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考试题中两种现代化模式考点的因果逻辑 |
范文 | 夏仁贵 税光华 关键词 高考题,现代化模式,因果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7-0015-06 之所以从因果逻辑的角度分析高考试题中的现代化模式考点,主要是因为在“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中,“必备知识”及“知识间的因果链条”是能力、素养、价值及历史意识形成等要义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历史知识的储备与因果整合,一切都是空谈。 现代化(或者近代化)模式作为一种历史知识表现及历史因果解释的手段,是西方崛起及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下中国社会转型的共同特征,也在近几年高考题中呈现出高频考点的趋势。什么是现代化模式呢?根据罗荣渠先生的观点:“其主要包括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型,其基本发展格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其基本发展格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合+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①由此可知:这两种现代化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权力与财富资本所有制的关系。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强调政府干预下的财富私有制,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强调政府集权下的财富公有制。两种模式不是并举的,前一种模式于15、16世纪产生后,经过近4个世纪的发展巩固,于20世纪产生后一种模式,并形成竞争关系,最后两种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呈现出合流的趋势。2019年全国卷Ⅲ的8道选择题明显地表征了这一因果逻辑。现试图加以厘清,以期对构建学生的整体知识架构产生益处。基于时间演变与因果逻辑的相对一致性,中国近现代史的现代化模式考点(第28题至31题)则应放在西方现代化模式考点(第32题至35题)的整体框架下分析。对这8道选择题的8个知识考点进行逻辑排序,其大体是32题—28题—29题—33题—30题—34题—31题—35题。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先从第32题开始,其逻辑历程如下:第32题“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C.强化专制统治。”其知识考点是通过英国宗教改革考查近代西方崛起过程中王权与教权的斗争及王权力量的增长。 近代西方崛起的时间段大约是15至18世纪,其奥秘在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相对于中世纪封建主义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道德观念的转变,即以贫困、节欲观念为代表的传统宗教道德的衰落与新型的近现代财富观念的逐渐养成。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基督教理性神学文明本身的二元分化①特征,教权与王权、市民则分别扮演着两种道德观念斗争的双方。王权在此时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代表而起着正向作用。且王权与市民在经济利益与宗教冲突中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起来对抗最大的传统势力——天主教会。王权的崛起离不开宗教改革这场人文主义运动。按照韦伯、汉考克等现代派的观点,新教宣称的“因信称义”打破了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其不仅强调以英语、法语、德语等方言的形式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阅读,而且在勤奋、劳动、财富、节俭、协作、主体权利等新教伦理的形成过程中强调财富的创造、积累及神圣不可侵犯原则。②并认为这才是“称义拯救”的标准,“忘记背后,努力朝向前方”。谁创造的财富越多,谁就最有可能被拯救。经过这一思想洗礼及为了上帝的荣耀的正义的实践性行动,③在整个欧洲的中北部如德意志、瑞士、英国、法国的北部地区,“神人”实现了逐渐向“俗人”过渡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俗人”就是追求财富的人。这种私有财富观念连同王权领导下的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商业革命实践相互促进,推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到来。 王权的崛起及商业革命还只是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开始,随着英法荷等国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殖民扩张、抢占殖民地、殖民战争、商业贸易、奴隶买卖及瘟疫扼杀等财富积累方式成为主流。在经过英西大西洋海战、三次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北美独立战争后,英国于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并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缔造者。由于广阔的殖民地提供的市场、浅层煤矿的发现、发达的运河系统,以及机器、钟表实现的资源整合等因素,在商业革命横向积累财富的基础上,工业革命发生了。“Industry”(工业)本身就有“勤勉、劳动崇拜、财富”的本质含义。④工业革命第一次实现了机器主导下的财富的纵向生产。并通过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电报技术等交通革命与通讯革命把商业贸易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财富积累的几何式膨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⑤尽管如此,政府权力的分配形式才是工业财富的根本保障。然而,王权在17世纪时于英国逐渐呈现负向作用。王权专制阻碍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于是,英国1640年發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从法律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这样,主要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制确立并逐步完善。议会宪政制度相对于君主专制最大的特征在于权力主体的多元化,它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样与贪婪的人性一拍即合,除了财富,别无其他。财富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且有了宪政保障。不仅如此,英国政府还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职业警察制度、严苛的工厂制、自由贸易国策、炮舰政策、时间与财富直接挂钩机制等推动财富的无限制积累。如此,以私人财富资本与国家权力的统合⑥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英国真正确立起来。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除了广泛传播到欧美等国以外,还于19世纪中后期以费正清式的“冲击——反应”模式⑦传播到中国。第28题体现了这一逻辑结果。试题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其意在通过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考查晚清中国近代化的开启。晚清,西方文明的入侵迫使中国以被动现代化的姿态开启“中体西用、器物救国”的洋务运动。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及北方长期存在的捻军起义、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丁戊饥荒和华北水灾,以及传统陆权政府根深蒂固的“塞防”观念,清政府的财政支出倾向往往是赈务大于军务大于洋务。①这必然造成洋务开支不足。又由于清政府购买军舰主要来源地——德国(俾斯麦政府)的马克货币改革,白银国际价格下跌。②为了弥补财政空缺并维持洋务运转,政府通过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引进江南绅商的资金大力发展民用企业。这就促进了江南绅商的崛起。这些绅商与通商口岸的买办、迫于生计转行的小资产者一起成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最初成分。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成为延伸版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1895年晚清中国于中日甲午战败后,洋务模式破产。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与开明的地主阶级以维新改良和清末新政的方式继续推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开展。