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法国女性主义作家伊丽莎白·巴丹特的性别相似论 |
范文 | 张诗卉 摘要:本文围绕伊丽莎白·巴丹特(Elisabeth Badinter)的主要理论——“两性相似”展开,首先介绍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接着分析其理论依据,最后将以此为基础给出对两性相似理论的大致评价。 关键词:女性主义;两性相似;两性互补;阳刚气质;阴柔气质 中图分类号:I561.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8-0040-02 0引言 人类社会存在男女分工现象,两性互补模式是人类社会的常态。然而两性互补是一种不平衡的模式,且女性总是处于弱势一端。女性主义者猛烈抨击该模式,她们的努力为两性相似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通过仔细研究男女行为与思想两方面的变化,伊丽莎白·巴丹特得出了两性相似理论,认为该模式已经存在,并将代替之前两性互补的模式。这种变化是双向的,具体体现为男性的“女性化”和女性的“男性化”,其理论依据是:(1)两性人的研究表明,在男女性格建立过程中,文化作用远重于生物决定论,因此男女性格差异纯属文化因素造成;(2)精神分析学研究发现,人类诞生之时就兼具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可以说人是双性的。 20世纪见证了西方女权运动的盛行。其中法国是妇女解放事业的先驱国家之一,众多的女性主义者为消除不平等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我们只需引用西蒙妮·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名字就足以相信法国无与伦比的贡献。当时,许多妇女高呼着波伏娃的名言:“一个女人不是天生是女人,而是变成一个女人”,她们与所谓的强壮性、父权制和各种压迫作斗争。 在法国众多的女性主义者中,伊丽莎白·巴丹特无疑是特别的一位,她的理论是对主流女性主义理论的创新。 伊丽莎白·巴丹特(Elisabeth Badinter)代表了当代女性主义的潮流,该潮流倡导了两性相似的模式,这一理论是她在著作《一个是另一个》中精确提出的。该模式为男女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身份开辟了新的视角。 1 什么是两性相似模式 自19世纪末以来,女权运动不断发展,平等主义者的要求也成倍增加。现在性别歧视被视为等同于犯罪。此外,政治正急于在所有领域消除性别歧视。禁止对求职者施加歧视性条件。必须从儿童教科书中消除对性别的陈规定型观念:例如,父亲读书,妈妈缝制[1]。 这种政治尝试,在避免性别歧视的同时,逐渐暗示了混合角色,从而导致了将性别拉近的步伐:男人和女人越来越相似。伊丽莎白·巴丹特(Elisabeth Badinter)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注意到了性别的这种“相似之处”。它依靠精神分析学家的学说和精神病学来证明这种“相似性”的有效性。她希望性别的“相似”模式将替代互补的模式,后者由于其性别歧视的含义而成为过时的理论。 1.1女性的男性化 一方面,妇女不再局限于母亲。正如西蒙妮·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所说,“妇女的解放始于子宫”[2]。现代妇女赢得了避孕和堕胎的权利,“生产”婴儿及抚养婴儿不再是妇女的当务之急。他们有权拒绝或将此事件推迟到以后。 女性脱离了生育,开始进攻曾经只属于男性的领域:公司、政府部门等。简而言之,她们的工作方式与男性相同。她们中的一些人,尤其是离婚妇女,独立地没有任何困难地承担了家庭保护和养育的职责。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许多人的收入要比男人高。她们摆脱了经济问题,有能力满足自己和孩子的需求。简而言之,今天的女人在职业领域和家庭生活中都以男人的身份出现。 另一方面,伊丽莎白·巴丹特(Elisabeth Badinter)指出了女性的黑暗面,揭开了女性善良的神秘面纱,强调女性参与战争或其他暴力行为。 1.2男性的女性化 当妇女进入曾经专属男人的领域时,男人们也在进入传统女性领域,即母亲。伊丽莎白·巴丹特(Elisabeth Badinter)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科学家发现,面对生育,不仅怀孕的母亲会经历幻想和天堂般的快樂,父亲也会如此。新父亲的情感之旅与未来母亲的情感之旅相似。女性的感情很容易理解,因为她们与胎儿保持着“身体对身体”的联系。缺乏这种天生特权的父亲们发现了与婴儿接触的其他方式:与他交谈(胎儿能从第八个月开始听到外界的声音),观察他(超声),听到他的心跳……从这个角度讲,男人也可以“怀孕”。 2 两性相似模式的基础 伊丽莎白·巴丹特(Elisabeth Badinter)在《一个是另一个》的序言中公开宣称了自己的立场,此外,她还对双性恋者进行研究(双性恋是那些外生殖器模棱两可的人。