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技创新是引领未来发展第一动力 |
范文 | 白洪魁 一、基本情况 上海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于1992年8月经闸北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总规划面积为3.13平方千米。2009年7月,经上海市发改委批复,正式更名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2014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中国首个以服务业为特色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2016年4月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落户园区,2017年市北高新美国创新中心在硅谷挂牌成立,2018年园区纳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全力打造复合型科技商务社区。 市北高新区以“引大和育小”并举的理念,集聚了1800余家优质企业,服务业企业占比超过九成,并逐步形成以总部经济为主导,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为支撑,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园区聚集了科勒、晶澳太阳能等1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铁上海工程局、恒洁卫浴等50家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企业, 上海数据中心、浪潮云服务总部、上海数据港等云计算、大数据行业领军企业。目前已呈现“国内外大企业多,管理型总部多、现代服务业企业多”的良好发展局面。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始建于1992年,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区。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张江”战略以来,张江高科技园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园区现规划面积为94平方千米。园区科学特征明显。主动承载国家战略,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基础研究。与中科院合作共建,推进重大科学设施集群建设;与国内重点院校合作共同打造创新资源。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底线约束,注重战略留白,为重大科学设施、研究中心规划预留土地提供保障;主动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知名研究院、知名高校研发机构,形成科技创新“磁场效应”。园区科技要素集聚。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张江园区现有各类研发机构440家,其中国家级、市级研究机构70家,外资研发机构149家,跨国公司总部48家;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6家,市级重大功能性平台2家,旨在打造世界级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园区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86家,在孵企业2500多家,创业企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孵化投资基金40亿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众创空间已呈现集群化、国际化、高端化。园区社会贡献显著。2017年度,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007.9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税收收入343.3亿元,同比增长6.9%;实现一般预算公共收入84.65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合同外资66.46亿美元,同比增长205.28%;实现外资13.77亿美元,同比增长35.3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28亿元,同比增长2.2%。园区产业特色突出。历经20年发展,张江高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三大产业集群。2017年以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消费电子终端产品为主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实现产值2845亿元;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实现产值633亿元;以数据出版、新媒体、互联网教育、网络游戏、动漫影视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实现产值1563亿元,园区荣获“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第一名”。 在园区建设上,一是坚持制度创新,开展药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新模式等。二是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相继出台“人才30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意见、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化9条措施等。制定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强调为高端人才量身创设新型工作机构,优先使用张江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等,设立海外人才局、张江人才工作站,实行“一站式”人才服务。目前园区拥有国内院士46人、海外院士8人、诺贝尔奖得主3人、院士工作站13人、国家“千人计划”151人,博士6089人、硕士45276人,高端人才的聚焦已成为园区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资源。三是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进张江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和知识产权国际枢纽港的建设。四是坚持规划兴区,2017年市政府批准《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明确要求加大科研用地的比例不小于21%,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和绿地比例不少于16%,新建住宅中租赁住宅占比约97%,以满足园区高端人才住房需求。 二、发展启示 天津与上海的城市发展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都是中国近代发展起来的都市型经济,租界特征明显。二是中西文化交融,国际化特点突出。三是历史上传统产业近似度较高。随着近代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產业结构调整不及时,天津现有的产业偏重偏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天津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上海。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目前,天津发展正处在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由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迈进的关键时期,上海市北高新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对天津各区下一步的发展有着如下启示。 1.加快现有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上海市北和张江两个园区都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通过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成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市北的大数据、云服务,张江的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经过这几年快速发展,呈现出集群化、规模化、全产业链特点,已成为园区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天津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应着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以发展人工智能为引领,加速培育“大智能”产业集群,实现天津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实现高质量发展。 2.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厚植国际竞争资源。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竞争时代,谁拥有了人才,谁就占据经济发展的先机。上海市北和张江两个园区建设起步阶段就将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为高端人才量身创设新型工作机构,对来沪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提供便利化服务,这一系列的精准措施,为园区快速发展集聚人才提供了保障,增加了国际竞争力。天津发展需要人才。为了吸引各方人才来津,借助在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天津推出“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在高层次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等8个方面推出一系列引进人才创新举措,社会反响巨大,必将掀起新一轮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热潮,加快实现“天津才天津用”。 3.坚持创新为发展第一动力,引领未来发展趋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在充分考虑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抉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国际贸易低迷、保护主义上升、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国内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凸显,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靠什么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应对问题的“良方”,更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市北和张江两个园区积极打造众创空间,致力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实践证明,唯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创新发展也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先下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主动。天津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一基地三区”,创新才是出路。只有不断推进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于全市的一切工作中,天津再次腾飞便指日可待。 4.坚持规划、立市产业兴区,制度服务、创新先行。上海市北和张江两个园区成功发展的经验集中体现出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规划立市产业兴区。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等,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全面科学规划了未来的发展,着力解决目前上海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收紧、文化品质短板凸显、社会治理难度较大等问题。各园区围绕产业发展坚持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积极打造适合80后、90后、00后的生活配套环境,将创业与生活深度融合。借鉴上海经验,市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好全市总体布局,建立底线约束,强化内涵式发展,建设弹性空间策略和空间留白机制。各区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发展规划,使各区产业有特色、产业发展有互补、城乡产业有区别、社会利益有共享。中心城区企业服务和依托于环城企业发展,环城企业创新需求促进中心城区企业发展,全市产业发展形成一个整体。要规避同城同质产业恶性竞争,解决产业规模小而散、大而不强,全产业链不完整、短板突出,地区竞争优势不明显等问题。 三、措施建议 1.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增强干事创业本領。全市加强对机关干部的培训和教育,真正打开脑袋上的“津门”,既要做到政治过硬,又要做到本领高强。 2.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政府坚持有所为,积极搭建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举办各类大型商会、交流会,贸易洽谈会,做到以商会商、以商招商、以商引商,让外地企业更多认识天津、认可天津,打造天津品牌。 3.强化政策落地落细,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安排,将各项政策落地落细,具有可操作性,不能雾里看花、镜中捞月,切实维护好企业家合法权益。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第73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河西区民企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朱 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