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社区治理 |
范文 | 李齐全+姚晔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与纠纷解决中的问题,通过理论探析、调查总结、比较分析、对策研究等方面的探讨,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城市社区和当事人需求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关键词 多元化纠纷 解决机制 社区治理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课题“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区的构建”。 作者简介:李齐全,安徽建筑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姚晔,安徽建筑大学,研究方向: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097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2014-2020)》指出:新型城镇化,要积极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真正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的功能不断拓展,社区已成为城市社会建设、管理的基础环节,居民安居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社区居民的合理性要求与利益诉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引发诸多矛盾与纠纷,影响社区的和谐稳定。在社区快速发展阶段,针对社区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建立适应本地需要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当事人提供实现正义,获取救济的多种途径,合理利用司法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二、社区治理与纠纷解决中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对部分社区调查,城市社区纠纷主要发生在: 一是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纠纷,主要是物业管理服务不到位,收费不规范。 二是业主与业主之间的纠纷,主要是邻里关系矛盾。 三是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的纠纷,主要是房屋质量问题。 (一)社区纠纷一般采取的解决方式 (二)社区各种纠纷的主要特点 社区矛盾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和利益冲突化等特点。 1.主体多元化: 主体涉及业主、物业、开发商、政府职能部门等。比如,业主对物业收取车位租赁费管理费的纠纷,就涉及业主、物业、开发商、水电等公共能源部门、政府职能部门等,纠纷复杂化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2.类型多样化: 社区居住人员一般人数多,职业不同,思想观念有较大差异,社区纠纷类型多种多样,有物业纠纷、邻里纠纷、扰民纠纷、污染纠纷等类型繁多。另外,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有关个人隐私权、观景权、名誉权等纠纷也时有发生。 3.利益冲突化: 由于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转型,社会出现多种利益集团、多种权利主体、多种思想价值观念、多种价值评价体系并存。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使纠纷的协调難度加大,如果处理不当,纠纷逐步升级,极易激化。 三、美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的实践及启示 美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简称为ADR。 (一)特点 1.诉讼与非诉讼纠纷相结合: 美国法院将仲裁、调解等非诉讼方式与法院诉讼相结合,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在寻求司法救助之前,必须尝试ADR中的一种或多种解决方式,并把它作为提起诉讼的一个必要条件。 2.法院附设调解是美国司法ADR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仲裁协会(AAA)规定的标准仲裁模式中就包括调解-仲裁混合方式。AAA甚至用经济手段来刺激当事人使用调解。 (二)美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践对我国解纷机制的启示 1.进行单独立法,大力发展司法ADR。 2.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构建社会矛盾调节体系。 3.借助社会中介组织提供的各种专业服务。 4.纠纷解决方式的多样化;纠纷解决主体组成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人才的专业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规则化。 5.互利性。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利益双方体现出协商、互利解决纠纷的精神。 四、社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与解决之策 社区治理是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动。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管理主体由过去的单一化转变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决策过程由行政控制转为居民全程参与;管理结构由过去的垂直层级结构转为横向互动结构。社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应当树立社区多元共治理念,注重多元性、现实性、协调性和选择性。 (一)树立社区多元共治理念 社区矛盾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利益冲突化新特点,为了化解社区矛盾纠纷,需要多元共治的价值理念、多元化的行为模式以及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为当事人提供多种选择,扩大自治空间,克服法治局限,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在现代法治社会,纠纷解决不只是为权利义务,还有利益平衡问题。 (二)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不同的纠纷解决机构、方式或程序共同构成一种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按照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健全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体系提出的新要求,遵循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本土化、纠纷解决人才专业化的原则,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1.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 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法院附设调解的相关制度和做法,在我国建立审前调解制度,将调解作为法院内部解决社区民事纠纷的前置程序。社区纠纷因其性质、原因、对抗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不仅采取司法诉讼解决纠纷,同时建立协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以及各种行业性、民间性的调解、仲裁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完善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实现当事人的合理诉求,尽快化解社区矛盾和纠纷,达到社区和谐。 2.纠纷解决策略本土化: 要考虑到我国国情、社会特点、社会成员素质、法律文化、社会成本和运行的现实可能性等因素。 3.纠纷解决人才专业化: 推进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培养业务精良、品德高尚、乐于奉献的社区法律人才队伍。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需求,开展专业的社区服务。在实践中应发展不同的模式、程序、考虑不同资格的认可。邀请居住在社区,并具备一定法律业务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业主参与纠纷解决。对业主委员会成员进行教育与培训,学习行政法、社会心理学、仲裁法等课程和调解、谈判、人际交往等相关知识。 (三)提高治理社区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社区治理目的是为了保障业主权益、倡导社会公平,建立互助合作、互相关怀及妥善解决纠纷的和谐社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需要从政府、社会组织、业主三方面入手: 1.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运用到信息、通讯、互联网技术管理公共事務,传递公共服务信息,促进信息共享。建立政府与社区信息沟通平台,及时回应社区业主诉求和意见。强化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社会管理责任意识、社区问题观察能力、社区纠纷预测能力,使之能够积极应对各种社会问题。 2.多元互动、合作治理: 社区治理是多维度、纵横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在当今社区治理中,多元互动、合作治理,管理主体多元化,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等都应成为治理的主体。理顺治理主体关系,明确各主体职责,实现良性运作,共同为社区居民高效服务。 3.提升业主公民意识: 在社区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业主现代公民意识,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培养主动参与公共生活的主体意识,增强业主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出现利益冲突与突发事件, 能够协商自行解决。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社区要重建信任关系,发展邻里关系网络,要善于利用社区论坛、 QQ群、博客、微信、飞信等新媒体互动工具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任卓冉.美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州学刊.2013(12). [2]范愉,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于丽娜、聂成涛.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汤维建.群体性纠纷诉讼解决机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