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范文

    汤舒俊

    

    

    

    摘要: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经内容分析后初步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理论结构,并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编制了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对调查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1)高校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包括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四维结构;(2)编制的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的信效度指标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

    关键词:高校教师;胜任力;结构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胜任力为本。高等院校承载着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梦想,是培育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重责,是履行教学职责和科研任务的核心力量。自1973年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以来,胜任力及其相关研究便得到了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围绕胜任力的理论,并结合所在行业的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关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实践领域。积极探讨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将胜任力的技术和成果与高校的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结合起来,并据此全面规划、系统集成集资源规划、选拔晋升、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培训开发于一体的高校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这是当下事业单位科学管理的迫切要求,也是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适时之举。

    McClelland认为:“胜任力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的最显著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相关研究表明,胜任力是绩效优秀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2]据此逻辑,高校教师的胜任力也可以理解为导致高校教师卓越科研成果和显著教学业绩的内在特质和潜在因素。本研究正是针对胜任力的内在性和潜在性,采用胜任力研究领域通用且成熟的行为事件访谈法[3]来进行高校教师胜任力的探讨。本研究拟在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素质结构,并进一步编制出符合国内实际、有效的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

    二、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初步建构

    1.开放式问卷调查

    对现任在编在岗的大学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开放式问卷在长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所学校的教学名师、教学督导专家、荣获“师德标兵”或“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和部分教龄在15年以上的专业任课教师中发放,要求至少罗列5项优秀高校教师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特征。共收集有效开放式问卷67份。

    2.行为事件访谈

    对10位教学名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被访谈教师都是过去的省部级“高等学校教育名师奖”或校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获得者。访谈要求他们详述在从教生涯中2-3段最满意的教书育人经历,以教学事件的缘由、经过、发展和结局为线索,侧重挖掘事件中当事人的认识、情感、行为表现和可能的心路历程。访谈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内,以信息饱和为标准。

    3.内容分析

    邀请4位心理学博士一同对开放式问卷调查搜集的条目进行分类、合并和汇总,对行为事件访谈的文字材料进行编码、条目生成和频数统计,经过探讨分析、讨论总结,就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内涵和初步设想达成一致意见。

    第一,对人品的要求,反映高校教师行为示范、垂范师德的内容。高频率和典型性的条目与词句包括:“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大学老师要力争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大学老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好的师德才能撑起教育的蓝天”;“做老师是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我们是莘莘学子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对自己始终要高标准严要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自觉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等等。

    第二,对学生的关爱,反映高校教师关爱学生、呵护其成长的内容。高频率和典型性的条目与词句包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就是一群为学生而生的人”;“爱与教是同根的”;“无条件满足学生合理性的要求”;“为学生的成长进步而高兴喝彩”;“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对学生的成长负全部责任”;“始终优先解决学生的困难疾苦”;等等。

    第三,对教学的认真,反映高校教师从严治学、认真执教的内容。高频率和典型性的条目与词句包括:“首先要站稳讲台,更要想办法站好讲台”;“教师的天职是上好每一堂课”;“不认真教学就是失职失德”;“上好一堂课需要动脑筋、想办法”;“教学是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我们老师要认真仔细地搭好每一级台阶”等。

    第四,对科研的追求,反映高校教师科学研究、创新知识的内容。高频率和典型性的条目与词句包括:“大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做教书匠”;“我们应该成为所在领域内前沿研究者”;“追求新知识、新方法、新应用”;“科研要诚信”;“一方面既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有丰厚人文底蕴”;“学术人脉直接决定你在学界的地位”;“大学教师做科研,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学术声誉”;等等。

    ·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4.维度的基本构想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者尝试建构高校教师胜任力的成分模型,包括对人品的要求、对学生的关爱、对教学的认真和对科研的追求四个维度,如图1。

    图1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四维构想三、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1.预测问卷的项目形成与修订

    对开放式问卷和深度访谈中所发现的项目和典型词句根据内涵进行合并、整理与改写,删除过于特异化的条目和词句。问卷项目的撰写以较好地反映优秀高校教师素质要求,较好地反映理论构想,含义明确无歧义,表达简练和易于理解为标准。在撰写过程中,请中文专业的2位博士研究生进行表达性评价并做出修改和润色。