很难将它们定义为男性还是女性)来支持她的推理[3]。 两名美国精神科医生研究了76名双性恋儿童,得出结论“躯体性和心理性之间可能缺乏平行性”。 该研究以两个双性恋女孩为例。从基因上讲,两个人都是女性,但是由于其性形态的模棱两可,一个人被父母指定为男孩,或者更希望将其指定为男孩,而另一个人则正确地被指定为女孩。当他们达到5岁时,第一个知道她是男孩,而第二个知道她是女孩。 伊丽莎白·巴丹特(Elisabeth Badinter)从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父母对孩子性别的凝视和信念对他们的性认同发展绝对具有决定性作用”。 简而言之,这种经验向我们表明,生物学并不能决定人类的未来特征。性二元论不是由我们不同的形态来解释的,而是由我们的差异主义文化来解释的,这种文化倾向于在男女性别上施加身份:男性和女性。 如果性别特别指的是生物因素,那么作为区分人类现代标准的性别就偏向心理方面。例如,知道一个人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同一个人的性别差异是由于他或她出生后接受的文化所致。 本质主义者坚持认为不变的是人性的存在,而另一方面,文化主义者捍卫身份的可塑性:男人不一定是刚强有力的,女人不一定是温柔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而变化。最重要的是,可以使用文化来区分或使两个性别更加接近。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创建了一个两极的世界:雄性的男人和雌性的女人。在另一个方面,我们创建了一个连续的身份: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男性气质和一定的女性气质,而两者的比例各不相同。 两性相似模式在理論界引起了争论,当今主流女性主义流派更是与两性相似理论背道而驰;该模式还遭遇外部的重重困难,尤其是经济危机,后者严重影响女性独立[4]。 3 结论 综合评价两性相似模式,笔者认为它可以替代两性互补模式,也是获取两性平等的务实方法。然而考虑到父权制和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残余影响,笔者认为该模式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以互补模式为主导的人类历史涉及男女角色的区分。这种模式是不对称的,因为女性承担着比男性更艰辛和回报少的工作。这种模式是不公平的,因为妇女被剥夺了与男性相同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这种模式是性别歧视的,因为父权制利用它来进一步支配女性。 女权主义者在揭露互补模式的缺陷的同时,引发了一场赋予妇女权力的戏剧性运动。他们的斗争富有成果,并导致对性别歧视行为和思想的谴责。从此以后,世界开始采用平等政治,并在各个社会层面看到混合角色。 现如今,互补模式让位于性别相似模式。这是基于男女行为和心态的转变。这是双向的转变:男人被女性化,女人被男性化。 文化在建立人类身份的过程中的重要性解释了这种转变。男女的身份不是由生物学决定的;它是由人类出生后所接受的文化建立的。 过去,文化倾向于通过在男子气概的男性和女性气质的女性来区分两种性别。人们要求每种性别专门发展一种个性,而排斥另一种。心理分析家学说表明,人类是双性恋,也就是说,是雌雄同体的。 因此,伊丽莎白·巴丹特(Elisabeth Badinter)提倡两性相似的模式,并认识到两性共同的双性恋。 有些人批评它,有些人担心它的范围,而另一些人拒绝这种模式以保持女性气质。此外,当今的女权主义者的理论是与性别相似模式背道而驰的:男性的有罪论和女性的受害论趋向于使两种性别处于敌对状态。 虽然现在两性相似模式并未得到女性主义主流的认可,但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优点,并且希望它将取代含有性别歧视的互补模式。两性相似模式本身就是在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斗争中以一种现实和积极的方式对待女性。 参考文献 [1]BADINTER Elisabeth.L'Un est l'Autre[M].Paris:Odile Jacob,1986. [2]BADINTER Elisabeth.XY de l'identité masculine[M].Paris:Odile Jacob,1992. [3]OCKRENT Christine.Le livre noir de la condition des femmes[M].Paris:XO Editions,2006. [4]JASPARD Maryse.Les violences contre les femmes[M].Paris:Editions la Découverte,2005. (责编:王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