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囊结石患者的治疗作用研究 |
范文 | 景化忠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2例胆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A组与B组,A组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B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总有效率94.1%较A组的80.4%高(P<0.05),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均较A组优(P<0.05),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8%较A组的23.5%低(P<0.05);两组术后血清白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术前相比均升高(P<0.05),但B组术后上述指标均较A组低(P<0.05)。结论:对胆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其疗效优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除能有效清除结石外,还能明显优化手术相关指标,显著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手术指标;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志码:A 胆结石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胆道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可给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产生不小的影响。且患者胆囊黏膜长期遭受刺激,可引起慢性炎症甚至诱发癌变。因此,需尽快对胆结石开展治疗,以免病情加重或恶化而危及患者健康。手术是此病治疗的主要方法,既往多采取的术式是传统开腹手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前者对人体创伤大,术后出现感染等不良情况的风险高,且术后恢复慢。而后者由前者改进而来,虽然具有切口小的优势,但存在术中视野欠佳等缺陷。近年来,腹腔镜手术逐渐引入到胆结石治疗中。因其具有切口小、术中视野清晰、患者术后恢复迅速等优势而受到临床青睐。本研究选取102例胆结石患者,分别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接收的102例胆结石患者,(1)纳入标准:①经CT、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胆结石;②不存在手术禁忌症;③年龄不超过80岁;④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2)排除标准:①合并胆管梗阻、胆囊炎等疾病;②脏器功能受到损害;③罹患癌症;④有腹部手术史;⑤丧失行为能力、有精神疾患。纳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等两组,每组各51例。A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25~76(50.39±6.25)岁;病程1~7(4.27±1.31)年;单发32例,多发19例。B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25~77(51.03±6.43)岁;病程2~7(4.61±1.57)年;单发29例,多发22例。对两组基线资料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实施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方法:患者于平卧位下开展手术,全麻后在其右肋缘下开-5cm切口,剥离腹壁各层进入腹腔后,对胆囊管、胆囊动脉进行分离并做结扎悬吊处理,将胆囊提起至胆囊管位置,之后顺行结扎胆囊管,再逆行剥离切除胆囊。电凝止血后置入引流管引流,最后闭合切口。 B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平卧位下开展。行气管插管后全麻,于肚脐下侧开-1cm切口,經此切口插入套管针,充入CO2建立气腹,气压维持在12mmHg左右。后插入腹腔镜,对胆囊大小、形态及其和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进行探查,再做3个穿刺孔,将辅助器械插入;先切断胆囊动脉并做结扎处理,用胆囊管引出胆总管并夹闭近端。然后对胆囊做顺或逆行切除,取出胆囊,关闭气腹,依次退出操作器械。电凝止血后放置引流管,最后闭合切口。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对两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进行记录。(2)取两组手术前后空腹静脉血5mL,经离心处理后分离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试剂盒购自武汉巴菲尔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3)统计两组术后切口感染、胆漏、黄疸等并发症发生率。(4)对两组疗效进行判定。显效:病症完全消失,胆结石被完全清除;有效:病症显著改善,有少量结石残留;无效:病症未见改善,仍有大量结石存在。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描述,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描述,以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临床疗效 B组总有效率94.1%高于A组的80.4%(P<0.05),详见表1所列。 2.2比较手术相关指标 B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少于A组(P<0.05),其切口长度小于A组(P<0.05),详见表2所列。 2.3比较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两组术前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升高(P<0.05),但B组上述指标均低于A组(P<0.05),详见表3所列。 2.4比较术后并发症 B组出现切口感染2例,胆漏1例,黄疸1例,并发症发生4例,发生率为7.8%;A组出现切口感染4例,胆漏3例,黄疸3例,胆管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12例,发生率为23.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X2=4.744,P=0.029)。 3讨论 胆结石为普外科高发病,其发病诱因包括体型肥胖、缺乏运动、遗传等。胆结石形成早期多无症状表现,当结石体积增大时可出现右上腹不适症状。而患者病情持续进展,极易出现胆囊炎、胆囊出血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发生胆囊癌。因此,及早对胆结石开展有效治疗对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意义重大。 目前,临床倾向于采取手术方法治疗胆结石。传统开腹手术虽能够充分去除病灶,但其存在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诸多缺陷。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术式逐渐取代传统开腹手术被应用于此病治疗中。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常用的两种微创术式,前者是传统开腹手术的微刨化改造,因其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手术切口缩小5~8cm,故能减轻对患者的剑伤及痛苦,张宏哲等研究表明,此术式所做切口较小,可影响术野暴露,且会给手术操作带来不便,有可能导致病灶切除不彻底。而后者能够克服前者的缺陷,这是因此术式具有以下优势:(1)术中借助腹腔镜可开阔术野,有助于医师更充分地了解腹腔内情况,且便于医师开展手术操作;(2)会对血管做更加精细化处理,可避免术中损伤胆囊附近血管,有助于降低手术失血量;(3)此术式操作环境较为封闭,能减低感染的发生;(4)在腹腔镜直视下顺或逆行切除胆囊,病变切除更为彻底,且可最大程度降低对机体的创伤,从而利于术后恢复。本研究观察了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结果显示,B组总有效率94.1%与A组的80.4%相比较高,其手术相关指标与A组相比均较优,术后并发症7.8%与A组的23.5%相比较低。提示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更为显著,不仅能充分清除病灶,同时可有效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明显减低术后并发症。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上调,但B组上述指标与A组相比均较低。分析其原因是手术中的各项侵入性操作可刺激机体血清炎症因子大量释放。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机体的创伤刺激小,故能有效减少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治疗中应用,其疗效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相比更高,且能够改善围术期指标,降低患者术后炎症程度,缩短身体康复进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