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农业资本输出的深化 |
范文 | 摘 要 “一带一路”战略在坚持“道路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着我国与沿线国家原有的双多边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随着我国经济实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沿线众多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需要,“一带一路”战略更有效推动着我国的贸易模式由原先以商品输出为主向以资本输出等多种输出方式的转变,进而加深了我国的国际化程度。本文从农业的视角,浅析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资本的输出特征,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推进农业资本输出深化的可行性和相关政策举措。 关键词 农业资本 输出 农业合作 作者简介:林泽宇,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275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资本输出的现状 (一)“一带一路”沿线我国农业资本对外投资现状 近年来,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规模有所扩大,投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8826亿美元,其中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比约为1.1%;同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到1231亿美元,农业投资净额占比约为1.6%。从2004年至2014年的10年中,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了11倍;而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增长了7倍。截至2014年初,共有373家境内投资机构在境外投资设立了443家农业企业,其中央企投资额总计1.61亿美元,占4.1%。随着农业对外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额总计达71.79亿美元,占全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0.9%。 我国在扩大对外农业总投资规模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加快对这些区域的农业产业投资。2014年,我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农产品出口总额210.32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9.48%。同时,“一带一路”为我国农业投资机会和投资领域的扩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中亚五国中耕地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为例,小麦产量占到本国粮食总产量的80%,而每公顷小麦单产仅为1吨,为中国同种作物产量的1/5,产量提升空间巨大。据不完全测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种植业至少有5000亿元合作空间,养殖业有2000亿元合作空间,这为中国农业资本对外投资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一带一路”沿线我国农业境外产业合作现状 我国种植业和养殖业正经历着从产业链的初级阶段向高附加值和高“含金量”的环节延伸。2016年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农业产能国际合作论坛上,有学者提出:农业绝不是保守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共享的。这一理念也应证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境外合作路径的拓宽和方式的转变。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农业企业在进一步深化对海外种植业、畜牧业及海水养殖捕捞业等传统农业的发展外,开始着重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农业产能合作和新型环保产业园区的建设。新型农业科技资源共享互通网络和农业国际产业链开始构建。 在2014年确定并实施“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重点项目库工程后,截至2016年10月,我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建了25个农业基础示范中心,培育农业技术人才2万余人。通过一系列农业产业合作与示范项目,推动了我国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高产农业机械与沼气再循环、水产养殖与牲畜病虫害防疫等优势技术领域的合作。同年由农业部举办的在西安召开的G20农业部长会议上,“一带一路”倡议被写入了会议公报及联合国粮农三机构发布的联合声明。到目前为止,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了30个部级及司局级双边农业合作机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本境外产业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农业资本输出的主要特征 (一)农业对外投资规模有所扩大,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十三五”以来,尽管我国对外农业投资规模有所扩大,但从上文可知,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比及农业投资净额占比均较低,这意味着我国农业对外投资仍处于初始阶段。此外,一份来自《“一带一路”战略与深化农业国际合作》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农业企业境外投资规模达1000-5000万美元的占比19.6%,投资规模500-1000万美元的占比14.9%,而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下的占据了半数以上,达到了61%。这组数据说明了我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仍偏小。 “一帶一路”沿线的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农业产业链仍处于初级水平,现代化程度偏低。此外,这些地区厂房、产业园区的材料建筑成本也很高,部分地区还严重缺水,这些不足无疑加大了中国农业企业境外投资成本,限制了整体投资规模的扩大。因此,解决投资成本问题成为了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农业投资的当务之急。 (二)农业对外投资资金融通渠道不断拓展 在中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和实现产能合作的过程中,资金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到资金规模的约束,许多农业投资项目都是由央行提供贷款、国(央)企及少部分资金实力雄厚的民企来承接。许多小企业虽有先进技术和人才但因缺乏资金而丧失了对海外市场的投资机会。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资金融通渠道得以有效拓展。