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素质词典模型的校企合作课程模式改革研究 |
范文 | 赵莉娜 摘要: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建设,编制适用于现代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素质词典,并以此为依据来构建现代职业院校的素质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提出了校企合作课程模式的维度,即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结构与管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划分出课程模式的基本素质族,并给出相应等级。在此基础之上,构筑了由价值导向(VO),教学导向(TG),实際应用(PA)等要素组成的现代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模式素质模型。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 competency dictionary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compiled, and on this basis to build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urse pattern dimens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namely the objective and content, curriculum structur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with the management, differentiate the basic quality of curriculum model,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level.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construct a model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curriculum model of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consists of value orientation (VO), teaching guidance (TG)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PA). 关键词:校企合作;素质词典;课程模式 Key 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ompetency dictionary;curriculum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5-0224-03 1 研究的意义 在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素质词典(Competency Dictionary)的概念,这是最早引入此概念。国内外各个专家学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以及不同的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对素质词典进行了更细致、更全面、更有创新性的研究,从而对词典模型有了新的认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素质模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推进当前职业院校开辟一条新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但基于每个学院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每个专业的特点也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具体做法也就不同。本文通过素质词典的模型,研究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标。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就是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方式,在本质上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进行对接。为了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应有的特色,在国内外职业教育中已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关注并研究。 2.1 国外的现状分析 从国际经验来看,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发展模式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以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历史最为悠久,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已经非常成熟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运作模式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中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力,比如传统的会计制度、学徒制度早在欧洲职业教育发展中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以Foster的观点为其典型代表,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福斯特指出:“职业教育的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福斯特的观点与国家政府、企业、院校、专家学者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致的。综合福斯特在20世纪60—80年代的观点,职业教育中存在着“浪费”问题。 2.2 国内的现状分析 多年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国内职业教育专家学者,以及对于研究区域经济与科技创新等方面也是重要的研究方面。王晓云(2005)认为产学研结合模式应分为政府推动型、合作方式的主建型、联建型、共建型等,并对各种模式如何影响经济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杨栩(2006)、黄璐(2007)、赵晶嫒(2008)、张曼平(2009)等提出产学研合作四种模式:大学科技园、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共建实体。因为这四种模式,每种模式适用的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风险和收益方面也是各不相同,这将直接影响合作模式如何更有效选择的问题。 吴辛友(2015)认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能够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校企双赢,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拟企业把企业中的生产车间进行复制引入校内,从而实现校内车间与企业生产车间结合、师傅与徒弟的结合、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作业与产品结合的局面。 3 校企合作课程模式素质词典模型的理论分析 校企合作课程的素质词典编制实质就是一个标准的制作过程,因而我们将这些标准描述成如下的情形: 3.1 标准1:课程目标与内容族 课程目标与内容族所内含的素质是对怎样完成课程目标和怎样完成改革任务而设定的,反映的是校企合作对课程目标设定与采取驱动目标能否实现为价值取向。目标与内容族的核心本质是价值导向(Value orientation,VO),是指希望能够通过课程改革使校企合作模式得到全面的有效的发展。该族包括二个层次的设定: 3.1.1 目标设定 3.1.2 内容设定 3.2 标准2:课程结构与管理族 课程结构与管理族所内含的素质就是课程改革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作为改革的目标,使职业教育始终围绕着校企合作的的方向进行发展。结构与管理族的核心本质是教学导向(Teaching guidance,TG),是指以“驱动导向”为主要形式,以完成某一“项目化教学”为着手点,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该项目,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该族包括二个层次的设定: 3.2.1 结构设定 3.2.2 管理设定 3.3 标准3:课程实施与评价族 课程实施与评价族所内含的素质就是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对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与评价族的核心本质是实际应用(Practical application,PA)过程,是指将前期的分析应用在课程开发中,从而更加有效的帮助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明确相关目标。该族包括二个层次的设定: 3.3.1 实施设定 3.3.2 评价设定 4 校企合作课程模式素质词典模型的构建 对校企合作课程素质词典要素进行分析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建立模型结构,也就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素质词典模型。基于前面的分析,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素质模型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 4.1 课程目标与内容族——价值导向(VO) 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来说,价值导向意味着为职业院校自己内部管理部门的层次划分,校级、院级、以及各部门设立相关目标(主要针对教务处与学生处)之后,对如何提高工作绩效应该是各个部门最终要达成的愿望。因为对于职业院校来讲,教务处之间的工作责任、工作落实与工作分工,对学生处的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直接有影响,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处的工作绩效,因此它们的成就导向也就超越了自己部门,上升到了学校部位的层面。学校层面的工作直接牵制了它们的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并在适合的时间内给予各系部最直接与正向的激励与赞扬,从而使得各个部门对未来的工作更加的努力完成。与此同时,教务处还会把自己的目标价值转化到各个其他部门,让各个部门为其目标的实现制定有效的计划,从而在最大限度内完成相应的工作,以及对其他部门也起到了鞭策作用,从而为学校获得利益最大化。因此,根据从教师、系部、教务等各部门职权的变化,我们将目标设定的级别定在A.2以上,将内容设定的级别定在B.1以上。 4.2 課程结构与管理族——教学导向(TG)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方案,主要就是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技术技能型高科技人才。主要表现在:根据教育的目的,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给各教师提供有利的发展平台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有价值的意见反馈;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安排以及各种形式的学习等模式来培养教师,当各教师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后,能够以人性化学方式给予安慰并鼓励;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学习方式、岗前培训等形式来支持并鼓励培养教师。因此我们认为将课程结构对教师培养级别定在C.3以上,将课程管理的级别定在D.2以上。 4.3 课程实施与评价族——实际应用(PA) 对于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来讲,对于实施与评价课程改革方案是一项很重要的素质特征。具体表现为:课程评价就是一个不断判断、不断应用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于教学计划与课程制定两者能够达到我们即定目标的过程;也可以把这种评价认为是教师与学生在进行课程的开发、实施以及整个教学过程都融入到评价范围内。我们认为现代职业院校应将课程实施的复杂程度级别定在E.2以上,将课程评价的难易程度级别定在F.1以上。 根据以上的分析,有关现代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素质模型如图1。 5 校企合作课程模式素质词典模型实践意义 5.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及创造能力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能够使学生发挥创造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模索,不断总结,真正领悟教材内容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而这种不断探索、深层次挖掘的能力也是我们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真正发挥作用的源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输送这种高技术技能型的人才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勇于不断创新,不断尝试,达到符合中小企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这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在实践中总结课堂教学的内容,把课程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参与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从而更快的融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5.2 有利于改善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就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样对教师的要求也一样,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像本科院校的老师一样,主要教授一些理论研究型的内容,对于职业院校的老师,除了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相关课程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对职业院校老师的要求也就提高了。因此职业院校提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老师来讲也是一次学习再学习的过程,对于学校开设实训基地,实训课程,都能为职业院校的老师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把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对建立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5.3 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职业教育之所以要与企业达成合作,其最终目的无非就是把培养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输送到当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建设。因此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相互相成,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职业院校中开设的很多专业课程,都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的。 职业院校中的专业教师,他们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灵活的头脑,用自身的知识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与此同时,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目标就是为当地企业服务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也就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成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在这个领域中必然也将成为行业高手,这对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条件,对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Raising the bar:using competencies to enhance employee performance.American Compensation Association,1996. [2]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费英秋.管理人员素质与测评[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陈孝.现代企业财会人员素质创新研究:素质词典编制与模型的构建[M].财会通讯,20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