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关系
范文

    谢凯

    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指向,它不仅蕴含着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归属与质量规约,也反映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必然与价值意蕴。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蕴的逻辑架构,厘清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有机关联,对促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

    [关键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内在联系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①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即将圆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入新的历史奋斗阶段之际,深刻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要旨,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蕴的逻辑关联,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在于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②在近百年的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新境界,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结论,而且创造性地拓新了世界上其他民族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作出了积极贡 献。

    1. 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渐地迎来了由过去民族、地域的历史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和发展,并由此造就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世界历史性的力量,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截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欧美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成了现代化的弄潮者,并将现代化与其社会制度相捆绑,企图为现代化贴上“资本主义化”或“西方化”的标签,从而形成“资本主义化”或“西方化”就是现代化的逻辑必然。但是,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近代中国没有也不可能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走向现代化。近代西方列强虽以资本主义的逻辑将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加快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其根本目的就如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③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势,中国近代一些进步志士和社会力量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打通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未能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在俄国取得胜利的消息,给那些苦苦求索救国之道的中国先进分子们以新的希望,正如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④由此,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和实践,最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根本前提和重要基础。1956年,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 ⑤并在随后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进一步强调我国搞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的现代化。在此后的长期摸索实践中,党和人民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对国家现代化根本性质的总括定,在艰辛探索和无私奉献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掘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更加强调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有机统一性。邓小平指出:“只有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才能更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⑥并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 保证重点” ⑦,“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 ⑧因此,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内在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不仅使党和人民对“为谁建设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有了更加精确的认识,而且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赓续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拓宽了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⑨而是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现实的奋斗实践中创造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版。

    2. 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总图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邓小平有一个极为深刻、经典的论断。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⑩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高度的科学括定。它一方面阐发了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最为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述及了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的两条路径,一是从生产力维度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从生产关系维度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总结,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使党和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而且为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一方面生动地展示了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历史运动过程,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党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跃迁到新时代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折射出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它深刻地描绘出了一幅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支撑内核的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幸福憧憬,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性。

    二、全面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

    1. 全面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协调、高质的应然状态要求全面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全面阐述,不仅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 [11]。这一历史思想,也体现了党在中华民族复兴即将进入新的奋斗阶段时,再次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的历史确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战略部署,到二〇三五年,我们不仅要实现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综合实力的大幅跃升,实现政治、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长足发展,同时还必须进一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必须实质性地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安全感。要实现这些带有全方位、多领域和深层次特点的历史奋斗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推进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然国情要求全面建设。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顺利实现,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最现实的国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旧存在,重点领域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关键科学技术创新形势催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绿色发展还需久久为功等。这些相互叠加交织的现实问题构成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实依据。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面建设的目的和归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地描绘了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蓝图,其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均内在地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实践之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政治的健康发展可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进步提供可靠的组织、路线和法律保障。文化的繁荣可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智力支持。社会事业的进步可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和谐基础和保障。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可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载体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日臻完善和治理能力的不断增强可为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高效的治理效能支持。由此,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要素构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机体及其内部科学有序的运转,不仅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生动实践的逻辑图谱和目的确证,也充分地证明了离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任何一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標将难以达 成。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二者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气象。

    1.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矛盾的解决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矛盾和问题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也就不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理念、道路等都经历了深刻的调整和变革,与之对应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也不断取得了新成果和新实效。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展就是硬道理” [12]的著名论断,这不仅体现了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决心,也反映出新时期党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使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迫切期待。进入二十一世纪,党中央根据新的时代发展任务和要求,特别是在深入分析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正如胡锦涛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13]从而赋予了“发展就是硬道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际,在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4]的科学判断,强调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从强调“有没有”转向重视“好不好”、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这也使得高质量发展成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坚持的硬道理和新主题。

    2.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原则要求以及价值遵循作出的深刻调整,是新发展理念的聚合表达,它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1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最新、最现实的发展实情作出的科学研判。从国内来看,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环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准备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帮助中华民族实现了几千年来的小康夙愿,人们的生活水准得到了切实提升。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全面、更加热切的幸福向往,而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幸福企盼,又与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存在着日益突出的矛盾,并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因此,要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愿望,就必须将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由过去以解决“有没有”供需矛盾切换到当前以解决“好不好”供需矛盾方面上来,将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毫不动摇地将高质量发展主题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当中,切实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性和高质性。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大局正经历着百年来的深刻调整,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国际情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强,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多重暗流、逆流,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因此,要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化解好外部变乱交织的发展环境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要牢牢立足“两个大局” [16]这个基本点,保持战略定力,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世界格局演变新趋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新征途上,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形成新征途中的新的发展格局,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累更多的稳定因素,创造出更加稳定的外部环境。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社会过程,必须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伟大的社会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形式。只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才能真正地将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一方面,“全面的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的内容载体。在新中国七十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认识也日臻完善和成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着力点,在逐步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提出要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标准等内容作出了调整,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 [17]特色命题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逐梦民族复兴伟业中,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布局,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以及實现这一强国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因而,随着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这必将为新时代落实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内容载体,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据可靠、有途可寻。另一方面,“全面的推进”可以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果惠民的广泛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即将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这既为我们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我国高质量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8]是党在新世纪初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阶段,党继续向人民群众承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19]。因此,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我们不仅要以更高的质量标准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历史任务,还要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覆盖的人群、地域等问题。这是因为:只有实现了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目标,实现了覆盖我国不同地域、区域的现代化目标,才能确保在实现现代化中取得的高质量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获得更加强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金项目:教育部 2018 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编号:18JDSZK041

    注释:

    ①[14]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2、23、77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8 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⑥[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322页。

    ⑦⑧⑩ [12] [17]《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22、506、9、9、494页。

    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页。

    [13]《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28页。

    [15]杨伟民:《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18年第2期。

    [18]《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3页。

    [19]《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45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矫海霞) (责任编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