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范文

    冷键

    摘要: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众多变化,从多方面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唯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彰显时代特征,才能解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需要所提出的时代课题。本文从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处的时代特征着手,阐释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当把握的主要原则。

    关键词: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诸多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亦应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从而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解决时代课题。

    一、 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处的时代特征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1](P. 436)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只有真正置身于二十一世纪世界整体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彰显时代特征,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提出的政治课题,才能真正保证中国人民切实享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一)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动荡多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续效应的影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疲软乏力,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发达经济体难以继续充当“世界经济引擎”,而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增速远超发达国家。美国独霸全球的地位遭到强劲挑战,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这种力量对比上的显著变化,激化了国际固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矛盾,导致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动荡多变。

    但是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没有变,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在不断增强,诸多全球问题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维护和平,谋求发展”仍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基于国际格局的这种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我国一方面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动摇,运用政治智慧迎接挑战,化解由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引发的一系列周边海疆问题引起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努力使自身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努力锻造自身应对纷繁复杂国际局势变化的能力,“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经济全球化大潮势不可挡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从生产力的角度上来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的高级形态,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从生产关系角度上来讲,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全球化说到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2](P.94-104)

    因此,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必然带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从积极方面上来讲,经济全球化可以推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相当的物质保障;从消极方面上来说,作为经济文化交流、互动与冲突过程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独立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到全球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先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扩散到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的时间,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完善的制度体系,这势必对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极大的冲击,带给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理想、生活观念、价值评价等多个方面的模糊和干扰。

    (三)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力量与政治力量交融一体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曾经讲到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正如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尤其是是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当代国际格局展现的新特征已经初见端倪:一是高精尖技术已成为国际战略格局得以构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巨大杠杆;二是多极科技实体与多极政治力量相互对应,交融一体。[2](P.108-1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适应当今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潮流,才能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动力支持。

    二、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处于新的转折时期。世界是时代的世界,时代是世界的时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完善成熟,结出新的果实。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坚持以下七个原则:

    (一)坚持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国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该国民主政治的形式、内容和本质属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旦在整个问题上发生动摇,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背离了初衷,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保证。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本质要求。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把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始终不渝坚持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中国特色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全国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3](P.30-31)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任何一种民主都是具体的,只有把民主和具体的国情结合在一起,民主才能具有生命力。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目前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发展也不均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实施主体,但这个主体发育的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民主意识还有待加强,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尚需要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需要进一步拓展。此外,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残余和整个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和进程。[4](P.15-19)

    目前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政治理论先进但政治实践滞后,在民主政治的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缺乏制度规范和安排等问题。这就更在事实上要求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不会只是一个政治空谈,而是在现实中可操作的实践。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正处于向纵深破冰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聚集、多发,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长远角度上讲,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能够推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但如果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背离国情,脱离实际,步子不稳,盲目推进,急于求成,反而会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当前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会取得健康长效的成果。[5](P.24-25)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

    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国家的中心工作就是搞经济建设,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讲过“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既然经济工作是最大的“政治”,那么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要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什么变革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要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满足这些要求。[6](P.9-11)

    (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不断实现的理论创新相结合

    伟大的实践需要有伟大的理论来指导,在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搞民主政治建设这样伟大的民主实践,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科学而伟大的民主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政治理论,是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但这个理论同马克思的所有理论一样,都不是僵化的教条,是基本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这个理论的内在品质要求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的政治理论诞生于一百六十多年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只能概括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某些基本特征,并不能完整设计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政治形式。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仍具有指导意义,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后结出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容上就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这一理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指南。

    (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认真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理应包含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应当汲取、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中的一切有益成果。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虽然他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根本不同的。但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已经在实践中发展了数百年的历史,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理论和机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蕴含了很多全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成果。其中西方民众政治中的代议制度和竞争机制、选举制度和政治参与机制中的民主原则、西方分权制度和制衡监督机制的科学成分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批判的吸收借鉴。[7](P.47-49)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牢牢把握这些原则,才能将中国的民主政治镌刻上时代烙印,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实现健康发展。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掌握稳定的社会大局,我们的国家才会在动荡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循序渐进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只有坚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我们的国家才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只有坚持实践与理论创新的不断结合,坚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中的有益成果,我们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曹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辛向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 机统一[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

    [4]吴鹏.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三维度审视[J].探求, 2014,(1).

    [5]杨海蛟.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回 顾[J].学习与探索,2008,(6).

    [6]初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J].政治学研究,2008,(4).

    [7]王胜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D].南 京: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5.

    [责任编辑:褚永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