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角色视角下高校社会工作的身份问题研究 |
范文 | 金小红 张立 倪倩 赵锦锦 摘 要 本文从制度化角色理论视角出发,基于一项教学实践调查,采用参与观察法、个案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及工作者进行调查访谈与分析,以此对高校社会工作在依托路径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校学生 社会工作 角色视角 身份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为“社会工作方法融入高校通识课堂的应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085)。 作者简介:金小红,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张立、倪倩、赵锦锦,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重点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09 高校社会工作是依托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合理的运用专业知识内容,服务技巧和方法,服务于高校师生,为服务对象提供的专业服务。 它的主要方法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当前对高校社会工作的研究内容是很廣泛的,涉及众多方面,在关于高校社会工作的介入路径问题上,多数认可依托或是借用现有的教育制度框架,通过已有的制度形式来实现高校社会工作的合法性实施。也就是说借助高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或是通识素质教育或是心理咨询等存在方面的契合性,由此可以通过此项依托路径来进行实践研究是可行的,并且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尝试。 但与国外和港台地区相比,各大学给予学校社会工作明确的制度身份角色,独立开展工作的情况并不多见。应该说,在大陆的教育体制下运用依托路径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社会工作的进步,同样的,一旦在该路径模式下出现身份独立性缺失问题。身份独立性是社会化制度所赋予的身份角色所本该享有的权利以及所应承担的相应义务,一旦高校社会工作的身份独立性缺失,就会陷入身份困境之中。 一、高校社会工作的身份角色分析 七色光工作坊是高校社会工作依托路径下的一项经典案例,是在采取直接介入路径行不通的情况下,是通过介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承载平台来开展相关的服务活动。笔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实践教学课堂之中,与开展教学的工作者和接受服务的学生亲密接触和交流,并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和实践项目中。在此过程中,对参与其中的高校社会工作者及高校学生的角色互动和身份扮演进行观察了解,同时,深入了解在教学介入实践开展过程中,高校社会工作者遇到的身份困境及身份角色定位。 基于研究特点和研究目的,对高校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个案访谈,分别了解他们在课程参与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们对高校社会工作角色扮演的看法。 本次访谈对象是的从四个基本主体群体(高校学生、高校社会工作者、专业督导老师、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人员)中挑选出的有代表性的人,他们的基本信息如下:第一,群体选择,高校学生5名,高校社会工作者3名,专业督导老师1名,教育管理部门人员1名;第二,专业背景,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者和督导老师外,其他的都为来自于学校中的各个专业学生。 (一)高校学生对高校社会工作的身份认知 作为服务对象,同时又具备了对课程的亲身体验,高校学生的观点态度至关重要。了解课程参与学生对高校社会工作的身份角色的看法以及有哪些角色期待,是考量高校社会工作在高校之中发展服务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并不知道高校社会工作是做什么的,也没有参加过由高校社会工作者组织小组这种形式的课程,一开始进行选课的时候以为也是类似于心理辅导课的,自己正好有这方面的兴趣于是就报名参加了,之后虽然每节课都参与了,但是确实是不知道社会工作专业是做什么的,每次来上课就是多学习点东西,也没有关注到工作者的特别角色。不过对高校社会工作者在课堂中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控场能力强,很好地照顾了我们每一位学生,而且学生的参与度是很高的,蛮有趣的。” “很不错,我很喜欢这样的形式,相较于传统的上课方式,这样能够给我们一些休闲活动参加,游戏什么的,平时上课都没有这么轻松过,而且这些工作者们给我的感觉并不像老师一样很严肃,他们就跟平常的学长学姐一样,类似于朋友的角色一样,不同于以往的老师角色,而且带我们进行小组互动时痛痛快快地玩,活动性跟娱乐性很强,我有大学同学也是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现在真正的接触到,感觉他们的服务理念什么的还是不错的,发展的不太好感觉还是很多人不熟悉没接触,如果能够做到像医务室这样的寻常事物,很多学生相信都会接受这样的服务的。可能他们就是一种引导者的角色吧,这种由学校社会工作者参与其中的授课形式还是挺好的,他们也很好地做到了自己的职责和本分,还是要扩大影响面,能够一直保留这种上课方式就好了。” 通过以上的访谈资料发现,从具体的层面来讲,课程参与的高校学生对高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认知面比较狭窄,呈现出感性直接的特点,认识集中且统一,如:心理咨询师、学生工作者、普通的素质教育课程老师等等角色认知。 (二)高校社会工作者对自己的身份认知 在访谈者之中,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环境和高校社会工作在高校的发展状态的影响下,有些工作者对自己的身份角色也不太清楚,将自己定位于素质课教师或是心理咨询师等等。还是有很大部分的访谈对象希望自己可以扮演专业的高校社会工作者,准确把握高校师生的多样化需求,服务与高校师生。即在学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发挥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作用,成为专业的高校社会工作者,带动这一专业在高校之中的快速发展。 “高校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其实受教育制度和发展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的问题,就拿现在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来讲,因为我们工作者是依靠着素质课的平台介入其中的,所以可能一开始我们进去更多的是扮演老师的角色,而且学生相处更多的是师生关系,并且对于我们高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接受度低,对老师的身份普遍认可,所以凭借着老师的身份角色介入更为容易,也很好开展服务,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就慢慢淡化了高校作为工作者的角色。当然这样做的不好之处就在于我能够凭借着这种身份优势发挥作用,也通过这种身份优势开展服务,但广大学生仍然不知道社工是做什么的,对于高校社会工作的身份角色仍旧没有概念。” “我觉得高校社会工作最重要的是能够把自身专业的优势发挥出来,只有你本身的专业服务做得好,有效果和有意义,学校管理部门和广大学生才会认可你,就如同我最初参与通识素质教育课程一样,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在高校之中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能够去为高校学生做些什么,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寻求高校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希望学校可以真正的重视起我们高校社会工作。” (三)高校管理部门对高校社会工作的身份定位 由于工作服务对象、主体身份、工作方法的不同,高校社会工作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所以需要通过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及运行制度等情况,探讨作为高校教育制度的管理层又是怎样定位高校社会工作的。 “合作者或是教育的补充者,现阶段,高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刚刚开始起步,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我们需要做的是对高校学生的负责,所以对高校社会工作当前所能发挥的功能及重要性有多少还是持有保守态度的,未来它的发展可能会很迅速,但是现在高校内部之中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管理模式,作为外来的舶来品的社会工作,介入难度应该还是很大的,对于是否能够很好的兼容还是比较谨慎的,谁有没法去保证。另外,从另一个层面讲,打破现有的相对稳定、平衡的教育体系,就会涉及到学校内部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人事变动等等很多复杂的问题。所以,高校社会工作更多的是还是不要直接介入学生,而是与我们的教务处、学生处、咨询室等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主要是配合学校需求、迎合学校意愿、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在访谈中,可以发现当前阶段,从高校的管理部门出发对高校社会工作也是出于保守的状态,没有起到应有的重视,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只是安排其作为一个教育補充者的角色。 二、总结发现 (一)高校社会工作理想中本应呈现的身份角色 在专业的高校社会工作者眼中,高校给予的身份角色以及他们的角色期待应该是这样的:利用专业特色,结合实际需求,把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能应用到实践服务中,在高校开展多元化的师生实践服务,提供为学生增能、保障学生的基本服务,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校教育阶段的专业高校社会工作者。并尽可能多的呈现出专业化的身份角色,如倡导者、增权者、陪伴者、支持者、影响人、教育者等。此外,依靠制度建立高校社工专职岗位,安排合适的工作人员,把专业的工作方法吸纳到高校学生工作之中,满足学生的切实需求,切实把高校社会工作当做学校其他教育部门一般固定下来也是高校社会工作者迫切希望的。此外,研究相关的访谈资料不难发现,高校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希望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实践能力和沟通引导互动能力,顺利完成专业所赋予自己的任务和使命。二是在自身通过校方的检验,看到高校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高校社会工作从制度上确定下来,成立专业的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在岗位上继续创新高校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将高校中的岗位社工长期发展下去。三是通过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教学平台结合在一起,推动和培养一批高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人才,探索符合高校实际需求的专业服务模式,实现高校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 (二)现实依托路径下各主体对高校社会工作的身份认知 从与高校社会工作直接相关的服务对象到高校管理人员,虽然从各主体出发,对高校社会工作的身份认知大相径庭,但也存在着许多相似点。综合起来,可以将他们对高校社会工作的身份角色概括为:结合高校内部的实际教学需求,配合高校相关服务工作,完成服务对象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辅导工作方面的协助工作。对于已经固定成熟的高校工作系统来讲,高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原有的服务系统可以大概的完成部分服务,经验更为丰富成熟,而高校社会工作只是与上述工作系统去做到配合和补充。 综述所述,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托原有的工作系统介入的高校社会工作,难免在角色扮演方面出现混淆以及角色不清。同样的,也会发展出专业身份角色以外的特质,造成身份认知误导,以至于学生对其产生角色混淆。 注释: 韩伟.高校社会工作研究浅析[J].科教导刊,2011(3):58. 孙跃.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 张子中.高校社会工作的定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44-348. 沈炜.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构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6-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