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在危机中反思对经济政策的规范
范文

    徐海燕

    摘要我国当前的政策制定模式具有明显的“内输入”特点,这种由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综合与表达模式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忽视了公民对政策制定的参与作用。表现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就是忽视了经济主体的实际需求,错误判断问题的根源。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政策形成环境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改革传统的政策制定模式成为必然。

    关键词经济政策制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148-01

    2008年伊始,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金融危机,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承受力。当这场危机被定位为“六十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①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有什么显著的改变。虽然,中国被认为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相对最小的国家之一,但是这场危机正在上演,对于各国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加大。对于该问题,国我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做过精彩分析,笔者作为一个法律人,试从法律角度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全球金融系统正面临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危机。世界各国,在这场危机中面临的难题表面上相似,实则迥异,各国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自然不同。郎咸平教授对此做了十分精辟的分析。我国股市楼市泡沫的形成原因不是简单的流动性过剩,而是近几年来整个国家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由于投资环境恶化,企业家不投资,而把钱打入股市打入楼市,从而形成了第一笔资金——虚拟资金。这笔资金会同腐败等不法收入、国际热钱和老百姓的储蓄款等,共同导致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对此,郎咸平教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国经济就像得了肺炎一样,按中医的理论,治疗肺炎要用大凉,如果我们真用大凉很可能把这个病人治死掉,因为他体质是虚弱的,最好的方法先温补、固本,体质提上去之后最后才能用大凉来治疗肺炎。我们今天所有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金融政策本身,为什么解决不了泡沫的问题,通货膨胀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我前面讲的他在用大凉治疗肺炎。”②在这里,笔者对郎教授的思想不做过多介绍,本文也不便究问郎教授对我国经济状况的分析是否正确——因为经济学并非笔者的研究专业,其博大精深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有些许了解。在郎教授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作为一个法学人,笔者觉察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问题的分析

    在我国,经济政策是指各级政府部门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目的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所拟定。实施的意义在指导或影响经济发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定问题的行为准则的行动计划③。经济政策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公共政策,其制定呈现“内输入”的特点。所谓“内输入”是指“在社会没有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由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综合与表达,其特征表现为权力精英之间的政治折中,而不是多元决策下的社会互动”④。 这就会造成以下问题:

    (一)数据失实

    数据是由人统计的,只要是有人参与的过程,都由失实的可能。当然,这里有一个技术因素在里面,由于统计实践技术的限制,数据失实是客观存在的,这里我们不讨论这种客观因素导致的失实,因为,讨论它没有现实的意义,统计实践技术的进步不是我们能讨论出来的。这里笔者所指的是主观因素导致的数据失实。国家制定经济政策需要数据,数据是反应问题是否存在以及严重程度的关键。但是数据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绝大部分不可能由制定政策的部门亲历亲为的实地调查得到。然而地方政府所提供的数据真实性是不能完全保证的,这是因为,数据反映了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关的各项政绩数据通常是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指望所有的地方政府官员对重要数据会作出完全真实的表述。

    (二)现有方法无法发现新的问题

    国家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会按照一定的规定统计各种数据信息,但是,统计哪些信息以及如何统计都是基本固定的,尤其越是基层的信息收集工作就越是有章可循。这就导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型信息有可能被遗漏,从而导致已经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危机不能被即使发现。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国际热钱大量涌入。

    (三)决策层知识结构的限制

    “当代中国的决策者是共产党领导层的权力精英,而国家的重大决策权只局限于领袖及党的领导核心手中,社会力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极弱,因而中国的决策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精英决策,决策过程基本取决于权力精英的作用。特别是深受人格化权力结构的影响。”⑤精英的知识结构也是有一定的范围的,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政策决策权集中与少数精英必然会面对精英知识结构的有限和经济问题的无限之矛盾。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一,加大市场主体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提高民主程度,建立参与式政府。⑥市场主体是经济政策的受用者,更是经济问题的直接载体,只有让经济主体参与到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来,才能打破政策制定者的想当然,从而避免经济政策的失误。此外,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有利于经济主体对政策的的理解,从而政策的执行得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提升政策制定者和公民的素质。这一点并不是说现在的政策制定者素质不高,而是说,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政策制定者加强与政策的直接受用者的交流。对于公民来讲,要提高民主法治意识极其参与的技能。既然经济问题的信息是自下而上的传递,这一点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经济主体本身具有了参与经济政策制定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能够得意运用,社会中的经济问题才能被准确的自下而上的反应到决策层,二者,缺一不可。

    第三,经济政策评估。如果说以上两种建议是从源头上防止经济政策的失误的话,那么经济政策评估就是在经济政策颁行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检查,以查看某项政策的实施是否大到了其预期的目标以及效果如何。

    四、结语

    我国当前的政策制定模式具有明显的“内输入”特点,这种由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综合与表达模式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忽视了公民对政策制定的参与作用。表现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就是忽视了经济主体的实际需求,错误判断问题的根源。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我国的政策形成环境发生了变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改革传统的政策制定模式成为必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