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1971年印巴冲突和冷战背景下的大国角逐 |
范文 |
摘要:1971年的印巴冲突是国际关系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事件。印度武装干涉巴基斯坦内政并导致“东巴”独立为“孟加拉国”激化了印巴矛盾,引发了美苏两个大国的集团对抗,让美国在冷战中处于被动状态;其次,也让中国受到“印度与苏联的共同威胁”,安全形势趋于恶化。这次印巴冲突对当时和其后的世界局势造成了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同时感到苏联威胁的中国和美国,产生了相互合作的愿望。两国在共同反苏的主题下走到一起,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关键词:印巴冲突;冷战;集团对抗 中图分类号:E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2-0043-04 一、东巴危机和战争的开始 (一)巴基斯坦内乱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1947年英国殖民政府撤退时,英属印度存在着两股强大的势力,即甘地领导的印度国大党和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两个组织在宗教信仰、建国理念、对外关系上的分歧十分明显,相互之间的攻讦、争夺屡见不鲜,分裂之势愈加明显。鉴于此,1947年6月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宗教信仰是分治的重要参考标准,按照此标准,分治后的巴基斯坦由东巴、西巴两部分组成,两地中间是长达1000多英里的印度领土。除宗教外,东西两地在语言、民族等方面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巴基斯坦独立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西巴的旁遮普人,他们采取了排斥、盘剥东巴的策略。以高级官员和军队的构成为例:1965年,在巴基斯坦政府要害部门任职的14名高官中,西巴占13人;在巴基斯坦的908名陆军军官中,894人来自西巴,占98.5%,东巴仅有14人,占1.5%。[1]东巴的税收,大部分被中央政府拿走,用来建设西巴。长期以来的弱势地位和压迫感,使东巴社会弥漫着对中央政府和西巴的不满,这种不满,终于在1970年的全国大选中爆发。 1970年12月7日,是巴基斯坦举行全国大选的日子。穆吉布·拉赫曼代表东巴主要政治势力“人民联盟”提出了《六点纲领》:1.依据宪法,通过选举建立联邦制政府;2.中央政府的权力应该限制在国防、外交和其他一些建立在联邦制基础上的权力范围内;3.建立两套独立的货币体系;4.各邦制定各自的财政政策、支配邦内税收;5.各邦建立自己的外汇账户,主导各自的援助和贸易谈判;6.各邦可以建立自己的武装。这实质上是一个要求自治的提议,拉赫曼和人民联盟得到了东巴人民的支持。巴基斯坦国民议会的300个席位中,人民联盟获得160席,占总席位数的53.3%,根据宪法,应由拉赫曼组阁并出任总理。然而,人民联盟的胜利引起了中央政府的恐慌,一旦人民联盟上台执政,西巴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将受到挑战,这是主导政府的西巴旁遮普人所不能容忍的。 总统叶海亚·汗发布命令,推迟原定于1971年3月3日召开的国民议会,这一决定立即招致人民联盟的反对。拉赫曼及其支持者在东巴煽动孟加拉民族情绪,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表达不满。中央政府派出军队,镇压东巴运动。军警和示威者发生了严重冲突,并有人员伤亡,东巴局势开始恶化。在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谈判破裂之后,人民联盟通过一系列法令,宣布接管东巴的一切权力,并且不再向国库缴税。3月25日,叶海亚对东巴采取断然措施,逮捕了拉赫曼及100多名人民联盟领导人,同时宣布人民联盟为非法组织。巴基斯坦军队包围达卡,并且开始对孟加拉族人和印度教徒进行血腥屠杀。巴基斯坦国内陷入一片混乱。 (二)难民问题和印度的干涉 作为南亚的一对夙敌,自分治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领土、宗教、民族等问题产生的冲突接连不断。1947年和1965年,两国还曾大打出手,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双方都未取得对对方的压倒性优势,南亚次大陆还维持着印巴均势。但是,两国都没有放弃削弱对方、争夺地区主导权的努力,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说:“巴基斯坦是一个带有神权性质的中世纪国家,它不应该被建立,如果英国人不支持真纳这种愚蠢的思想,巴基斯坦就不会建立。总有一天,两国合并将不可避免地到来”。[2]东巴危机,给了印度一个机会。 东巴问题一经产生,印度方面就高度敏感。拉赫曼被捕后,有印度官员即公开表示:“不允许我们把东巴局势看作仅仅是东巴的内政”,在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领导下,议会审议通过了《保证印度人民支持东孟加拉的自由战斗提案》。很快,在印度的直接支持下,流亡的人民联盟成员在加尔各答(印度东部港城)成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 难民问题,是印度直接干涉东巴事务的借口。巴基斯坦残酷镇压东巴自治运动的行为,引发了东巴民众的恐慌,许多人离乡背井,踏上逃亡之路。近在咫尺的印度,是难民们的首选。到1971年11月,印度方面称来自巴基斯坦的难民已达1000万。大量难民的涌入,给印度社会带来了严重冲击。据估计,每天在难民的饮食、临时住处和基本医疗上的花费就达500万到600万美元。英迪拉·甘地针对难民问题发表谈话称:“这已成为我们的内政问题,也成为一个重大的人道问题,一个良心问题和保护人们生命和权利的问题”。[3]1971年夏、秋,印度外长斯瓦兰·辛格和总理英迪拉·甘地展开系列外交,分别访问英、美、苏等国,出访期间,印度领导人大力展开外交游说,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印度在难民问题上的立场。与此同时,印度在军事上加紧准备,一方面派遣印度武装人员向东巴渗透,参与训练东巴武装力量,发动对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游击战;另一方面,印军进入战备状態,总理英迪拉命令印度国防部制定了对巴作战方案。