    随后请心理学专业的10位博士研究生对撰写出的项目进行专业性评价,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对项目进行修改和增删。

    最后在问卷拟施测的目标群体中找出20位大学教师,请其填写包括原始题项的初步问卷。在试作答后,研究者与大学教师逐一讨论他们对问卷的每一个项目的理解及其表达的准确性、无偏性和易接受性。综合教师的反馈意见,最终确定38个项目。将项目随机排列,形成预测问卷,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方法,1表示“非常不重要”,2表示“不重要”,3表示“一般”,4表示“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

    2.问卷施测

    对中南地区五所大学的在岗在编教师进行施测,涉及文科(中文、法学、政治、英语、思想政治教育、音乐、美术)和理工科(环境工程、给排水、计算机、应用物理、地球化学、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应用电子)等15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发放高校教师胜任力特征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0份,有效回收率为86%。在调查样本中,男性教师296人,占68.84%;女性教师134人,占31.16%;年龄最小23岁,最大56岁,平均年龄37.2岁;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教授96人,副教授157人,讲师及以下177人。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随机分成两部分,分别是样本一和样本二,其中样本一(N=215)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二(N=215)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5.0和Lisrel 8.7对有效数据进行探索性、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

    四、结果

    1.项目分析

    利用题总相关以及临界比率(Critical Ratio,简称CR)作为项目区分度的分析指标,将所有被试按照总分由高到低排列,取得分前27%的被试(215×27%= 58名)为高分组,取得分后27%的被试(215×27%=58名)为低分组,对高、低分组被试在每一项目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题总相关及CR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2个题项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高、低分组间的差异不显著,予以删除;其余26个题项的题总相关都在0.3~0.8之间,且项目上高、低分组间的差异均在.001水平上显著,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项目分析后剩余的26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进行因素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进行检验。本研究运用KMO测度(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对该组数据的相关性进行检验。KMO值越大表明该组数据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通常标准为:KMO值在0.9以上为“极好”;0.8以上为“好”;0.7以上为“一般”;0.6以上为“差”;0.5以上为“很差”;KMO值在0.5以下则为“不可接受”。本研究中预测数据的KMO值为0.719,Bartlett' 球形检验的x2值为1834.73,p<0.000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所调查的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份法抽取因子,并进行VARIMAX旋转,以特征根值大于或等于l为标准进行因素抽取,得到六个因子。同时参考碎石检验,碎石图在第5个因子处变平缓,最终抽取因子数确定为4个,保留因子负荷值大于0.40的项目,得到四个因素(解释量为53.971%)。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有4个项目有双重负荷现象,且在两个维度上的负荷值比较接近,予以删除。

    对剩下的22个项目进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同样获得四个因素,并且项目和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没有变化。结果见表1。

    表1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项目F1F2F3F4为人师表.774求实创新.717对高教事业的热爱.669奉献精神.624善于学习.579进取意识.558开放性.533关爱学生0.727对学生负责0.613全面培养学生0.521及时解决学生困难0.487和谐的师生关系0.447建设性地指导学生0.426丰富的教学经验0.734优秀的教学策略0.634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0.538专业基础扎实0.507高学历0.411良好的学术声誉0.701广泛的学术人脉0.683掌握学科前沿动态0.516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质0.432解释变异量(共计48.38%)16.09%13.69%11.06%7.54%

    根据因素分析结果,并结合各维度所包括项目的内涵,分别将上述四个维度命名如下: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人格魅力主要反映高校教师的人性之光和内在涵养;学生导向主要反映高校教师的育人工作与师生互动;教学水平主要反映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科研能力主要反映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与科研潜能。

    表2呈现了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各因子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四个因子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显示中等程度的相关。

    表2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矩阵(N=215)

    MSD项目数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科研

    能力人格魅力4.1819.823171学生导向4.0211.95646.433**1教学水平3.7779.93275.461**.427**1科研能力3.6515.81214.467**.398**.511**1

    3.问卷的信度检验

    (1)内部一致性

    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2,“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四个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3、0.778、0.731和0.716。

