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
范文 |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为基础的问题之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环境相对复杂、民族生活习惯相对多元以及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特殊性,造成了民族高职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影响了教育效果。因而,需要构建利益驱动、文化认同、日常生活和专业特色“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提高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情感认同 基金项目: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院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西部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以广西D校为例”(项目编号:2016RSY01)。 作者简介:高瑜,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213 一、问题的提出 认同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更高、成就更大的人的信任,已消除无法成功所带来的焦虑,也就是借助他人成功增强个人的自信。认同的作用在于“换位思考”,即从认同对象的思想、观点和态度来看待其他事物,也就是认同主体在思想、态度和行为上模拟认同对象,追求达到认同对象的标准。认同的类型有利益驱动型认同、心理反应型认同和政治文化制约型认同 。利益驱动型认同主要基于利益制约而产生的认同,因而需要通过利益协调机制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心理反应型认同基于人的本能、动机和期待与政治过程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认同,因而需要对人的心理情绪进行疏导;政治文化制约型认同是指经过长期积淀而产生的政治文化对人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潜移默化地支配着政治行为,进而影响认同的形成。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情感、态度、行为上的一致性倾向,是人们因为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充足的说服力而对其产生支持和共享,包括如政治认同、文化认同、道德认同、社会认同、大众认同、情感认同等。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其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取向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点对象。然而,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中,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益经验,寻求更为有效的认同教育对策。 当前,民族大学生约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5.7%至5.9%,在民族院校和普通高校均有分布。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纽带的基础之一。但是民族地区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有着特殊性,加大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复杂性。首先是社会环境的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多民族杂居的区域,部分地区宗教宗教氛围较为浓厚,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煽动民族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其次是经济环境的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多为“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起点较低,与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差距较大;此外,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而在思想意识、政治态度、民族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缺乏、情感认同偏弱、知行脱节 ,加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难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在文化基础、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甚至依靠个人兴趣或者情绪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造成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具有不稳定性,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 ,影响了践行的意愿。 二、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需要因地制宜,体现其地域特色、校情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 ,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一是利益驱动路径。马克思指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此意义上而言,需要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大学生处于特殊的人生阶段,追求发展是最渴望、最强烈的需要。大学生需要的实现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制约,就客观的社会环境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同步实现小康,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实现个人利益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通过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等方式强化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提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感体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驱动力。 二是文化认同路径。文化认同是人们在观念上自觉接受某种文化的倾向或心理状态,需要经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阶段,即由文化观念的了解到情感上的肯定再到外化为个人行为三个阶段。当人们对某种文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后,会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因此,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载体中,通过文化指引引导高职学生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并内化为行为习惯。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如创建校园文化墙、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知识竞赛、“道德讲坛”专题讲座、校园文化艺术节、主题团日活动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注重开发新媒体宣传阵地,弘扬主旋律,解决价值多样性所民族地区高职学校带来的价值冲突和思想困惑。第二,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相融合的载体。结合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民族庆典、民族节日和民族风俗等方面,引导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营造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价值氛围。 三是生活化路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话语源自于顶层设计,宏大叙事较多,需要关注和嵌入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生活 ,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第一,融入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当中,从生活角度用喜闻乐见和通俗化、民族化的语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直面和回答现实社会当中民族地区高职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从内心深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增加情感认同的强度和效度。第二,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的事件中,如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节日庆典、日常活动仪式、课堂礼仪等方方面面,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中积淀自己的情感,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志愿服务和赴农村社区、文化遗址、革命遗址、行业企业参观等方式,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提高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能力。 四是专业载体路径。高职院校强调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教育内容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主,强调的是专业素养的培养。但这种倾向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容易陷入工具理性的困境当中。因此,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在专业课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高度融合,实现知识、价值和能力的统一。首先是发挥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整合专题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构建适合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讲授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互动式、驱动式等方法,提高高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比重,将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日常行为习惯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和考核的全过程,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同时,积极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利用真实的社会意境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基础,构建课内和课外相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其次是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专业知识为载体,将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纳入到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收集、授课内容安排当中,充分挖掘专业课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同时,在顶岗实习阶段,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提高在专业能力锻炼中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总结与讨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少数民族学生的向心力的重要功能。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因经济发展条件、社会环境、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存在着差异性,需要我们寻求更为有效的认同教育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相结合,融入到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高度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着力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注释: 薛中国.国外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理论评述.社会科学战线.2009(9).249. 马燕敏.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论析 .继续教育研究.2016(8).117. 高瑜.“三个倡导”的意蕴和践行要求.法制与经济.2016(5).55. 申忠玲.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对策.大连民族大学学报究.2016(2).189. 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14(1).39-40. 高瑜.论理工科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对策.法制与社会.2017(31).2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