但清政府铁路国有化政策与“皇族内阁”改革代表的王权专制严重阻碍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立宪派于是倒向革命派,并以辛亥革命的方式共同推翻专制的清王朝,创立共和的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由于权力反转的短时段特征,它并未深入到长时段的思想层面。甲午战争以来的民族国家意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还只是一个非常边缘的名词。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统思想依然主宰着大多数中国人的大脑,并以复古的方式涌现出来。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康有为为了抵御基督教的入侵而宣扬尊孔、改制孔教。面对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及一战前西方科学主义与启蒙救世学的绝对胜利的诱惑,新文化运动发生了。第29题体现了这一逻辑结果。试题是:“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B.批判封建伦理。”此题是通过新文化运动考查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帝王观念的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领导的试图自上而下启迪民智的思想运动,其在基于理性的主体性之上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与迷信,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三纲五常旧道德,提倡男女平等的新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然而由于从西方“拿来”的启蒙思想本身存在着爱国与主体、除旧与布新的张力;又由于军阀割据导致的权力主体的碎片化,以及过度强调“地狱国家”、亡国灭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口头救亡。新文化运动的政治成效并不显著。到此时为止,纯粹的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实践暂时中止。不过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被接收、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尝试提供了思想解放的氛围与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实证模式分析,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必然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化,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革命潜在爆发。这些矛盾或者革命的本质就是财富及权力的重新分配。而财富与权力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于是,社会精英、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反思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弊端。这些形式中,文学艺术的形式往往是社会现状的原初表征,之后才是思想革命及政治革命形式的到来。第33题体现了这一逻辑的结果。试题是:“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C.《人间喜剧》。”其通过文学艺术的内容考查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反思。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主张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着重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的不幸生活,强调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鞭挞与批判,以文学艺术形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①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堪称现实主义的文学典范。现实主义写实中的批判性预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产生的可能。社会主义也正是在批判反思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诞生的。然而,无论是欧文、圣西门、傅里叶等人强调的空想社会主义,还是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二者都没有开创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模式。只有马克思、恩格斯的以阶级斗争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最终通过俄国的十月革命变成了实践。不过俄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马克思的生产力高度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自由模式不同,它是生产力落后——无产阶级专政——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党国体制模式。②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下寻求民族独立并期望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以实现现代化的新兴独立国家。 俄国的十月革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其政治效果并不明显,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914年一战的爆发,理性科技的非理性屠杀让主张西方思想启蒙的知识分子感知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失望与恐惧。一件是一战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及苏俄三年内战的胜利让一头雾水的中国人看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效果。他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启迪民智,而且可以调动民众作为革命的物质力量以把思想现实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的二元结合特征符合中国的时代选择。③于是,在“以俄为师”的口号下,中国的苏俄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步开启。第30题体现了这一逻辑结果。试题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其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界定,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的两种现代化模式出现了分野。一种是南京国民政府主导的吸取了苏俄特征的官僚资本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另一种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践的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变体的新民主主义模式。④后一种模式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苏俄式的马克思主义后,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进行分析定位的产物。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对“民众”作为革命物质力量的重视。 此时,两种现代化模式分别在西方世界与苏联、中国发展起来。 接着,两种模式的竞争将在整个20世纪上演。20世纪上半叶,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呈发展趋势。在经过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模式的失败及新经济政策模式的短暂存在之后,斯大林模式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主流。该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模式,排斥市场竞争、以国家权力强化指令性计划经济公有体制是其主要特征。斯大林模式之所以能在此一时期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决雌雄,除了其本身短时高效的现代化效果外,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1939—1945年的极权主义的高涨与世界大战等资本主义世界本身的危机所造成的失望与末世恐惧从反面也助长了其吸引力。