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范文

    王永平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是发展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还应强化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这既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高中数学教学发展的趋势.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在当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教育要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多方位地开阔学生的思维模式,拓宽其思维领域,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着重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必要性

    发散性思维又称为辐射性、求异性或扩散性思维.其本质是从多方向、多种角度来进行合理想象,进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对一个问题从多个方面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得到多种解答方案的思维方式.高中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发散性思维是数学学习与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思维形式,它不受固定的逻辑形式的限制,有鲜明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提出数学新思想、创立新理论的重要工具.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一)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高中数学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學生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思路与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逐步养成乐思、善思、勤思和敢思的思维品质.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诱发心理动因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从心理学来看,以学生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内容的心理动因,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还可以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准确找出能够引起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的点,设置相应的问题,利用他们“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注重发展学生想象和猜想能力

    想象力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进步.因此,先进教育思想中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猜想属于合情推理的范畴,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在数学学习中,猜想是发现解题思路的重要思维方式,而且还是发现新原理、新方法的起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必须要注重对想象和猜想能力的培养.

    (四)巧妙利用纠错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纠错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而学生出现的错误,能让他们有更深刻的印象和记忆,通过进行反思与引申,有利于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有些恒成立问题的例题看起来很相似,学生解答时往往会犯经验主义错误,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重新思考解题思路,加强学生思维变通性训练,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五)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利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做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既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又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总结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都十分重要.当然,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过程.高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他们将来成长为现代化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古伟萍.浅谈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B):209.

    [2]张蕾.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4(6):16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6: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