治理国家。“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9]19。之所以立天子是为了天下人,立国君是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不把天下和国家视为是一个人的天下。

    《汉书·艺文志》将田骈的著作列在道家,有“《田子》二十五篇”,如今散佚。《吕氏春秋》记载:“田骈以道术说齐王”,自称其言“变化应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当”[10]597,这个思想是和慎到一致的。《天下篇》中也有评价田骈和慎到的文字:“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宣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1]1007这段文章表明了田骈和慎到的“齐万物以为首”的道家立场。郭沫若认为,这里所说的“齐”,并不是整齐划一之“齐”,而是听其自然的所谓“不齐之齐”。庄子之所以命名《齐物论》,实当为“齐彼物论”而非“齐物之论”。

    庄子确实是把关尹、老聃看作是道家正统。《天下篇》把关尹和老聃列为一类,对他们推崇备至:“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1]1012郭沫若认为:“称关尹、老聃为‘古之博大真人,并不是说关尹、老聃的年代古,而是道家所理想的‘博大真人是属于旷邈的远古。关尹其实就是环渊。这人的名姓,变幻得很厉害,有玄渊、蜎渊、娟蠉、蜎蠉、便蠉、便娟等异称。荀子《非十二子篇》误为它嚣,《韩诗外传》误为范睢。范睢是声误,它嚣是形误。它与玄相似,嚣与渊相近。”[3]611关尹是主张虚己接物的,心要如明镜止水,对于外物要如响之应声、影之随形。他这种主张,和宋钘的主张相近。他认为关尹和老聃之所以单独成派,是因为他较少思考和论述现实问题。宋钘、尹文志在“救世”,慎到、田骈学贵“尚法”,可以说,其余的两个学派论述的主要观点还在“入世”,并没有“出世”。“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1]1011。

    综上所述,郭沫若在论述道家学术问题上用功颇勤。对道家学术问题的重视,既反映了时代要求,同时也可反映出当时学者的学术焦点所在。特别是他能用考证方法对当时诸多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论断,更能彰显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肃认真态度。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王守谦等.左传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刘乾先等.韩非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郭沫若.中国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6]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陈鼓应等.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刘柯等.管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慎到.慎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李哲(1985—),男,山东莱芜人,历史学博士,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

    (责任编辑:石鸣)

    基金项目:2015年度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文化研究院课题“老子从道家鼻祖到道教祖的转化研究”,编号:zknuE2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