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路径研究 |
范文 |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淮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践探索,探讨和思考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路径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这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由此可见国家对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弱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更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和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1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8))》(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连续4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较高水平,总体态势保持平稳。《调查报告(2018)》指出,2017年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平均得分为81.82分(60分以下为低水平,60分—79分为一般水平,80分—89分为较高水平,90分以上为高水平,下同)。60分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群的92.08%,80分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群的65.59%。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得分为82.50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得分为83.27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得分为79.94分。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得分为83.93分,学习责任感得分为82.73分,生命责任感得分为82.60分,学校责任感得分为79.53分,政治责任感得分为78.91分。与2016年相比,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得分提高了0.25分,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得分分别提高了0.71分、026分、0.12分。[1]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可堪重任。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倾向明显。尽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广泛渗透,青年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只关心个人私事、集体观念淡薄、重视自我发展需求、对国家和社会不关注等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错位蔓延、自我中心主义过强、公民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认同感与归宿感、缺乏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担当、重视物质享受而忽视义务履行、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等。[2]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探索 淮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校园活动中,融入宿舍、班级和支部建设中,拓展教育的载体和空间,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2.1 拓展载体,把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暑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院组建青年志愿者先锋队,每学期定期举办“环保相山行”“军训服收捐”“敬老院之行”“火车站志愿服务”“爱心义卖”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建约60个“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参与人数近1600人,占学生总数的80%,这些学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了解社会现状,培养自我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逐渐形成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的意识,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责任感。 2.2 拓展空间,把社会责任感教育深入宿舍、班级和党支部,全方面多层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宿舍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空间和场所,学院通过举行文明宿舍评比、在宿舍成立学习研讨小组、制定寝室公约等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促进学生培养对集体、对个人负责的意识。以制定寝室公约为例,宿舍同学一起商议制定寝室公约,开诚布公商量出寝室制度、作息时间等,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学生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另一方面宿舍同学有事情共同商量,共同遵守寝室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对他人、对集体负责的意识。 把社会责任感教育纳入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各学生党支部积极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活动,引导组织学生党员带头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和基层,开展义务支教、社区便民服务等一系列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党员成为学生中的标兵与榜样,带动班级、宿舍其他同學参加实践活动。班级氛围对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至关重要。学院注重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班级建设中,把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班级活动、主题班会、班风学风建设的重点,真正使班集体成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阵地。 2.3 量化考核,以学分认定为抓手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活动,为此学院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考核制度体系,细化考核标准。考核体系将实践教育分为社区服务、挂职锻炼、专业服务、义务劳动、文艺体育、慈善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8个环节,每个环节规定了需要完成的最低时长。学生只有真正参加到实践环节中,有效完成最低时长,才能获得相应的成绩、认定相应的学分。在考核制度的约束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学生被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状况,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增强。 3 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3.1 立足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青年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对当代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中华优秀文化蕴含丰富的社会责任教育思想,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以深厚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寄予当代大学生厚重的文化涵养与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当务之急。”[3]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内容。中国古人自小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这正合社会责任教育的主旨,“修身”对应对自我负责,“齐家”对应对家庭负责,“治国”“平天下”则对应对国家、社会负责。当代大学生应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责任”。 3.2 借助“互联网+”,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青年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很有必要。首先要注重网上宣传和教育。当今大学生绝大部分通过网络接触新闻、信息,热衷刷微博、微信等,那么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题材及典型事迹等发布到网上,营造好的网络环境,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培养效率。其次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活动。以“互联网+支教”为例,学生到农村、偏远山区支教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把支教活动放到网络上,就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山区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在网络上进行教学,这样既能给更多大学生锻炼自我、实现社会责任的机会,同时又能让更多山区学生得到帮助。 3.3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力。学校应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共同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社会则应弘扬正能量,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精神;家庭要加强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教育,家长以身作则,鼓励孩子承担责任。一是,着力构建家校共同体,建立双向沟通渠道。一方面,学校要经常性与家长沟通,辅导员要主动向家长汇报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及学生完成情况等;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和学校主动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并参与学校的活动,提出可行性意见。二是着力构建学校与社会共同体。除了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和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之外,要注重在社会大课堂中磨练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培养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同时,引入社会机制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如邀请社会名人开展社会责任教育讲座,用他們的经历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郑成宏,黄亚楠.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8)[EB/OL].http://ex.cssn.cn/zx/bwyc/201805/t20180511_4245528.shtml,2018-5-11. [2]陈树文,林柏成.新时代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的四个维度——以习近平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为指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 [3]孔德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A].2015 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2015. 作者简介:唐燕飞(1988-),女,安徽淮北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