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研究综述
范文

    摘 要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应该肯定,学术界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文本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一些核心问题上仍众说纷纭。本文拟就近40年来学术界对其研究状况、研究观点、研究不足做系统梳理,以期对进一步深化研究《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邓小平 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黄晓娟,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33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的兴起,邓小平理论文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文本之一,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下简称《改革》)作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回顧其研究历程、梳理研究现状、总结研究反思,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研究十分必要。一、研究缘起

    文本研究在国外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研究体系,而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9年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在《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一书中提到了“回到马克思”的口号,此后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在我国学术界越来越得到重视。“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等等提法接踵而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的状况、方法及其未来发展的研究著作也在纷纷响应出炉,并在理论界掀起了一股重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潮流。北京大学鲁克俭教授曾提到:“进入新千年之后,马克思文本研究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与国际学界接轨较充分的研究领域”。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如何继续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另外,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邓小平理论文本的研究尚且处于初始阶段,未来仍需多更的专家学者加入此队伍,深入挖掘邓小平理论文本精髓,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

    作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成熟的标志,深入挖掘《改革》文本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的内在要求。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简称“8·18讲话”。第一次对我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7年7月1日中央决定重新发表《改革》这篇讲话。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一九八〇年八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做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改革》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成熟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经典文献。国内对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进行了诸多的论述,取得丰硕成果。而《改革》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却缺乏比较充分的研究,大多数文章主要是论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从文本角度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综上研究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尤其是要加强对邓小平理论文本的研究。作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成熟标志的文本,近40年来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对《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然而,在某些问题和研究上尚且存在不足和有待商榷。因此,梳理研究成果,反思研究现状,充分借鉴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二、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万方”“读秀”“超星”等数据库中,输入篇名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进行检索,共有110篇,其中有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输入主题词“8· 18讲话”,共有13篇;输入主题词“八一八讲话”,共有2篇。本文根据已获得125篇期刊论文,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大部分的专家学者主要是围绕着《改革》的发表背景、历史地位、内容及意义展开论述。主要的观点如下:

    (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发表背景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学术界对其发表背景有几点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的讲话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已经结束,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极权政治的成效和弊端同时显现。” 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革》是在深刻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政治制度原因,党中心任务转变的客观现实需要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下发表的。 可见,学术界关于《改革》的发表背景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一方面是从“文革”结束后的国家基本态势分析,同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从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出发,阐明《改革》的发表背景。

    (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历史地位

    关于《改革》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的历史地位,学术界有着普遍一致的看法。几乎在所有的期刊论文中,对于《改革》的历史地位都是必提的内容。有学者认为,它是开启和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堪称一步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文献。 也有学者指出,《改革》是我国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光明日报》发表社论《指导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思想武器》,认为“这篇讲话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实质上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提出了一些重要制度改革的设想和实施步骤,是指导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可见,关于《改革》的历史地位在理论界几乎没有存在争议,《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术界共同持有的观点。

    (三)《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内容

    邓小平《改革》的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改革》内容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从民主、制度化、官僚主义、肃清封建思想残余和整体性等五个角度对其加以分析,主要的观点如下:

    第一,从民主角度分析。此观点认为《改革》的重点在于处理好民主与各方面的关系,发展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方立,程锡藩认为《改革》中提到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实质上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处理好“高度类型”的民主和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关系。 包心鉴认为推进制度化的民主,以政治民主化为价值取向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关键在于消除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重点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与效率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关系。

    第二,从制度化角度分析。此观点主要是从制度化角度分析《改革》的内容,认为制度化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金光远对《改革》中的制度化内容作了一个逻辑梳理和分析,从总结历史经验和加强党的领导方面阐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加强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具体步骤。 张庆福、王德祥对于《改革》中的在各项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健全各项制度的原因做出了两点解释,认为制度是组织经过特定的组织程序制定的,是反映了社会主义时期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三,从官僚主义角度分析。此观点主要是从官僚主义角度解读《改革》的内容,认为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之一是官僚主义,这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难点。佴怀青、龔廷泰将《改革》中涉及到的官僚主义作风问题进行了归纳分类,以此视角来分析“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解的主要途径。 高宏鼎、王毓对于官僚主义的解决办法提出了五点措施,认为必须批判和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改革和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群众的监督、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

    第四,从肃清封建主义思想角度分析。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封建主义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阻力之一,对其表现形式和解决措施进行相应的分析。胡隆辉对《改革》中的封建主义思想进行了归纳分析,分析《改革》讲话中列举的封建主义残余表现、剖析封建主义残余存在的原因、分析封建主义残余的危害、提出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方法论原则。 朱瑞基对封建主义思想残余表现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主要的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残余形态的封建主义;二是封建阶级的腐朽思想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相结合;三是封建主义通过某些具体制度和某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表现出来。 韩亚光从个人与体制两个方面分析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影响。

    第五,从整体性角度分析。此观点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全面分析《改革》。俞可平认为“在凝聚了邓小平政治改革主要思想的《改革》一文中,他系统地列举了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等政治上的弊端,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政治弊端的历史和现实。” 史忠良从宏观上把握《改革》这篇讲话,认为“该篇讲话对于加深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改革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增强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张荣臣认为,“在讲话中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的和路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基本思想。”

