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来沪人员的生存状况 |
范文 | 李高原 摘要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来沪人员已经出现了常住化、家庭化和本地化等趋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其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众多的调查结果表明,职业的分化及其收入的差异成为影响来沪人员生存状况的一大原因。本文将从来沪人员的居住类型、住房配套设置以及收入等方面,对不同层次的来沪人员的生存状况加以比较和分析,以反映这一群体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来沪人员 不同层次 居住状况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85-01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大,加上近年来,流动人口又有很大的增长。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里,流动人口的居住情况到底如何? 本文对其居住环境进行论述,以便于今后研究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里,如何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提高这个群体的生活质量。普陀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边缘区,是来沪人员的主要集聚地区。本文涉及调查对象2550人,将来沪人员划分为白领、蓝领和农民工三个层次,对其居住生存状况进行探讨。 一、来沪人员的居住类型分析 (一)“租房”居住者占半数以上,“自购房”人员已经超过四分之一 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流动人口被排除在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之外,既没有获得福利分房的机会,也没有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权利,其住房的获取住房途径大体可以分为租房、购房、单位宿舍以及寄居等。调查结果显示,租房是大多数来沪人员的选择,占了大半的比例。其中“自租房”所占比例最多,为47.2%;住在“共租房”的占9.6%。其次,拥有“自购房”的比例也不在少数,达到25.6%。住在单位宿舍的也有一定比例,占12.1%。寄居在亲友与雇主家的比例相对较少,占3.8%。 居住形式的多样化表明来沪人员存在一定的职业分选和社会分层。本区来沪人员租房群体比例高,说明从整体而言来沪人员在居住上所具有的“临时性”特征仍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住房产权是市民永居城市的重要标志,本区来沪人员的住房拥有率较高,一方面说明在来沪人员构成中,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比例较以往有所下降,较高文化程度的外来移民数量呈日益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也说明原先从事低层次职业的来沪人员已经发生分化,职业性质日益多样化,因为居住稳定是职业稳定和收入稳步增长的结果。这一点可从以下不同层次来沪人员的居住类型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二)自租房成为各阶层来沪人员首选的住房类型,白领和蓝领拥有自购房的比例较高,农民工寄居他人家中者比重最高 按职业分层的统计结果表明,白领以居住在“自租房”和“自购房”为主;蓝领自租房占54.6%,拥有自购房的也达28.4%;农民工多选择住在“自租房”、单位宿舍和“共租房”。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自租房”的蓝领明显高于白领和农民工;而拥有“自购房”的比例,白领和蓝领明显高于农民工,这主要是由不同层次来沪人员的经济收入不同所决定的。 (三)“共租房”中居住的主要是蓝领和农民工 共租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租房形式,由于政府的整顿,农民工群租工棚和简屋的比例在不断减少,而本区几个街道不断向前推进的旧城改造和较为便捷的交通都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文化、职业层次较高的来沪人员共同租住商品房,因此蓝领、白领选择“共租房”的也占据不小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在共租房中,蓝领阶层所占的比例最高,占45.2%;其次是农民工,占36.0%;白领相应的比例为14.6%。共租分为合租和群租两种形式,部分来沪人员希望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倾向于租赁商品住宅,但由于商品住宅的租金较高,因此选择合租甚至群租成为部分来沪人员的居住形式。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白领和蓝领选择合租的数量较多,而农民工的共租形式多为群租。群租在对来沪人员带来人均租房支出减少、住房配套设置改善等实惠的同时,导致邻里矛盾、小区安全隐患等不利因素,目前群租已经成为商品住宅小区居民投诉率较高的一大问题。 二、来沪人员的住房配套设施分析 (一)不同层次来沪人员的住房配套设施条件较好 调查结果显示,普陀区来沪人员中,住房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的比例占61.2%,超过六成,厨房、卫生间和他人共用和没有厨房和卫生间的各占两成左右。 (二)白领和蓝领的住房配套设施明显优于农民工 分层分析的结果表明,白领和蓝领“家”中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的比例较高,分别占69.6%和69.0%;农民工相应的比例为40.7%,与前两大职业类型相差近20个百分点,农民工生活基础设施的匮乏不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不利于他们的居室保持整洁和拥有良好的卫生状况,甚至可能危害他们自身的健康。 三、建议与思考 居住方式可以反映社会阶层的分化,反之,来沪人员的居住类型构成也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结果。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尤其是农民工群体明显较差,他们在居住地、居住形式和居住质量方面都面临不少问题。因此,如何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提高流动人口的居住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适当提高流动人口收入 流动人口居住状况差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收入低,没有支付能力。目前,国家正在致力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流动人口收入偏低是公认的事实。应该合理确定并适当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 (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流动人口居住状况差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是城市的流动人口,是过客(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在城市居住和生活了很长时间),而不是城市的永久性正式成员。这样,即使他们有支付能力,很多人也只是“随遇而安”,而不会在居住方面更多地投入。为此,要加快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使一部分有条件有能力的流动人口尽早转变为城市市民,从而从根本上转变他们在居住方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流动人口的雇佣者应该成为承担改善他们居住条件和质量的责任主体,而政府相关部门则要主动地承担监督和管理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子珩.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人口学刊.2005(2). [2]布劳. 王春光,谢圣赞译.不平等和异质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黄怡.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隔离.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时玲.农民工和城市社会的关系分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 [5]赵丽峰,曹辉.流动人口的城市住宅调查.管理科学.2006(3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