除了传统的由央行、中国农业进出口银行等机构提供的资金外,丝路基金、亚投行、中国-中欧合作基金等金融机构也开始助力中国农业资本的对外输出。其中,丝路基金已对光伏农业等项目进行了前期投资。对于有技术及产品优势的小企业,亦可从这些机构贷到资金,从而缓解了我国农业海外投资的部分窘境。 (三)农业对外投资领域不断扩展,产业价值链逐步升级 随着“一带一路”的延伸,除了农业对外投资区域和投资主体逐步实现了多元化外,农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和合作方式也在不断扩展。过去,我国许多农业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是:建立海外商贸公司、租赁土地投资建厂、发展海外初级农牧业产品市场等。随着“一带一路”的延伸,近年来,与沿线国家合作的棉花、粮食、蚕茧、畜禽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优质农业产业示范园等新型产业体系开始构建。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又进一步带动了仓储、物流、农业养生餐饮、农业生物制药及高端保健品等行业的发展。这些都提升了我国农业产业链价值,深化了农业资本国际市场化水平。 三、“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农业资本输出的深化 (一)“一带一路”战略能增强企业适应力,减轻“水土不服”的状况 “一带一路”战略能有序引导企业尽快“入乡随俗”,提高境外投资“存活率”。这是因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企业能从相关网站和一系列新闻报道中更全面地了解投资地区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原则等信息,削弱投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及思想观念上的阻碍,减少恶性竞争。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在引导农业资本“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能增加国外企业和政府对我国企业的了解,增进互信、消除偏见。统筹文化交流、冲破文化和法规阻碍的对外投资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效率和质量,深化资本输出水平。 (二)“一带一路”战略构筑双多边联控合作机制,打破贸易技术堡垒 在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我国农产品出口时常在农药残留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健康性指标等环节被检测出不合格,最终被进口国“拒之门外”。尽管国家农业部在不断提高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但贸易技术壁垒给出口环节造成的不利局面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一带一路”战略的延伸为解决这一长期困扰我国农业出口的问题提供了良好契机。随着我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与投资的逐步开展,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农产品精细化程度加深。在这过程中,我国及合作方的政府和企业对农产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倒逼农业输出资源的升级、构筑双多边跨境农业产业及产品质量联合监测与防控机制就成为了大势所趋。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中国已开始和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方面建立并实施长期的联防联控机制,未来将进一步推广这一机制。在我国境外农业现代化投资的过程中引入这些机制和标准,不仅对我国在境外生产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与国际化检验检疫标准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回馈国内农业生产,为构建与世界标准接轨的农业生产体制创造必要条件。打破贸易技术壁垒,深化农业资本输出。 (三)“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沿线农业资源深度挖掘,拓展互补优势 在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产能合作与构建优质农业示范园的过程中,我国发挥了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而沿线国家则发挥了其优质的种植、放牧、远洋捕捞等区位优势,同时结合充足的光热、季节性降水等自然条件,实现了优势互补和产能共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推进,沿线国家的特色农业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挖掘,提升国家间比较优势的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在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传统桑蚕、棉纺、畜牧、海水养殖等行业的产能合作、产品加工外,在合作区域扩大高科技农业机械使用、海水淡化和绿色滴灌等技术的推广,解决部分境外农业区缺水和土质不佳的状况。进而通过结合当地气候特征的育种实验,将适合当地新型成长条件的农作物和牲畜牧业品种引入该地区,扩大优势互补的合作范围。这些有利于在帮助沿线众多发展中国家解决农产品安全、扩大就业和当地居民收入的基礎上,优化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结构、实现与沿线国家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 (四)“一带一路”战略为树立我国农业的国际品牌形象打下坚实基础 纵观我国农业整体状况,不难发现,我国农业在诸多领域依旧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产业体量的扩大并没有充分带动产业质量的提高,成为困扰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随着农业资本输出时代的到来,做大更要做强境外农业,树立优质国际化品牌形象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优质农业国际品牌形象的树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由于,低端(低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链和产能合作结构与我国农业大国形象不相符。进而迫使涉外投资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开创更为低碳环保的农业合作模式、培育其树立更具影响力和附加值的品牌理念,实现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从产业链上游的种(养)植者向下游的产品加工环节优势资源的转移和劳动者收益的提升。在占有市场的同时,更能实现质量占优。这些都成为了打造我国农业国际品牌的前提条件。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全面构筑农业合作新格局 (一)重点培育目标市场高素质农业人才,用企业文化提升投资竞争力 农业资本输出中的人力资本成分越高,资源越能实现优化配置,进而企业盈利能力也越强。 结合现阶段我国农业境外投资与合作的特点,政府及企业应结合投资目标市场的特征,因地制宜,培育当地的产业熟练技工等高级技术型人才。其优势在于:他们比外来人员更熟悉本土农业环境和技术条件;他们身处投资地,极大降低了人力资本引进的成本;他们还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解决了适应性问题。