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
范文 | 摘 要 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依靠潜规则来实施,与监督缺位密切相关,其形式多样,手段各异,严重侵蚀党的机体。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弱化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作用,造成党内不公、利益不明,党员关系紧张,破坏政治规则,降低党纪效力。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坚持制度和思想建党、健全监督机制、持续高压整治,多元协调应对,方能彻底铲除这颗毒瘤。 关键词 非制度化 治理 党内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项目号:2017B DJ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铁成,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党史。 中图分类号:D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052 党内非制度化行为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它与监督缺位密切关联,依靠利益博弈或潜规则来实施,其形式多样,手段各异,损害了国家、党或他人权益。为此,要从思想、组织、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着手,彻底消灭党内非制度化行为。 一、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及其特征 党员在面对遇到的问题和情况时,出于便利和成本因素的考虑,往往避开制度,甚至违背党内规章制度、党纪国法,借助“关系”或“人情”等中介,采取制度之外的方式进行利益博弈的行为叫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依靠利益博弈来实施 党内非制度化行为的重要手段是利益博弈。一些党员干部利用掌握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时,不能明目张胆地把权力变现,而是运用监管漏洞,借合法外衣却行非法之事来获取好处。第一,党内非制度化行为最常见的方式是利益博弈。其表现形式有二种,一种是显性的,具有公开的激烈的冲突特征的利益博弈;另一种是隐形的,具有秘密的不易被人察觉的利益博弈。利益博弈无非有两种结果,双方均得到利益或者仅有乙方获益。 (二)形式多样,手段各异 有的党员干部为了达到自己贪腐享乐之目的,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办法 ,让非制度化行为形式多样,令人眼花缭乱。他们在实施非制度化行为时,本着博弈论原则,权衡利弊,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判断。非制度化行为受制于行为环境,環境上的任何变化都会改变非制度化行为,使其带有明显的随机性,有利则行、无利则止。党内非制度化行为总是利用制度的漏洞,施展多种手段,演变为形形色色的发展状态,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有的以支付“劳务费”“信息费”为名进行利益博弈;有的遵从“礼尚往来”,收取了巨额贿赂后,则回以小礼品作为报答;有的是牌桌赢钱,利用打牌赢钱从而实现利益交换;有的入股取息,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入股筹码,获取高额股息。有的在招投标上做手脚,暗箱操作,让自己的利益相关者中标;还有亲属收钱、会议中奖、增收礼品、“借用”钱物等。 (三)危害国家和他人利益 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往往出于现实的利害计算,行为主体的获益是以损害国家、党组织和他人利益为前提。行为主体在对利益的疯狂追求中,面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方式,或轻或重,或违规或违法,只要实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党内非制度化行为有三种形式,一是结盟型的非制度化行为,行为主体双方的结盟是建立在二者共同享有利益的基础上,受共同利益的驱使,行为主体通过资源的交换,在一方的默许或者帮助之下,损害国家、党和人民的利益。二是对抗型的非制度化行为。这种非制度化行为类似于零和游戏,一方获利必然给另一方带来损失。这种行为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色彩,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三是复合型非制度化行为,这种行为同时具有结盟型和对抗型非制度化行为的特征,侵犯对象和获取利益者具有多元性。党内非制度化行为的这种隐蔽性、复杂性和对抗性,侵蚀了党的健康肌体,损害了党的权威,不采取严厉的措施,是无法彻底消除的。 二、党内非制度化行为的危害 (一)降低制度权威,破坏党纪党规 党内非制度化行为降低制度认同,破坏党纪党规。亨廷顿曾指出:“政治制度软弱的社会缺乏能力去抑制过分的个人或地区性的欲望”,“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制度,社会便缺乏去确定和实现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是一直非常有影响力的政党。特别在新时代,正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想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是不可想象的。党章、党纪、党规约束着党员的行为,激励着党员 为人民服务,让党和人民群众相互交融。而党内非制度行为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降低党纪党规的权威。依靠非制度化行为实现的盈利者,沾沾自喜;那些旁观者,其心戚戚;那些自感无助者,心中萌生不满,对工作消极应对;而那些自认有能力的人,开始积极寻找门路,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非制度化行为可以获得利益,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争相效仿,想尽一切办法寻找靠山后台,用上所有关系拉拢权贵集团。如此一来,工作失去了方向,生活失去了重心,一心罗织关系,攀上付下。让真心管理者变得敷衍,安心工作者变得浮躁,而工作不力者、能力不足者则能赚的盆满钵满。让整个党沉浸于浮躁之中,消磨了党的斗志,消解了党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破坏党员关系,影响党内和谐 党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真诚相对是党保持先进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重要保证。无论在革命斗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关系都是在党章党规的框架下正常和谐的发展着。