    (2)重测信度

    采用重测信度作为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跨时间稳定性的指标。分析重测信度的样本二中的60名大学教师,其中男性35人,女性25人,两次测量的间隔时间为4周。问卷各维度在两次测量中的相关系数分别是:“人格魅力”为0.807;“学生导向”为0.841;“教学水平”为0.774;“科研能力”为0.725。

    4.问卷的效度检验

    (1)结构效度

    利用LISREL8.7软件对样本二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的结构效度。拟对虚无模型、单因素模型和四因素模型进行拟合比较,其中单因素模型指所有的22个题目只负荷在一个整体的胜任力的因子上,四因素模型指22个题目分别负荷在人格魅力、学生导向、学生导向、科研能力四个因子上(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在衡量模型的指标中,GFI、IFI、CFI、NNFI的变化区间在0到1之间,越接近1,拟合性越好;RMSEA的变化区间也在0到1之间,但越接近0越好,临界标准为0.08以下;另外x2/df的值小于3时,说明模型拟合较好,小于5时表明模型可以接受。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3,模型检验和比较的结果表明,四因素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显著优于单因素模型。

    表3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15个项目,N=309)

    x2Dfx2/dfRMSEAGFIIFICFINNFI虚无模型2667.48127单因素模型2312.2821011.020.240.590.500.470.44四因素模型 618.43203 3.040.0670.920.940.880.93

    (2)效标关联效度

    本研究中,利用学生评教结果和年终考核结果作为效标,对样本二中某高校的70名在编在岗教师进行定向跟踪,以向被试施测该年度教务处和人事处提供的客观评价结果作为参照。结果如表4所示,问卷总分、各维度得分和2个效标间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表4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的各维度与效标的相关(N=215)

    问卷总分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生评教0.809**0.765**0.838**0.791**0.725**年终考核 0.754**0.727**0.685**0.776**0.811**

    五、讨论

    1.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心理结构

    心理学对于心理结构的探讨,大致包含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理论取向的,这种方法是从已有的相关理论出发,自上而下建构某种心理特质;第二种是数据取向的,该方法不局限于理论,而是研究者通过开放式调查或施测大量相关项目,根据所得材料或数据,经过一定的分析方法,从中抽取不同的因素,从而建构某种心理特质;第三种是理论取向和数据取向的结合,研究者首先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初步建构某种心理特质的结构,然后通过数据材料,对初步建构的心理结构进行修正。本研究便是采用第三种方式来建构高校教师这一心理特质,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构想结构与实际结构之间的契合度[4]。

    本研究所得的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四个因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作如下解释:人格魅力是根本,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两大支柱,学生导向是终级结果体现。它体现出一名绩效优秀的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结构。在四个维度中人格魅力的解释量最大,占整个变异解释量的16.09%。高校教师通过教书来育人,不是更多地利用行政权力和课堂管理权力,而是更多地依靠自己的个性魅力来凝聚学生,组织教学,利用教学和指导学生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和感召内化。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5]

    2.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的编制遵循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来剖析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全部内涵。问卷的编制严格按照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问卷编制流程,从最初确定的38个项目,经由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获得了包含22个项目的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正式调查后进行信度分析,包括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和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以及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在0.716—0.823之间,达到团体施测通常所要求的信度系数0.7以上的标准。六周后对60名被试再度施测,各维度间相关系数在0.725—0.841之间且达到显著水平,也表明重测信度良好。

    效度检验包括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的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数据对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四维结构拟合良好,并且四个维度之间处于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处于0.398—0.511之间,说明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四个维度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问卷编制过程中专家的充分讨论和最终共识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而以学生评教结果和年终考核结果作为实践效标,结果与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相关均显著,表明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也良好。

    综合而言,本研究所编制的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的规范和流程进行,信度和效度良好,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测量工具。

    六、 结论

    第一,高校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四维结构,由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构成。其中人格魅力的方差解释量最大,表明这是高校教师胜任力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维度。

    第二,自编的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技术要求,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14.

    [2]Sandberg J.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 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43):9-26.

    [3]McClelland D.C.Identifying Competencies with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s[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8(9):331-339.

    [4]江光荣.中小学班级环境: 结构与测量[J].心理科学,2004, 27(4): 839-843.

    [5]木子冰.用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N].中国教育报, 2001-07-15 (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