紧接着,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与胜利成果再一次为试图寻求独立的被殖民国家提供了示范。这样,苏俄革命模式、斯大林模式与卫国战争的胜利三者一起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高涨。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但是游戏并未结束,二战结束后,两种模式竞争的高潮以美苏冷战的形式到来。第34题则是这一逻辑的结果。试题是:“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其知识考点是通过美苏冷战考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的竞争。二战结束后,随着斯大林1946年1月内部讲话“扩张”内容的揭晓、乔治·凯南8000字电文“遏制”战略的提出。美苏同盟关系迅速瓦解。 苏联为什么是一种扩张态势呢?这主要是因为战后重建时期,欧洲经济普遍萧条,社会矛盾激化。在社会主义苏联的支持下,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面临社会主义在欧洲的这一扩张态势,传统大国——英国由于战争重创已经无力扶植并主导欧洲的资本主义模式局面。美国则由于强大的科技军事实力,以及对美国自由和民主模式的推崇,接过资本主义模式主导者的大旗,它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及北約组织迅速推动欧洲的复兴,通过经济、军事手段有效遏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张。①而所有的这些政治手段最终都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包装的形式展现出来。意识形态之争是两种现代化模式竞争的畸形表现。 在冷战背景下,苏美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内部的国家也在以效仿母本或者调整母本的方式推动者本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国家主要是中国和东欧国家,战后效仿斯大林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其共同特征。第31题是这一逻辑的结果。试题是:“图4《数他劳动强》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图略)。该作品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其通过新中国“一五计划”考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实践。实现工业化,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华民族赶上时代的潮流——这是近现代先进中国人的共同追求。自晚清以来的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效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的经济格局。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由于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不可避免的逆现代化副作用,这一格局也并未改变。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现代化历史使命继续落在共产党人身上,其效仿斯大林模式,把工业化与现代化紧密相连,提出“工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②从1953年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新中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的资本积累模式相比,新中国的工业资本主要且只能靠农业积累。但是由于新中国初期的粮食收购危机,政府被迫采用普列奥布拉斯基式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农业集体化。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的方式积累工业化资金,建立其强大的工业化体系。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一模式获得巨大成功。 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自由放任的教训与战后重建的严峻现实,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对该模式进行了局部调整。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国家主要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其模式分别是计划指导性经济模式、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政府指导性经济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是其共同特征。以赤字经济、实业弥补、充分就业、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西方国家保持经济稳健增长的“官方经济学”。③但是随着1973年“滞涨”危机的到来,凯恩斯主义“失灵”,高通胀律、高失业率与经济严重下滑并存。面对这一危机,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产生了。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即认为通过在一个制度框架内——此制度框架的特点是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与技能,以最大程度的促进人的幸福。国家的角色是创造并维持一种适合于此类实践的制度框架。①新自由主义并不是完全恢复到自由放任状态,它其实是国家干预减少与自由市场调节增加的有机结合,②要把政府作为市场机制的一个要素而非主导者。新自由主义打破冷战时期经济模式的束缚,而把两种模式变成现代化本身皆可采用的手段。美国的前联邦储备局主席沃尔克、前总统里根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都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实践的典型代表。第35题就是这一逻辑的结果。试题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其知识点是通过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必然性来考查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自我调整。但是要注意的是:面对“滞涨”危机,法国社会党密特朗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依然奉行凯恩斯主义下的“膨胀”政策,试图通过扩大政府公共开支、增加财政赤字等手段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以达到振兴经济、增加就业的目的。然而效果适得其反。面对恶化的经济形势,密特朗政府不得不承认政策失误,由“膨胀”政策转向“紧缩”政策。③采用各国通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办法推动了经济的缓慢复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大体了解2019全国卷III中两种现代化模式演变的因果逻辑。因果逻辑的构建是理解高考试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又如何通过这种逻辑链条来为明年的备考服务呢?答案是以此为宏观主线,因果分析、拓扑演绎更多的角度。例如: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下政府通过议会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处理效率与公平正义的关系;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主义与斯大林模式之间的借鉴与互补;冷战期间新中国效仿斯大林模式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方针;社会主义阵营分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调整;邓小平时代计划与市场从模式向手段的转变;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经济全球化加强背景下两种现代化的趋同等。当然,由于高中生课业负担沉重,几乎没有时间阅读,故这些列举的来源只能靠教师的深度阅读、悟性思考并作示范传递。历史学科的高考就是考老师。由知识基础及因果逻辑宏观构架上升到核心素养层面,素养也首先是教师阅读及课程转化的素养。然后才是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考试素养的可能养成。 【作者简介】夏仁贵,中学高级教师,昆明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税光华,中学一级教师,昆明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