    除此之外,从整体性角度研究《改革》的还有两部专著:其一是董新民等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宏伟纲领——学习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本书从改革角度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标、方向、范围、措施等方面,分析了《改革》所涉及的五部分内容, 这一专著凝聚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邓小平1986年以后所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内容视为是对《改革》这篇讲话的补充和完善。其二是刘河人,孙连成主编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构想 学习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88年版),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观点分析邓小平《改革》所设计的基本框架即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以及改善党的领导体制。 这一专著对《改革》做了较为宏观的分析,丰富了《改革》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学术界对于《改革》的内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改革》内容的五部分之间缺少逻辑分析,表现在对《改革》文本的结构、特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性等方面研究不足。

    (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意义

    《改革》蕴含的内容丰富,学术界除了研究《改革》的背景、地位、内容之外,《改革》的意义也是其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阐述《改革》意义,认为“该讲话蕴涵了法理型政治文化、效能型政治文化、专业型政治文化和服务型政治文化等丰富的现代政治文化内涵和理念,对我国构建现代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有学者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分析《改革》意义,认为蕴含着关于国家治理问题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是开启和指导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纲领性文献。 还有学者从全面从严治党角度分析《改革》意义,认为该篇讲话“对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实现从严治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见,《改革》的意义是一个具有时代价值的重要命题,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划分的标准。归纳起来主要是学者们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将《改革》内容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论述《改革》的时代意义。三、研究反思

    近40年来,学术界对于《改革》的发表背景、历史地位、内容以及意义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内容的多维度解读,这为研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理论升华、专著类研究不多以及缺乏新的研究方法等。因此,今后研究《改革》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改革》文本思想,重视其在政治思想领域的研究

    在研究《改革》内容方面,学界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一是从民主、法治、制度化、官僚主义、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等微观角度解读《改革》内容;二是从宏观上解读《改革》所包含的五部分内容。总的来说,对《改革》研究主要是从政治学视角进行理论本体的静态研究。但是对于《改革》所蕴含的党建思想、法治思想、行政管理思想、治国理政思想等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做理论升华,对于《改革》文本精神的实质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为此,学界应该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改革》文本思想的研究,使《改革》文本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政治领域,更应当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思想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应当加强《改革》文本与同一时期的邓小平不同文本之间的对比研究;《改革》文本与不同时期的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论述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轨迹,从邓小平思想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改革》研究。

    (二)全面系统分析《改革》文本,增强专著类理论研究

    研究《改革》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上,有深度且较为系统论述《改革》的著作只有两部(前文已述及)。这两部著作虽是对《改革》的内容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但仍有不足之处:一是没有对《改革》的理论基础做全面的分析;二是没有对《改革》重新发表原因做具体分析;三是没有对比《改革》前后发表内容的不同以及增删历史原因分析;四是没有涉及到《改革》这篇纲领性文件在党内和社会中的学习和传播状况等内容。《改革》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厘清其创作、发表、传播的历史进程,总结探讨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影响、局限性和时代意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理论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目前对《改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探讨的理论研究著作寥寥无几,这与《改革》所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和重要历史地位是不相称的。因此,应当增加著作类文章对《改革》的全面深化探讨研究,充分展现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三)拓宽《改革》研究路径,尝试引入新的研究方法

    学术界对于《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表的历史背景、内容、历史地位和意义。但是在研究方法上较为单一,多从政治学单一角度分析,很少运用文本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为了更全面地解读《改革》,可以尝试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例如,文本分析法。从文本学角度考察《改革》文本的创制、形成、版本变化、文本结构、特点、语言风格、话语分析、传播状况等方面,既可从不同角度丰富《改革》研究成果,又可从分析《改革》文本的个案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借鉴。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使用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方法的绝对首要要求。” 《改革》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革》的研究离不开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梳理和历史考察,通过将《改革》置身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其理论和实践形态作系统的、科学的、历史的整体分析、深入研究,为当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参照。

    注释:

    鲁克俭.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N].光明日报,2014-03-19.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

    徐民华,陶卫平,布成良.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陈丽菁.对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重读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J].济宁学院学报,2013(1).

    王力.开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文献——纪念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发表30周年[J].政治学研究,2010(4).

    俞良早.邓小平理论与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重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2).

    指导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思想武器[N].光明日报,1987-07-01.

    方立,程锡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南——学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J].社會主义研究,1987(5).

    包心鉴.民主化的制度与制度的民主化改革——纪念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发表30周年[J].江汉论坛,2010(5).

    金光远.试论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阐述的制度建设的思想[J].浙江师大学报,1997(4).

    张庆福,王德祥.关键是要健全各项制度——学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的体会[J].法学研究,1983(6).

    佴怀青,龚廷泰.消除官僚主义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00(6).

    高宏鼎,王毓.论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与克服官僚主义[J].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胡隆辉.邓小平关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思想——学习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J].学习论坛,2009(12).

    朱瑞基.关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几个问题——学习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韩亚光.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纪念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发表25周年[J].新视野,2005(4).

    俞可平.略论邓小平与中国政治的进步[J].邓小平研究,2015(1).

    史忠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学习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1987(5).

    张荣臣.再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9).

    董新民.政治体制改革的宏伟纲领 学习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刘河人,孙连成.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构想 学习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卢吉如.从政治文化角度探析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2).

    郭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14(5).

    王贵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纪念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发表20周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9).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