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考人与自然关系 |
范文 | 摘 要 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视角出发,剖析人和人类社会为了促进发展,日益增扩人化自然范围,却在进程中未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二者关系,进而导致生态问题出现,威胁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解决人和人类社会生存需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人化自然 生态问题 人与自然 作者简介:谢皓明,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25 如今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淡水缺乏等等生态问题出现凸显出人们只注重自身发展,忽略掉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正在逐渐被削弱生命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早就揭示了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统一,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妄图征服自然是不可取的,因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进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其发展史上也并非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不仅仅是因为其哲学立场对立面的唯心主义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还有前哲学家们对自然的哲学思考存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两种自然观也在自然观发展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首先都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即自然也是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在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里,自然是由一种或多种具体物质或某种抽象物质组成,例如金、木、水、火、土、气、道、理等等。自然的生成和发展是由于自身矛盾运动,例如阴阳运动。人类来源于自然,与自然“天人合一”,人类可以利用“阴阳”“五行”来认识自然,并按照规律改造自然。在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里,自然也是由一种或多种具体物质或某种抽象物质组成,这一点与我国古代对自然的诠释很相似。譬如,哲学之父泰勒斯将水作为万物的本原。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多种万物,无法被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所概括,应当是无限,一种永恒不灭的实体。阿那克西美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认为万物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万物生成是因为火按照逻各斯即人们现在所称的规律运动。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世界的本原,他将存在赋予理性,永恒不变。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万物之根,世间之物皆因根的联结而成立,因四根的离散而消陨。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是哲学家们通过经验的秩序来演绎推理,以认识自然并获得知识。可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或多或少带有唯心成分,因时代条件的局限性显得并不够科学。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带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对物质的探索也并未达到质的突破,出现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里,自然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原子成最小的物质单位,不可再分,各种物质的原子之间不可相互转化,自然绝对不变,植物和动物的性质一旦形成便永远形成,宇宙行星受到某种外力推动便遵其轨道运动下去,且只遵其轨道。拉美特利认为人和动物都是机器,自然的物质运动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做着简单的机械变化,例如位置的移动。牛顿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是形而上学机械论的代表,绝对的空间代表与世间任何事物无关而且永远相同和不动,绝对的时间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自身流逝。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建立在自然科学上,弥补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部分缺陷,但它是不彻底的,是形而上学的,势必走到造物主创造自然的唯心主义阵营。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背景下,又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自然观,建立了科学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是现实的,即客观的物质世界,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是“一”和“多”的对立统一。同时自然万物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按照其自身规律运动,因此自然还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任何物质运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表现出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基本属性和普遍形式,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所以没有脱离一切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即没有“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自然万物普遍联系,其中著名的理论——蝴蝶效应,是证明万物处于联系中的典型代表理论。自然还是历史的,自然先于人类存在,自然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人类不仅凭借自然给予的客观条件,还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二者结合,不断进化,通过劳动实践将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但并非绝对分离,由普遍联系的观点可知,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万物的联系不可割裂,人类通过实践再融入自然以达到自身目的,因此,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现实基础。现实的自然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历史性属性,即现实的自然是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是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自然界,人与自然不可分离。 三、人与自然关系之“人化自然” “自然”从广义方面来讲,是指包含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而狭义则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自然界。人是自然生物中等级最高的存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类为了生存,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劳动作用于自然,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贴上了人工标签,成为人工生态系统,人化自然也由此诞生,人化自然是由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化自然”也是马克思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率先提出的理论术语。 原始文明时代,人类生存全然依赖于自然,狩猎是最基本的活动,原始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直接利用自然物为主要方式,也没有对自然的认识和支配能力,所以一切依靠自然赏赐,这时期“靠天吃饭”的人类高度敬畏自然,人化自然的范圍和程度相对很低。随着历史进程,原始文明被农业文明所替代,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简单探索,主要的物质生产是农业耕作和畜牧产出,人类也在自然界的实践中渐渐改造出适应这两种生产活动的土地资源,在这个时期人类已经开始利用简陋的生产方式改造自然并促进自身的生长和繁衍,简单的人化自然悄然出现。随着前两个文明时代的积淀,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空前提高,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同时工业文明时代是人化自然程度最深范围最广的里程碑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成果,较原来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生产力。并且,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科技时代,鉴于资本利益和地域统治的驱使以及对发展的无限渴求,研发的科技用作对自然无休止的开发甚至直接或间接的破坏,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类实践活动在人类中产生了异化现象,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四、人与自然关系之“生态问题”出现及其思考 矛盾普遍存在,科技带动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导致生态问题出现。科学技术促进了医疗水平的进步,人口急剧增长,进而也需要更多的自然资源,人类持续对自然进行不同程度的生产开发,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为了追逐利益,植被被严重破坏和减少,植被破坏后的水土流失加剧而引起土地荒漠化和土壤贫瘠,可利用土地资源日益减少。人类的生产实践导致动植物先天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生活环境的破坏,许多生物物种濒危和灭绝,生态失衡。看似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很庞大,一方面分布并不均衡,另一方面海洋是主体,淡水资源占全球总水量的极微小的比率,对淡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导致大量天然湿地消失,不仅加重旱涝灾害,也导致淡水资源缺乏,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类必将无法生存,为抢夺淡水资源又将陷入一场场浩劫。现代重工业生产排出大量的污染物进入空气,人类生活使用的特殊物质也要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以及当代交通工具使用烧煤和石油产生的废气也进入空气中导致大气污染,人类只有一个生存环境,也只能生存于此环境,长此以往,人们身体素质已无法满足实践的主体和社会发展主体的必备基础。此外,人们生活条件改善,消费理念也发生变化,过度的消费引起生活废弃物的增多,给自然造成严重的排解压力…… 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同一的矛盾体,辩证统一,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二者应当和谐统一,相互包容,自然的客观性质也要求人们正视人与自然。而现代生态问题频频出现,主要就在于没有正确看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虽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距今已百余年,但在事实和实践中验证了其真理性,生态问题的出现就证明了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助,不可妄图凭科技力量就可征服自然,人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如今整体环境下,可以看到人化自然的范围愈来愈广,人与自然相互渗透愈来愈密切,也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极大需求程度,严峻的生态问题使人类也意识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刻不容缓。人类应当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具备哲学思维,明白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唇亡齿寒。在道德方面,培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外化于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应自然才是不变法则,在自然规则和度的范围内进行实践開发,促进自身发展。同时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回报”自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及时止损,才能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到自然与人同在,爱护自然等于保全人类自身,人和人类社会想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也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参考文献: [1]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14,29-34,174,515-517. [2]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2-67,72-91. [3]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66,67-77.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5-82. [5]赵松淼.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探讨,2018(14):7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