随着印巴对抗的不断升级,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二、大国立场和集团对抗 (一)美、苏、中对待危机的态度 南亚因其重要的位置,为世界关注和重视。1971年危机爆发后,在此地有着重要战略利益的美苏两国和紧邻冲突发生地的中国,自然不能局外超然。 1970年代的美国,国内经济不振,又深陷越战泥淖,在冷战中处于守势。因此避免冲突的扩大,尤其是避免爆发大规模战争、“避免给自己的议事日程增加麻烦”,是美国的第一反应。3月26日,即巴军武装镇压人民联盟的第二天,由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四方代表组成的‘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会议上,基辛格说到:“总统(尼克松)不希望采取任何行动,不愿处在这样一种地位,使别人可以指责他曾鼓励巴基斯坦分裂,他不赞成一种很积极的政策”。[4]作为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国并不反对东巴自治,但是并不同意印度借东巴问题干涉巴国内政,乃至颠覆西巴政权。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战争,美国对印巴双方都采取了限制措施:四月中旬,美国国务院宣布对巴基斯坦实行武器禁运。4月16日,基辛格对印度驻美大使杰哈说,美国估计印度将进攻巴基斯坦,美国不愿意见到这种局面,现在最要紧的是结束巴基斯坦内部的军事冲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问题。危机的前期和中期,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防止事态扩大是美国的主要立场。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前苏联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强硬的姿态,此时在冷战中处于攻势。苏印关系一直处在亲密的状态,特别是中苏交恶、中印边境冲突之后,在共同反华的背景下,两国进一步接近。1971年8月9日《苏印和平友好互助条约》签订。条约中有这样的内容:“签约双方保证不参加矛头针对另一方的任何军事同盟;避免对另一方的任何侵略,防止利用它的领土从事可能给另一方造成军事损害的任何行动;不向同另一方发生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援助;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或受到进攻威胁时,应立即共同协商,以消除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保证两国的和平安全。”[5]这个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实际上打消了印度对于中国可能的军事干涉的顾虑,让它可以放开手脚对付巴基斯坦。苏联在危机发展的过程中,明确的支持印度。 1962年边境战争后,中印关系跌至谷底,中巴关系则稳步发展。1971年4月10日,叶海亚·汗总统的外事秘书苏尔坦携其亲笔信来华,争取中国的支持。周恩来总理次日即复信叶海亚,对巴基斯坦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表达了明确的支持态度:“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致坚定的支持巴基斯坦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正义斗争”。[6]同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谴责印度政府公开干涉巴基斯坦内政。 域外大国依据各自国家利益和战略,选定了不同立场,在印巴双方剑拔弩张之时,大国集团也选边站队,进行着激烈的博弈。 (二)大国角逐 在南亚危机中布局的,仍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在危机初期采取的是确保西巴,避免危机扩大的立场,并无直接卷入的意向。但是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深化,美国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进而与明确支持印度的苏联展开争夺。 1971年7月1日,基辛格开始了系列出访(北京为其访问的重要一站)。在启程之前,他得到情报部门的消息:苏联在收到印度的正式请求后,正在为以印度为基地的东巴游击队提供支持,并且承诺在共产党中国对印施压时,为其提供安全保护。[7]果然,印苏在8月9日签订了《和平友好互助条约》,基辛格认为,苏印条约扫除了印度发动对巴战争的障碍,使印度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苏制武器援助,并且在对抗中国干涉时有强大的后盾。苏联人则创造了这样一个战略机会:证明中国在对外事务中的无能;中美接近的无效和美国的不可靠。苏联人的举动,在南亚可能会造成美国的重要盟友——巴基斯坦的颠覆,形成印度独大的局面,在国际上可能打乱中美接近共同反苏的计划,使美国陷入被动。12月3日,巴基斯坦炸毁印度机场,并且炮击印巴边界的多个目标,印方立即发动反击。美国一切制止战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不得不采取明确立场,支持巴基斯坦,对抗印苏。 12月4日,尼克松同意叶海亚·汗的请求,指示基辛格协商伊朗、约旦两国,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支援。美国还将印巴冲突提交安理会,并且在1971年的12月4号取得了12对2的投票,但是,因为两张反对票中的一张来自苏联,所以谴责印度入侵的尝试失败了。12月5日,基辛格会晤苏联外交代表沃龙佐夫,他开门见山地说到:“总统无法理解,苏联为什么在怂恿印度侵略巴基斯坦的情况下,仍相信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得到改善”。沃龙佐夫淡淡地回应到:“事情在一周内就会结束了”,基辛格立即反唇相讥“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这次冲突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会见的气氛一度很是紧张。