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和企业可选派高级技术人员赴境外对当地劳动力进行培训;也可鼓励资助符合条件的劳动力来华学习,或前往农业科技含量更高的欧美等国家进修。这些举措不仅能提升劳动力质量,更能增强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进而间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在目标市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培养当地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通过对外投资企业向其传授更全面的产业发展理念、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和企业忠诚度意识,用积极的企业文化来感染和影响这些人才更好地为当地农业发展服务,为合作企业创收,为涉外投资助力。 (二)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对接资本输出的国际领先标准 在农业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仍存在某些技术短板和不熟悉国际产业投资规则的情况,在境外产能合作的过程中,不时遭遇各类壁垒;上下游产业附加值亦偏低。而解开症结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 对外投资农业产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优化对投资环境的评估;引进达到国际标准的生产、加工、产品仓储与物流配置等环节的配套服务;降低农业生产能耗等角度推动产业创新。从生产(加工)技术、检验检疫标准、产品市场流通多渠道入手,借助国内外高校等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结合现有国际标准,助力企业创新。此外,企业管理层还应树立更强的产品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结合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推动对外投资企业自上而下的改革。用内生性变革和更优质的品牌传播渠道,实现产业标准国际化。 (三)注重文化沟通与交流,切实减少合作摩擦 随着向“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层次也必须随之提高。政府和农业企业间在加强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方面交流的同时,必须加深对当代企业文化和产业产品价值等方面现状的了解和沟通,避免产业合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误解和摩擦。企业间可通过企业开放日、企业文化节以及企业家协会搭建的民间交流方式以及两国间农业部门协调等政府意志推动下的交流形式,增进互信、实现互利共赢。从而不断在我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顶层设计到民间意识中树立起“合则两利,分则俱损”的思维。 (四)优化风险防控机制,向目标市场引入全方位保障体系 如今仍有学者把中国对外投资称为资本的“裸奔式”输出。这就要求我国更加积极地向境外输出的资本提供全方位的风险防控机制。 面对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和各式各样的法律法规,现有的保险体系和企业法务已无法适应需求。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引入更多境内外保险企业和律师事务所等法务机构,为境外投资的农业企业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同时,鼓励企业树立更完善的风险防控意识,设立更高金额的保险和法律保障专项基金或成立企业联合会。在向某些风险系数较高、收益时限较长的农业项目和较敏感、动荡地带投资的过程中,自觉引入风控机制,保障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率。通过对投资保障机制的不断优化,促进农业资本输出的深化。 (五)扩大人民币国际结算规模,保障投资收益的回流 如何确保境外投资收益安全回流、降低中间环节的汇兑损失和风险,是众多企业关心的话题。现有资金结算体制下的安全风险及汇兑损失等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必须从国家层面扩大人民币国际结算规模,在更多的交易结算中直接采用人民币。“一带一路”战略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着人民币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实现结算,为我国涉外企业提供资金“绿色通道”。境外投资的农业企业可通过这一机制,在资金结算时采用人民币,同时也以人民币汇款的方式将境外投资收益汇入国内。既保证安全,又高效快捷。 (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以更优质的品牌形象融入世界市场 为了以更优质的农业品牌形象融入世界市场,在价值链升级的同时实现企业商誉和软实力的提升,就必须从多角度强化企业社会意识。首先,企业必须强化节能环保意识,在境外也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避免全球环境污染的加剧。在与“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展开农业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引入绿色环保标准和高效集约化经营模式。通过借助更先进的农机设备和产业循环再利用机制,变废为宝、降低能耗、减少污水、废气排放,实现农业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若想全面融入世界市场,企业还必须提升社会服务(特别是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服务)意识。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特定群体提供慈善服务、举办社区活动、选派志愿者为贫困地区儿童无偿授课等方式,带动涉外企业以人为本形象的提升。在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构筑更符合我国农业大国形象的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1]陈翔.浅析“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外交.现代国际关系.2015(10). [2]王琦、远铜.农业“走出去”与境外农业园区建设.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 [3]张汉亚.“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新阶段.区域经济评论.2016(5). [4]李富佳、董锁成,等.“一带一路”农业战略格局及对策.中国科学院.2016. [5]王凡一.“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外投资的前景与风险防范.经济纵横.2016(7). [6]何敏、张宁宁.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6(11). [7]沈吉苏.当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探究——基于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经济观察.2017(1). [8]辜勝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企业“走出去”的对策思考.经济纵横.2017(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