而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则会扭曲这种良性健康的关系,让党员之间的正常交往畸形化,让党内上下级关系神圣化,让部门与部门之间交往功利化。以物质利益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成了口号。如此这般,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尽职和忠诚需要条件,关系的疏离和价值的异化造成了精神的乖戾和行为的怪异。片面追求利益造成圈子文化盛行,群体之间相互排斥,为了争夺利益,人们之间关系紧张,相互猜忌成为生活常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影响党内和谐。 (三)破坏党内民主,影响党的权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这就要求党在任何时期都要保持高度活力。党的活力的保持需要全体党员的积极参与,而发挥党内民主是保持党的活力的有效途径。党内非制度化行为破坏党内民主,降低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混乱党的组织关系,影响党的政治生活,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进行。虽然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党的纪律,打击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强调党的民主生活的重要,但还是有党员搭帮结派,企图用个别领导干部取代党的集体领导,用党圈子协议替代党内民主,用局部利益替代党的整体利益。党内非制度化行为,满足的只是少数部分人的私利,与我们党成立的初衷大相径庭,违背了党的初心,伤害了党民关系,滋生了党内腐败,消解了党的权威,侵害了党纪党规,败坏了党的形象,更关乎着党的生死存亡。 三、党内非制度化行为的治理对策 党内非制度化行为非但不能像诺斯从经济视角提出的那样,是制度化的补充,可以带来效率,还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削弱了党的集体观念,破坏了党的凝聚能力,丑化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态。为此,要采取多种方法,消灭党内非制度化行为。 (一)抑制不良动机,加大惩治力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员干部成长环境不同,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反应不同,从而有不同的立场和认识,在工作中形成了不同的态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事务。有的党员干部以民为本,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而有的初心不正,一心为己,不能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一旦遇到糖衣炮弹的进攻,就会丧失政德,泯灭良知,践踏法制,为他人谋取私利,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党员干部要心中不留私念,一心为公为民,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做事,坚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除思想上的自觉外,清除党内非制度化行为需要加大对贪腐行为的惩处力度。不管官阶有多高,不论权力有多大,只要违法犯罪,就务必从重从快加以惩治。只有加大了犯罪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管住腐败,党内非制度化行为才失去滋生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说:“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 所以,党内的费制度化行为还是要靠全体党员的不懈努力,敢于担责,敢于斗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二)完善党内法规,确保制度运行 “破除潜规则,根本之策是强化明规则,以正压邪,让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 由此可见,党内非制度化行为的根本治理需要有健全的、明确的法律规范。制度是人们互相联系提供了指南,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增强秩序性。制度有两个维度,一是禁止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某些行为,二是允许人们可以从事某些活动。如果人们违反了制度,就会受到严厉地惩罚。党内非制度化行为的泛滥与否,与违反制度遭受惩罚的成本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如果制度缺失或者不完善,非制度化行为就会滋生、蔓延。为消除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必须构建以党章为核心,以党内各项规整制度为支撑的党内制度体系。当然,制度不仅仅制约、规制和调节人们的活动,还有确保违反制度所带来的代价和惩罚。所以,仅仅有完善的党内法规规章制度还不够,好需要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总之,只有在完善的制度条件下,在制度的有效运行下,党内制度化行为才可能彻底消失。 (三)强化监督约束,多元协同应对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 公开透明是抑制非制度化行为的有效手段,在权力系统内部实行办公透明、程序合法,让暗箱操作、权力交易无处遁形,不给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任何生存的空间。破解滥用权力造成非制度化行为的办法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也就是说监督权力,制衡权力。监督不仅要在党的系统内部,还要延伸到党外,让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发挥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增強监督合力和效果。为此,党内监督要有实际效果,问责制度要立竿见影,监察组织要形成体系,巡视工作要纵向深化,保证落实。总之,民心决定一切,正义力量最强,在民心和正义的感召下,各方面通力合作,彻底消除党内非制度化行为。 注释: 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页.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2页,第104页.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5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