12月6日,尼克松致信勃列日涅夫,信中提议苏联向印度施压,促其立即结束战争,从巴基斯坦撤军,并暗示美苏关系将受到此事影响:“我们两国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分水岭”。与此同时,以联合国为战场的斗争还在继续,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104对11的绝对多数,做出了停火、印巴同时撤军、创造难民返回的必要条件的决议。印度政府在苏联的支持下,态度依旧强硬,表示其“不会受决议的影响”。[8]面对巴基斯坦军队节节败退的不利局面,尼克松总统打算采取与印度断交、派遣航母编队前往孟加拉湾、推迟有关中东问题的谈判,给以色列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取消与苏联的食盐谈判等手段,向苏印施压。在更大的风波即将掀起之时,战争却突然结束了。 三、战争的结束和影响 1971年12月16日,达卡守军向印军投降,印度随即宣布停火,历时13天的战争结束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对域内和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印巴力量的消长 1972年1月10日,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成立的孟加拉国迅速向印度靠拢,两国签订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印度人民共和国友好、合作与和平的条约》。条约规定:两国要加强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对涉及两国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两国政府要保持密切沟通;两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付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成立打破了1947年以来的南亞次大陆印巴平衡的局面。东巴的独立建国,使巴基斯坦失去了60%的人口,50%的外汇储备和20%的税收,对印度东西夹击的地理优势也荡然无存。巴军在战争中遭到重创,9万人阵亡或被俘[9]。 印度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1971年12月6日,甘地夫人对其内阁成员阐述了她的战争目的:A:迅速解放孟加拉;B:更大程度上是出于策略考量而非领土渴求,占领克什米尔南部地区;C:摧毁巴军的进攻力量,使其永远不再对印度构成威胁。就战争的结果看,除了摧毁巴军进攻力量这一条,甘地夫人的战争目的基本上全部实现。通过这场战争,印度成功地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其在领土、人口、资源等方面愈加弱于己方。此战之后,印度成了南亚无可争辩的大国,国际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但是,巴基斯坦并未被印度完全压制。战争失败后,西巴痛定思痛,更加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并且开始大力研发核武器,进而引发了印巴之间的核竞赛。1998年,印巴相继成功进行核爆,成为有核国家。1971年战争之后,印巴关系跌宕起伏,几次出现剑拔弩张的严重局面,但是始终没有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二)中美两国的接近 南亚危机的演进,背后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印巴冲突的激化和解决,也使得冷战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其中重要的一个表现即是中美接近,共同反对苏联。 中美关系缓和,并非自南亚危机始,但是危机的产生毫无疑问地加速了这一进程。因为尼克松和基辛格威慑印度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请求中国干涉。在印巴激战正酣的1971年12月10日下午,基辛格飞赴纽约与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会面。会谈中,基辛格直截了当地承认他寻求“中国的军事支持”以抵御印度。实际的请求是使用非常严格的外交辞令做出的:“总统希望您清楚”基辛格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权决定在目前情况下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但是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意识到当前印度次大陆的局势对自身安全构成了威胁,并且决定采取措施消除这种威胁,美国将会阻止任何妨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动的企图”[10]。鉴于中美之间长达二十年的对抗,美国领导人做出的这一宣言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原本相互瞄准的两个国家开始寻求发展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美国甚至还对华做出了某种安全承诺。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实现了历史性的对华访问。在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时,尼克松讲到:“在12月份,当次大陆的局势变得非常敏感的时候,我曾慎重地警告苏联不要对中国发动打击。当然,单纯一个警告并不具有效力,除非受到警告者相信你具有实施警告行动的意愿。”“就苏联而言,我们可以保证:美国将反对苏联任何针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我们做出这样的保证是因为这样的政策符合我们的利益,当然也符合确保和平——即世界和平的利益”。美国提议中美两国开展防务方面的合作,为表示诚意,在2月23日的会谈中,基辛格向与会的叶剑英元帅提供了一份关于苏联在中苏边境驻军情况及最新军事动向的绝密文件,按基辛格的话讲,这份文件的密级之高,美国情报界的任何高官都不曾知晓[11]。此时中苏关系正处在历史上的最低点,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并且扬言要对中国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中苏两国的对抗有白热化之势。冷战之中处于守势的美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改善对华关系,改变了冷战的局面。可以说,南亚危机是中美一次成功的外交互动,在危机中,中美两方都采取了反对苏印,支持巴基斯坦的立场,两国的决策层也就南亚局势交换意见,阐述关切。南亚危机给两国高层增进了解和互信提供了机会。 四、结语 梳理1971年南亚危机的经过之后,可以得出如下三个结论: 第一,印度干涉巴基斯坦内政,使南亚危机扩大化。东巴和西巴之间的争夺,是巴基斯坦内部问题,应由巴基斯坦人自己来解决。印度人出人出枪赞助东巴分裂势力,后来又直接派遣部队进入东巴,势必造成巴基斯坦的强烈不满,使原本是巴基斯坦國内的一场政治动乱演化为印巴两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并且使域外大国卷入,造成了影响深远的国际政治风波。也应看到,巴基斯坦残酷镇压国内运动的行为,引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东巴难民涌入印度,给印度的干涉提供了口实。 第二,南亚危机是美苏“全面冷战,局部热战”在南亚的具体表现。危机的产生、经过和结束,无一不带有大国的烙印。苏联明确支持印度,不仅提供军事援助,还在外交上给印度站脚助威,抵住美国压力,并且通过《和平友好互助条约》看住中国,在联合国的投票中,苏联积极行使其“一票否决权”,帮助印度实现其战略意图,可谓不遗余力;美国偏袒其盟友巴基斯坦,屡次对印度发出警告并且削减或取消对印援助项目,在战争期间派遣“企业”号航母前往孟加拉湾向印度施压,还与支持印度的苏联进行交涉。美国的努力,对西巴政权的保全,减少巴基斯坦的损失大有裨益。此时“苏攻美守”的冷战态势也在这次危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苏联一直坚挺印度,运输武器装备在先,签署互助条约在后,美国则受其“战略收缩”策略的影响,危机初期和中期并未坚挺巴基斯坦,而是对冲突双方都加以限制,以“避战”为主要诉求,战争打响后,由于国会的掣肘,尼克松和基辛格“明确支持巴基斯坦”的态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美国对于巴基斯坦的援助相较苏联对印度来讲,表现出物质上的不足和时间上的滞后。战争以印度的完胜和巴基斯坦的遭受肢解而告结束,这是此时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上风位置的标志。 第三,南亚局势的演变促进了世界局势的演变。印度的胜利使得中国业已十分严峻的安全形势继续恶化,苏联和印度在北、西、南三个方向对中国完成了战略包围。1972年访华的尼克松在分析中国周边局势时表示:“印度本身对中国不是威胁,但一个由苏联支持的印度对中国却是一个即时的威胁。假如印度的北部邻居苏联支持印度,中国旨在对付印度的军事行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加之美国此时迫切希望改变在冷战中的不利地位,两国在共同反苏的主题下走到一起,接受了对方投来的橄榄枝。中美的接近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是中美两国依据各自国家利益做出的关键抉择,对此后冷战的发展乃至终结产生了深远影响。南亚危机不仅使开始缓和的中美关系经受住考验,也促使这种接近向更深层次发展。 1971年的南亚危机,提供了一个窥探其时世界风云的孔道,同时提醒我们,在研究区域热点问题时,具备大局意识和全球观念,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十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2]William J.Barnds.India,Pakistan and the Great Powers[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2. [3](印)克里尚·巴蒂亚.印度女杰——英迪拉·甘地传[M].吴可仁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4](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M].陈瑶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5]周广健等.南亚风云——印巴三次战争始末[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6]李达南.周恩来与1971年印巴战争[J].党史天地,2001(2). [7]J.N.Dixit.India and Pakistan in war and peace[M].London:Routledge,2002. [8]Geoffrey Warner.Nixon,Kissinger and the breakup of Pakistan,1971[J].International Affairs,2005(5). [9]Surjit Mansingh India's Search for Power:Indira Gander's Foreign Policy 1966-1982[M].NewDelhi:Sage Publicaitons,1984. [10]Dennis Kux.The United States and Pakistan 1947-2000:Disenchanted Allies[M].Washington: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2001. [11](美)羅伯特·阿特.美国大战略[M].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帅(1993—),男,汉族,河北涿州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英联邦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董惠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